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世界古代文明之谜 > 第一章 两河文明(第4页)

第一章 两河文明(第4页)

传说耶稣12岁时,随母亲到神殿去。他进了神殿后就不愿离开,母亲来找他,他反问道:“为什么找我?你不知道我应在我父亲的家里吗?”年轻的耶稣已经意识到自己是上帝的儿子。

从30岁起,耶稣在巴勒斯坦一带宣传神的旨意(福音)。他劝告穷苦人们忍受苦难,说能忍受现实世界一切苦难而安分守己的人,死后会升入天堂。有钱的人和剥削别人的人要想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孔”还要难。耶稣在传教的同时,还给人驱魔治病,显示奇迹。比如,使瞎子复明,跛子行走,死人复活等。

耶稣主要的生平事迹都记载在四福音书中。基督教传统观点认为,四福音书是四个使徒的“共同见证”。关于耶稣生平的事件主要有降生、受洗、受试探、呼召十二使徒、登山宝训、行神迹、遭弃绝、进入耶路撒冷、诅咒无花果树、最后晚餐、被捕、受审、钉死、复活、升天。根据马窦福音和路加福音,大约2000年前耶稣由童贞女玛丽亚受圣灵感孕,生于伯利恒城客店的马厩之中。耶稣基督其后为逃避当时犹太的长官大希律王的追杀令而远走埃及,至到大希律王死后才回到若瑟的居住地、加里肋亚行省的拿撒勒定居(一说“拿撒勒”这个地名是耶稣死后才命名的)。耶稣成年后从施洗若翰受洗,接受了圣神。圣神把耶稣引领到了沙漠中,让他接受了撒旦的考验。当时以色列全境都处于罗马皇帝恺撒的独裁统治之下,包括耶稣出生的伯利恒和成长的拿撒勒。若翰被抓以后,耶稣进入了加里肋亚,开始传授天国的信息。耶稣三十岁以后开始通过比喻教导众人,宣扬天国的信息,驱魔和行医。耶稣从门徒当中挑选了十二人成为他的门徒。耶稣宣扬遵守十诫、努力祷告、爱仇敌、不论断他人、不在人前显示自己信仰以及天国已经近了。耶稣传讲的信息主要有:爱神并爱自己的邻居。共观福音书中,耶稣的传教持续了一年。而在约翰福音书中,耶稣传了三年教。同时,共观福音书指出,耶稣主要在加里肋亚地区传教。但约翰福音书则说,耶稣主要在耶路撒冷附近的犹大地区传教。后来接受施洗若翰的洗礼,开始在加里肋亚一带开展传道工作,并在信徒当中亲自拣选了12人成为入室的门徒。

耶稣的传教活动显然与犹太人和平倾向更为接近,但又引起了罗马统治阶级和犹太教祭司的仇视和反对。后来,罗马派驻犹太的总督彼拉多逮捕了耶稣,判处他死刑。执行死刑的那天,罗马士兵押送耶稣到耶路撒冷郊外一座小山的山顶上,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据说,耶稣在死后的第3天复活了,不过,耶稣将再次回到人间拯救人类,建立千年王国。该故事流传甚广,信奉之人也日益增多,逐渐形成了早期的基督教。

10.阿拉伯天文学

在建立阿拉伯国家之前,倭马亚部落的一些人曾经参加过罗马、拜占庭帝国的军队,有些人还担任过文职官员,他们对希腊的文化是比较熟悉的。公元661年,阿拉伯的倭马亚部落统一了叙利亚,定都大马士革。此后不断扩张,建立了版图很大的倭马亚王朝(公元661—750年,中国史书中称“白衣大食”)。倭马亚王朝直接接受了巴比伦、波斯的天文学遗产。他们集中了一些天文学家,并于公元700年在大马士革建立了天文台。从此,初步打下了阿拉伯天文学的基础。

