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谟拉比法典》起初刻在石板上,汉谟拉比晚年命人将其刻在一根高2。25米,上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柱上,共3500行。石柱立于巴比伦城,以使后人永远遵循。后来埃兰人人侵巴比伦,把石柱作为战利品运往埃兰首都苏萨,时光流逝,使其长埋地下。圆柱挖掘出来的时候,正面7栏(35条)已经损坏,其余的基本保存完整。法典上面的字迹优美,是一种只有王室才使用的楔形字体。
这部法典集两河流域古代法律的大成,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系统的成文法典,它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王权,对后来的古代西亚、北非国家(赫梯、亚述、新古巴比伦、波斯)的成文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5.空中花园
“空中花园”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位于新巴比伦王国(在今天伊拉克南部)首都巴比伦城王宫的宫城内。
千百年来,关于“空中花园”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娶了米底的公主米梯斯为王后。公主美丽可人,深得国王的宠爱。可是时间一长,公主愁容渐生。尼布甲尼撒不知何故。公主说:“我的家乡山峦叠翠,花草丛生。而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巴比伦平原,连个小山丘都找不到,我多么渴望能再见到我们家乡的山岭和盘山小道啊!”原来公主害了思乡病。于是,尼布甲尼撒二世只好请来了许多建筑师,要他们在城里建造一座大假山。
经过几年的营造,也不知花费了多少奴隶们的血汗,一座大假山终于造好了。
这座大假山每边长120多米,高25米,用石柱和石板一层一层向上堆砌,直达高空。当然,这些石头都是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的。假山分为上、中、下三层,每层铺上浸透柏油的柳条垫,以防渗水。为了防止万一,上面再铺两层砖头,还浇铸了一层铅。经过这些措施以后,才在上面一层一层地培上肥沃的泥土,种植许多奇花异木。这些花木远看好像长在空中,所以叫作“空中花园”。
空中种了花木,浇水是个大问题。于是,尼布甲尼撒二世特意在顶部设计了机械的提灌设备,用螺旋泵不断地从幼发拉底河里取水。
空中花园里还建造着富丽堂皇的宫殿,国王和王后可以在这座宫殿里周览全城的风光。据说赛米拉斯从此兴高采烈,思乡病一下子全好了。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空中花园”和巴比伦文明其他的著名建筑一样,早已湮没在滚滚黄沙之中。我们要了解“空中花园”,只能通过后世的历史记载和近代的考古发掘。
不过也有些记载,虽然提到了“空中花园”,但认为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并不是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建造的,而是一位叙利亚国王为取悦他的一个爱妃而特意修筑的。有些记载甚至认为传说中的“空中花园”实际上指的是亚述国王辛那赫里布在其都城尼尼微修筑的皇家园林。
直到19世纪末,德国考古学家发掘出巴比伦城的遗址。他们在发掘南宫苑时,在东北角挖掘出一个不寻常的、半地下的、近似长方形的建筑物,面积约1260平方米。这个建筑物由两排小屋组成,每个小屋平均只有6。6平方米。两排小屋由一走廊分开,对称布局,周围被高而宽厚的围墙所环绕。西边那排的一间小屋中发现了一口开了三个水槽的水井,一个是正方形的,两个是椭圆形的。根据考古学家的分析,这些小屋可能是原来的水房,那些水槽则是用来安装压水机的。因此,考古学家认为这个地方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空中花园”的遗址。当年巴比伦人用土铺垫在这些小屋坚固的拱顶上,层层加高,栽种花木。至于灌溉用水是依靠地下小屋中的压水机源源不断供应的。考古学家经过考证证明,那时的压水机使用的原理和我们现在使用的链泵基本一致。它把几个水桶系在一个链带上与放在墙上的一个轮子相连,轮子转动一周,水桶就跟着转动,完成提水和倒水的整个过程,水再通过水槽流到花园中进行灌溉。这种压水机现在仍在两河流域广泛使用。而且,考古学家也的确在遗址里发现了大量种植花木痕迹。然而,到目前为止,在所发现的巴比伦楔形文字的泥版文书,还没有找到确切的文献记载。
现代人们为了发展旅游业,重塑了今天的“空中花园”。1978年,伊拉克政府制定与实施了一项修建巴比伦遗址的计划,在遗址上仿建了部分城墙和建筑,在城内修建了博物馆,陈列出土的巴比伦文物,其中,犹以一块高逾2米的黑色闪绿岩石碑的复制品最为珍贵,石碑的上半部是镌刻太阳神将权标授予汉穆拉比情景的精致浮雕,下半部则为用楔形文字记载的《汉莫拉比法典》全文。这部由古巴比伦国王汉莫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领导制定的世界第一部法典的石碑原件现保存在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此外,伊拉克政府还在巴比伦遗址和巴格达市内仿古重建了宁马克神庙和空中花园,修葺一新古城的淡蓝色城墙高数丈,重现了这座古城昔日的风韵。
