普通职员,如果你表现得处处争功诿过,上司一定不敢信任你,不敢把重大任务交给你,同事们也会排挤你。在工作中得不到上司的信任和同事的支持,必将一事无成。
在工作中,功与过不是简单的成功与失误。失误往往是成长的机会,及时总结原因,就能改正,并不妨碍你建功立业。
发生问题时,及时向领导反映,即使免不了责罚,也好过拖延、隐瞒,或者栽赃给别人。那样只会让错误越变越大,直到无法收拾。
能够虚心接受别人善意的批评和建议,并有承认自己过失的度量,这样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
不要想问题,办事情先掂量对自己是否有利,有利就干,无利就推,遇见得罪人的事就退。不要把工作岗位作为捞取个人名声的资本,见荣誉就争,见表扬就上,为达到个人目的贬低同事,抬高自己,结果反而误了自己。
〖LM〗〖BT2〗〖ML〗〖XCYU。tif;%50%50;X-*4;Y-*5〗3.吃亏忍辱,一生受用
原文: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穷受用。
译文:〖HTK〗发觉被人欺骗不要立刻说出来,受人侮辱也不要立刻生气,一个人有吃亏忍辱的胸襟,在人生旅途上自然有无穷妙处,对前途事业也一生受用不尽。
生活中离不开忍,忍中具有道德、智能,忍中具有真善美。在忍中不觉得苦,不觉得累。所以,忍是一个人生存的第一能力,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本色!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忍,都要学会忍。
《尚书大传》有:“骂你,你不要悲叹;用唾沫吐你,你不要擦,让它自己干。”教人逆来顺受,忍受耻辱而不与人计较。《新唐书·娄师德传》记载,娄师德的弟弟被任为代州刺史,向师德辞行时,师德告戒他,教他凡事要忍耐。他弟弟说:“人家把唾沫吐在我的脸上,我不去计较,只把它擦掉就是了。”师德说:“不能擦掉,擦掉它,那说明你很计较对方的愤怒,应该让它自己干。”
喜怒不形于色,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法。“忍得一时之气,才做得人上之人”,说得就是这个道理。正如洪应明的观点,在遇到被人欺骗侮辱时,要审时度势,不动声色,不吃眼前亏,才能保存自己,以谋他日之图。一个人有吃亏忍辱的胸襟,在人生旅途上自然有无穷妙处,对前途事业也一生受用不尽。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毗邻的吴国国君夫差打得一败涂地,他带着随从仓惶逃窜到会稽,派人去向夫差求和时,遭到严辞拒绝。勾践十分沮丧,觉得死到临头了,反正是走投无路,不如跟他们拼命。
他召集了随行的人,沉痛地说出他的打算,说要杀掉妻儿,焚毁财物,干脆跟吴国拼一场。大夫文种连忙阻止他,事情还没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应该积蓄力量尽力挽回。
勾践听了他的话,仔细想了想,收回了成命。文种作为全权大臣,被派往吴国向夫差求和。文种贿赂吴国当权太宰,求他向夫差开口讲情,说服了夫差允许越国求和。
勾践留住了青山,十分宽慰,现在委屈点,不怕以后不东山再起。他竭力装扮出一副诚心臣服的姿态,满足夫差一切苛刻的要求,越国的美女、粮食、布帛、马匹源源不断流向吴国,夫差很得意,对勾践逐渐放松了警惕。
为了彻底取悦于吴国,勾践作出一个巨大的牺牲,决定亲自去朝拜夫差,在他足下称臣。在吴国的几年中,出身王侯的勾践吃尽了苦头,他不但要对任何人笑脸逢迎,而且粗衣粝食,有时候被勒令给夫差服役,夫差出巡时,勾践就当那个鸣锣开道的前导。这对一个志存高远的君主来说,的确是艰巨的意志考验。
勾践韬光隐晦的表现果然麻痹了吴国人,夫差更是对他无比的忠心坚信不疑,竟然把勾践放回去了。勾践归国后,一方面仍然“忠心”服侍吴国,一方面休养生息,精心治理国家。
经过长久的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的准备,勾践终于杀了夫差,总算报了当年亡国之仇。
洪应明还有一句话:“雪忿不若忍耻为高。”能忍辱方能成大器,为一时忿怒而使自己无立足之地,是愚蠢的想法。处人处事学会忍辱,学会吃亏,也是培植福报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文革”十年,季羡林从拥护、迷惑到醒悟,从旁观逍遥到挨批斗,遭毒打,接受血的洗礼,内心充满复杂的矛盾与痛苦,最终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关进“牛棚”。他不堪忍受那残暴的批斗与羞辱,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决意吃安眠药自杀。正当他要实施自杀时,突然被揪去批斗,狠打暴踢,鲜血流淌。他的思想却发生了变化:“不想自杀了”,“还是活下去吧”。他决意忍辱偷生,坚持自己的信念。
于是,为着适应不断的批斗,他竟然想出每天站在自家阳台上进行“批斗锻炼”:“低头弯腰,手不扶膝盖,完全自觉自愿地坐喷气式”,“还在心里数着数,来计算时间,必至眼花流泪为止”。季老后来写道:“这样的锻炼是古今中外所没有的。”“回想起来,我真是欲哭无泪呀!”然而,这种被逼无奈的痛苦锻炼,正显示了季老坚韧不屈的意志和忍辱自强的精神。