8世纪中叶,倭马亚王朝被阿拔斯王朝(公元750—1258年,中国史书中称“黑衣大食”)所取代。阿拔斯王朝定都巴格达,接受巴比仑和波斯的天文学遗产,并招募科学家翻译印度和古希腊的天文学著作。828年,该王朝第四代哈里发马蒙(约763—833年)在巴格达建立了智慧院,大规模地组织翻译工作。名著《天文学大成》就是在这一时期译成阿拉伯文的。829年,马蒙下令建立巴格达天文台。此后,巴格达逐渐成为天文中心。

阿拉伯第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是雅雅·伊本·阿布·马舍尔,他负责筹建巴格达天文台,测定了纬度相差1°时子午线的长度。在多年实测工作的基础上,他编出了《木塔汗历数书》。在计算水星、金星位置时,该书是把它们作为太阳的卫星处理的,这很类似于古希腊学者赫拉克利特提出的体系。

天文学家法干尼著有《天文学基础》,此书实际上是托勒密(85—165)的《天文学大成》的通俗本和缩写本,对这位亚历山大里亚的著名天文学家的学说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曾对阿拉伯天文学起过较大的影响。

天文学家塔比·伊本·库拉是除中国以外,第一个发现岁差常数比托勒密认为每百年移动1°要大的人。他测得黄赤交角为23°35',比托勒密的值23°51'要精密得多。但是,库拉并不认为托勒密的观测结果不精确,而是由于黄赤交点除掉黄道西移外,还有一项以4°为半径的,以4000年为周期的微小变化。这就是他提出的“颤动理论”。当时大多数阿拉伯天文学家都信奉这种理论,认为是阿拉伯天文学家的一大发现,实际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巴塔尼是阿拉伯时代最伟大的天文学家。阿拉伯天文学中的许多重要贡献,都是他作出的。他不赞同库拉的颤动理论。巴塔尼长期从事天文观测工作,修正了托勒密著作中的不少天文数据,毕生最大的成就是撰写了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巨著《萨比历数书》。此书共57章,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三角函数、黄赤交角、行星的黄经运动、地月距离、交食计算、天文仪器、星占学、行星运行表等。巴塔尼还在该书中公布了对太阳远地点在进动这一重要发现。该书传到欧洲,曾对欧洲天文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在巴塔尼之后,天文学家苏菲出版了《恒星星座》一书。此书是伊斯兰观测天文学的杰作之一。书中给出了48个星座中每颗行星的位置、星等和颜色,并进行了星名鉴定,列出了阿拉伯星名在托勒密体系中的名称,而且附有两幅星图和一份列有恒星的黄经、黄纬和星等的星表。书中对许多星名的鉴定,大大丰富了天文学术语,不少星名至今仍为当今世界所通用。

此外,阿拉伯天文学家还有阿尔·毕鲁尼。他长期旅居印度,逝世于阿富汗的甘孜那。他在沟通印度和阿拉伯文化方面起了重大作用。他在天文学方面曾编著《古代诸国年代学》,叙述各民族的历法知识;还有《马苏蒂天文典》,包括球面天文、球面三角、计时学等知识。

1258年,蒙古征服者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1217—1265)攻占了巴格达,建立了伊尔汗国。历时500多年的阿拔斯王朝覆灭,巴格达学派也随之销声匿迹。不过旭烈兀对天文学也很重视。他采纳了图西(1201—1274)的意见,在伊朗西北部建立了宏伟的马拉盖天文台。该台所拥有的天文仪器在当时首屈一指。1271年,图西完成了著名的《伊尔汗历数书》。在行星理论方面,图西不赞成托勒密的本轮均轮说,而提出了一个球在另一个球内滚动的几何图象,以解释行星的视运动。