空中花园却是古代两河流域灿烂的文明之花,遗憾的是,经过岁月的磨难,除了留下一些残缺的基座外,我们今天已经无法觅见空中花园当年的壮丽了。
6.强大的亚述帝国
公元前30世纪末期,在两河流域的北部,一支叫亚述的部落蓬勃兴起。到了公元前8世纪后期,勇猛好战的亚述人通过对外扩张,建立了一个西到地中海、东抵波斯湾的强大帝国。
亚述是一个好战的民族,在国王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公元前746公元前727年在位)时代,亚述人建立了一支当时世界上兵种最齐全、装备最精良的常备军。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和他的后代,凭借强大军队,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先后征服了小亚细亚东部、叙利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巴比伦尼亚和埃及等地,成为两河流域和北非一带最强大的军事强国。
亚述帝国的军队,拥有当时最强大的攻城武器。一种叫投石机,是亚述军队特有的一种攻城器械。它们是一个个巨大的木框,里面装有一种特制的转盘,上面绞着用马鬃和橡树皮编成的绳索。只要用力一拉,就能射出巨大的石弹和燃烧着的油桶。还有一种攻城锤,是由青铜铸成的,攻城时用来撞击城墙。亚述的军队兵种齐全,分为战车兵、骑兵、重装步兵、轻装步兵、攻城兵、工兵等。行军非常迅速,就是过河也不困难,他们善于使用充气的气囊渡河。这种气囊可以连接起来,放置在河面上,上面再铺上树枝,就成了一条军用的浮桥。
亚述国王对不肯投降而在战争中失败的国家,报复极其残酷,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烧毁他们的房屋,抢走他们的财产,还掳走他们的妻子和儿女。公元前743年,亚述军队攻陷了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由于城中军民拼死抵抗,城破之后被亚述士兵斩下的头颅,竟然堆成一座小山。
亚述人还把成千上万的战俘,绑在上端削尖的木桩上,让他们慢慢地在痛苦中死去。对于孩子,亚述人也不肯饶过,统统杀掉。城中所有的贵重物品,都被运回亚述。
公元前8世纪,亚述王辛赫那里布,将都城由萨尔贡城迁到底格里斯河左岸的尼尼微。在犹太人的经典中,尼尼微被称为“血腥的狮穴”。
公元前2500年左右,尼尼微就开始形成了一座真正的城市,并成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文化中心之一。在成为亚述的首都之后,尼尼微开始了自己的鼎盛时期。亚述国王辛赫那里布对战争不感兴趣。他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尼尼微的建设方面。他兴建了一座每边长近200米的“盖世无双王宫”。这座王宫包括两座亚述风格的大殿、一幢椭圆形建筑物,以及一个植物园和一座凉亭。王宫里的浮雕长达3000米。(这件古代艺术珍品现在都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馆)
辛赫那里布还在他的“盖世无双王宫”的西北,为他的后妃们盖了一座后宫,为皇太子盖了一座东宫。他还加宽了尼尼微的马路,增加了城市公园,修建了供水网,并且从郊外60公里处的山上引水入城,以保证尼尼微城里的供水。
辛赫那里布王的继承者阿萨尔哈东王在位时,仍继续扩建尼尼微,从而使它成为一座像《圣经-约拿书》中所描绘的有12万多居民的大都城。
……这尼尼微是极大的城……何况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12万人,并有许多牲畜,我岂能不爱惜?(《圣经·约拿书》)
阿萨尔哈东的继承者就是大名鼎鼎的亚述巴尼拔王。他除了大量收藏亚述人的图书——泥版文书外,还兴建了巨大豪华的亚述巴尼拔王宫。
到公元前7世纪中叶,亚述帝国渐渐衰落。埃及首先摆脱了亚述的统治。随后,东北方的游牧部落接连兴起,也日益威胁着尼尼微。公元前626年,居住在新巴比伦的迦勒底人和东边的米底人联合起来进攻亚述。公元前612年,新巴比伦和米底联军攻进了尼尼微。
尼尼微在被洗劫一空后,又被放了一把大火。
一代名城尼尼微和庞大的亚述帝国一起,就这样从地面上消失了。
几千年过去,人们除了从史书上知道曾经有过尼尼微这样城市之外,其他就一无所知了。
1842年,一位叫博塔的法国考古学家,在反复研究了《圣经·约拿书》之后,来到了伊拉克的摩苏尔市。在流经摩苏尔的底格里斯河左岸,他发现了一大一小两个小山冈。大的叫“库容吉克”,小的叫“约拿之墓”。
博塔认为这两个山冈就是古城尼尼微的遗址。
在“约拿之墓”山冈上,有一个村庄,村里有一座纪念先知约拿的清真寺。但村民不让博塔发掘约那之墓。
于是,博塔只好先在库容吉克山冈下开始发掘。遗憾的是,他挖掘了好几个星期,竟一无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