从“牛棚”出来后,季老被勒令看楼门,守电话,成为一个“不可接触者”。他琢磨着找一件会拖得很长,“但又绝对没有什么结果的工作,以消磨时光”。他想到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梵文写的《罗摩衍那》。他就晚上把梵文译成汉文散文,写成小纸条装在口袋里,白天守楼时,脑袋不停止思考,把散文改为有韵的诗。季老后来开玩笑说,如果没有“文革”,两万多颂、8卷本的《罗摩衍那》是绝对翻译不出来的。
忍辱求全、韬光养晦是中国人的传统精神,这种“忍”并非无所作为的忍,而是要积蓄力量以图大事。忍耐精神是理性的,是一种具有战略眼光的忍耐。无论受到多少人的诟病,这种忍耐精神的巨大力量都不能被忽视。
〖LM〗〖BT2〗〖ML〗〖XCYU。tif;%50%50;X-*4;Y-*5〗4.匿采韬光,逊美公善
原文:杨修之躯见杀于曹操,以露己之长也;韦诞之墓见伐与钟繇,以秘己之美也。故哲士多匿采以韬光,至人常逊美而公善。
译文:〖HTK〗杨修之所以被曹操杀头,就是因为过分显露了自己的才华;韦诞之所以被钟繇掘墓,就是因为藏匿了自己的好东西。所以,睿智的人多韬光养晦,而练达的人则常把好东西拿出来让大家享用。
聪明,无疑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因此而处处显得比别人聪明,甚至总是依仗聪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不仅得不到好处,往往还会把自己置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杨修之所以被曹操杀头,就是因为过分显露了自己的才华。三国时期,有一年魏国工匠为丞相曹操建造相府大门。当门框做好后,正准备做门顶的椽子,恰好这时曹操走出来观看,看完后在门框上写了一个“活”字,便走了。曹操的谋士杨修见门框上的题字,即刻叫工匠们拆掉重做,并说:“你们知道吗?丞相题在门框上的‘活’字,意思是‘门’中有‘活’为‘阔’字,就是指门做大了叫你们重做,懂吗?”
一天,有人给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喝了几口,便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然后递给一位文臣。文臣看了不解其意,众人相互传看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当杯子传到杨修手里,他便喝了一口奶酪,然后说:“诸位,这‘合’字即是‘人一口’,丞相是叫我们每人喝一口呀!”
还一次,曹操由杨修陪同出外游览,经过一处,看见一块烈女曹娥墓碑,碑的背面刻有八个字:“黄娟幼妇,外孙齑臼。”曹操问杨修:“杨主簿(负责文书的官,曹操的参谋),你懂这八个字的含义吗?”杨修很自信地回答:“丞相,在下懂得。这……”
曹操未等杨修说明,便打断他的话头说:“杨主簿别急嘛!待老夫想想。”接着他们离开墓碑,大约走到离碑三十里外,曹操这时才问:“老夫已明白墓碑背面那八个字的意思。”并叫杨修转过身去,两人分别记下自己所懂的意思,然后一对,两个意思果然一样。
于是曹操感叹地说:“老夫的才智与杨主簿相差三十里呀!”他们对“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八字所解的意思是:黄绢色丝,“丝”、“色”并在一起即是“绝”字;年幼妇女就是少女,“女”、“少”并在一起即是“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子女,“女”、“子”并在一起即是“好”字;齑臼是用来盛五种辛辣调味品的器皿,这是舌辛,即是“辞”字。因此,这八个字的含义便是“绝妙好辞”。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与刘备争夺当中,屡遭失败,曹军不知道是进还是退,曹操便以“鸡肋”二字为夜间口令。将士们都不解其意,唯有杨修明白:“鸡肋乃是鸡肋间的肉,吃起来没有什么味道,丢掉了又觉得可惜。丞相的意思是叫撤兵回去。”他便私下告诉大家收拾行装,诸将也随之准备回去的打算。
没多久,曹操果然下令撤军了,曹操知道是杨修把机密告诉大家的,便以“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将杨修斩首。
明代作家冯梦龙在《智囊》中列举了这个故事,然后评道:“杨修聪明才智太显露了,所以引起曹操的忌恨,这样他能免于灾祸吗?晋代和南朝宋的皇帝大多喜欢与大臣们赛诗比字争高低,大家都吸取了杨修遭杀害的教训,所以大文学家鲍照故意写些文句罗嗦拖沓的文章,书法大家王僧虔用很拙劣的书法搪塞,这都是为了避免君主的杀害。”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白,机智聪明的人不要处处在上司面前表露出比上司强,比上司先懂得什么,否则将遭忌恨而招致祸害。
杨修不懂这一点,也就是说,他在上司面前不善于深藏智慧,处处显露比上司高明,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
嫉贤妒能,几乎是人的本性,所以有才华的人会遭受更多的不幸和磨难。《庄子》中有一句话叫“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一般所用的木材,多选择挺直的树木来砍伐;水井也是涌出甘甜井水者先干涸。由此观之,人才的选用也是如此。有一些才华横溢、锋芒太露的人,虽然容易受到重用提拔,可是也容易遭人暗算。在历史上,以聪明人自居而招灾惹祸的例子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