1370年,蒙古贵族帖木儿推翻了撒马尔罕的蒙古统治者,然后又向外扩张,建立了巨大的帖木儿帝国(1370—1500)。1409年,帖木儿之孙乌鲁伯格(1394—1449)继位。他在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建立了一座天文台。该台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半径达40米的象限仪,其弧上的刻度一毫米对应于5"。乌鲁伯格于1447年编算出著名的《古拉干历数书》,又称《乌鲁伯格天文表》。该天文表中包括了一部含1018颗星的星表,是乌鲁伯格等人通过长期实测而获得的。这是托勒密以后第一份独立的星表,其精度在第谷星表问世以前是首屈一指的。遗憾的是,象乌鲁伯格这样很有贡献的天文学家,同样也是占星术的虔诚信徒。他从天象的观测上判断自己将被儿子杀死,因此决定先采取措施将儿子放逐。儿子在十分恐惧的形势下发动叛乱,并将他杀死。乌鲁伯格终于自找灭身之祸,这是天文学史上的一大悲剧。

11.《一千零一夜》

阿拉伯文学中最具代表性、对世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它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是以王后为国王讲故事为线索,将几百个形形色色的故事串联起来,其中有神话传说,有王宫佚事,有童话寓言,既反映下层人民的智慧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亦有对上层统治者的揭露。可以说,该作品是以故事形式表现当时社会生活状况及风俗的百科全书。它实际上是由历代流传的故事加工修订而成,它的故事来源亦是多方面的。据说,其最早的样本来自印度,经波斯传人阿拉伯,在传播过程中加进了波斯的故事以及伊拉克和阿拉伯的故事,再附添上埃及的故事而成。因此,《一千零一夜》不仅反映了阿拉伯的社会生活,同时亦糅进了诸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风俗,充分体现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继承及当时文化的交融。

该书的名称来自该书故事的引言。相传,在古代印度的海岛中,有一个萨桑国。有一天,国王鲁亚尔打猎回来,无意中看见王后与奴仆在花园中一起饮酒作乐,嬉戏歌舞。国王非常生气,愤怒地杀死了王后与奴仆们。从此,他讨厌妇女,讨厌她们的不忠。鲁亚尔要报复所有的女人。他每天娶一个女子,睡过一夜后便不问青红皂白地杀死她们,然后再娶,再杀死。从此,百姓惶惶不安,全国笼罩在恐怖之中。国王迫令宰相去寻找女子,供他虐杀。宰相每天愁眉不展。他的大女儿山鲁佐德知书达礼,聪明贤淑。她强烈要求父亲把自己嫁给国王,宰相只能同意了。山鲁佐德与妹妹约定一个计划,要妹妹进宫请求姐姐在最后一夜再给她讲一个故事。妹妹敦亚佐德依照做了。国王一听要讲故事,也就同意了山鲁佐德姐妹的请求。这样一直讲到天色微明,国王在一旁听得正着迷,山鲁佐德就住口不讲了。国王想继续听,决定暂时不杀她。第二夜,山鲁佐德讲到关键时刻又停住了。

就这样,山鲁佐德给国王讲了一个又一个动听的故事,一共是一千零一个故事,讲了一千零一个晚上。国王不仅被山鲁佐德的故事感动,更爱上了这个聪明的女子,他放弃了报复女人的想法,和山鲁佐德白头到老。山鲁佐德所讲的故事,就被命名为《一千零一夜》。

除了自身的文学成就以外,在整理、翻译和改编古典著作方面,阿拉伯人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西方的侵入给阿拉伯世界带来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在客观上引起了近现代已占上风的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与已处于下风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再次撞击。面对西方的挑战,阿拉伯一些有胆识的政治家、思想家意识到必须进行改革复兴。

纵观阿拉伯近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阿拉伯各国人民过去和现在,都有许多共同点。他们的祖先创造了高度发展的阿拉伯文化,各个时期的阿拉伯人,都为维护、发展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尽管他们使用着不同的方言,却都保持长期发展起来的统一的文学语言,不过,由于各个国家不同的具体的历史条件,民族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时,在政治上和文化上处于领导地位的埃及,在发展新文艺运动中是领先的。紧接着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文化上长期以来都是一个整体的黎巴嫩和叙利亚加入了新文艺运动。从本世纪二十年代起,伊拉克也作为一个新成员出现。至于马格里布(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阿拉伯半岛,除个别作家、诗人外,一般说来,新文学的发展是比较晚的。

12.阿拉伯数字

1、2、3、4、5、6、7、8、9、0这十个数字,是我们在学数学的时候、在生活中随时都可以看到的。我们也管它们叫“阿拉伯数字”。那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是谁发明的呢?

公元3世纪,印度的一位科学家巴格达发明了阿拉伯数字。最古的计数目大概至多到3,为了要设想“4”这个数字,就必须把2和2加起来,5是2加2加1,3这个数字是2加1得来的,大概较晚才出现了用手写的五指表示5这个数字和用双手的十指表示10这个数字。这个原则实际也是数学计算的基础。罗马的计数只有到Ⅴ(即5)的数字,Ⅹ(即10)以内的数字则由Ⅴ(5)和其它数字组合起来。Ⅹ是两个Ⅴ的组合,同一数字符号根据它与其他数字符号位置关系而具有不同的量。这样就开始有了数字位置的概念,在数学上这个重要的贡献应归于两河流域的古代居民,后来古鳊人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进,并发明了表达数字的1,2,3,4,5,6,7,8,9,0十个符号,这就成为今天记数的基础。八世纪印度出现了有零的符号的最老的刻版记录。当时称零为首那。

公元500年前后,随着经济、文化以及佛教的兴起和发展,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的数学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天文学家阿叶彼海特在简化数字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他把数字记在一个个格子里,如果第一格里有一个符号,比如是一个代表1的圆点,那么第二格里的同样圆点就表示十,而第三格里的圆点就代表一百。这样,不仅是数字符号本身,而且是它们所在的位置次序也同样拥有了重要意义。以后,印度的学者又引出了作为零的符号。可以这么说,这些符号和表示方法是今天阿拉伯数字的老祖先了。

两百年后,团结在伊斯兰教下的阿拉伯人征服了周围的民族,建立了东起印度,西从非洲到西班牙的阿拉伯帝国。后来,这个伊斯兰大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国家。由于这两个国家的各代君王都奖励文化和艺术,所以两国的首都都非常繁荣,而其中特别繁华的是东都——巴格达,西来的希腊文化,东来的印度文化都汇集到这里来了。阿拉伯人将两种文化理解消化,从而创造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

大约700年前后,阿拉伯人征服了旁遮普地区,他们吃惊地发现:被征服地区的数学比他们先进。于是设法吸收这些数字。

771年,印度北部的数学家被抓到了阿拉伯的巴格达,被迫给当地人传授新的数学符号和体系,以及印度式的计算方法(即现在用的计算法)。由于印度数字和印度计数法既简单又方便,其优点远远超过了其他的计算法,阿拉伯的学者们很愿意学习这些先进知识,商人们也乐于采用这种方法去做生意。

后来,阿拉伯人把这种数字传入西班牙。公元10世纪,又由教皇热尔贝?奥里亚克传到欧洲其他国家。公元1200年左右,欧洲的学者正式采用了这些符号和体系。至13世纪,在意大利比萨的数学家费婆拿契的倡导下,普通欧洲人也开始采用阿拉伯数字,15世纪时这种现象已相当普遍。那时的阿拉伯数字的形状与现代的阿拉伯数字尚不完全相同,只是比较接近而已,为使它们变成今天的1、2、3、4、5、6、7、8、9、0的书写方式,又有许多数学家花费了不少心血。

阿拉伯数字起源于印度,但却是经由阿拉伯人传向四方的,这就是它们后来被称为阿拉伯数字的原因。

目前,大家都认为阿拉伯数字只是抽象的符号,是没有具体含义的。但是,据法国人米歇在外星十日游后带回的信息表明,我们所用的数字并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由具体含义的——1有1只角,2有2只角……9有9只角,0没有角。以此类推。

需要说明的是,符号的外角(大于180°)不计算在内,根据《海奥华预言》所说,我们所用的数字是由海奥华人创造并传入的——它的每个符号代表相应数字所含的角!如果我们现在所通用的数字是印度人创造并传入阿拉伯的,则他们决不可能不知道符号其中所代表的含义!这样也就可以得到反证——阿拉伯数字决不是印度人创造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