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不久,公孙龙到燕国去见燕王,他带着弟子们上路了。走了一段,不料碰到一条很宽的大河。可是河的这一边见不到船,远远望那河对岸,却停着一只小船,艄公蹲在船尾正无事可干。
公孙龙马上吩咐那个刚收留的大嗓门弟子去喊船。那弟子双手合成喇叭状,放开嗓子大喊一声:“喂……要船啦……”喊声亮如洪钟,直达对岸,那对岸船上的艄公站起身来,喊声的余音还在河两岸回响,以致慢慢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对岸那只船很快摇了过来,公孙龙一行人上了船,原先那些不以为然的弟子深深佩服老师及那位新来的朋友。
滴水感悟
看起来,只要是本领,它总有用处。我们不应该排斥或看不起雕虫小技,在关键时刻,雕虫小技也能派上大用场。
有缺点的人才
子发是楚国的一位将领,他特别注意选揽人才,善于利用这些人的长处为自己服务。
楚国有一位擅偷窃的人听说了这件事,便去投靠子发。小偷对子发说:“听说您愿意使用有技艺的人,我是个小偷,以前不务正业,如果您能收留我,我愿意为您当差,以我的技艺为您效力。”
子发听小偷这么说,又见他满脸诚意,很是高兴,连忙从座位上起身,对小偷以礼相待,小偷见子发的行为,受宠若惊。
子发手下的官员、侍从们都劝诫说:“小偷是天下的盗贼,为人们所不齿,您怎么对他如此尊重?”
子发摆摆手说:“你们难以理解,以后就会明白的,我自有道理。”
适逢齐国兴兵攻打楚国,楚王派子发率军队前去迎战齐兵,结果,连续交锋几十次,楚军都败下阵来。
军帐内,子发召集大小将领商议退兵的策略,将领们想了好多计谋,个个忠诚无比,可见对击退齐兵却一筹莫展,而齐兵反而愈战愈勇。
面对紧张的形势,那个小偷来到帐前求见,主动请缨。小偷说:“我有个办法,让我去试试吧。”子发见没有什么好办法,也就点头同意了。
于是,夜间小偷溜进齐军军营内,神不知鬼不觉地将齐将首领的帷帐偷了出来,回到楚营交给了子发。子发便派了一个使者将帷帐送还齐营对齐军说:“我们有一个士兵出去砍柴,得到了将军的帷帐,现特前来送还。”齐兵面面相觑,目瞪口呆。
第二天,小偷又潜进齐营,取回来齐军首领的枪头。子发又派人送还。
第三天,小偷第三次进了齐营,取回来齐军首领的头发簪子。子发第三次派人将簪子送还,这一回,齐军首领惊恐万分,不知所措。齐军军营中议论纷纷,各级将领大为惊骇。于是,齐军首领召集军中将士们商议对策,首领对大家说:“今天再不退兵,楚军只怕要取到我的头了!”将士们无言以对,首领立即下令撤军。
齐军终于退兵而走,楚营内大大嘉奖了那个立功的小偷,众将士无不佩服子发的用人之道。
滴水感悟
不要轻易放弃犯过错误的下属。所谓“使功不如使过”,有时运用犯过错误的下属,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唐太宗论功
有一次,唐太宗问几个大臣:“我的才能比不上古之圣贤,可比古人成绩大。你们说,这是怎么回事?请你们大胆地说,说错了也不要紧。”
于是,大臣们就说开了。有的说是唐太宗威望高,有的说是唐太宗本事大,说了半天,都是说唐太宗的好话。唐太宗听了,很不以为然,说:“你们说得不对。我不像有的皇帝那样,对有功的人就大加赞赏,对犯了错的人呢,就严惩不怠。我是尊重有功的人,也原谅犯错的人。”
有一次,唐太宗要给功臣们封官赐爵。他让人宣读事先写好的名单,并且说:“有不合适的,请提出来吧。”
唐太宗的叔父李神通打了许多硬仗,他一直认为自己的功劳最大,可一听名单上把自己排在后面,就不服气地大声说:“当初,我首先起兵响应您,东征西杀。可您怎么把我排在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后面了?他们有什么功劳?不过就是舞文弄墨、写写画画嘛!”
唐太宗笑了,说:“叔父虽然首先举兵起义,可您忘了,您后来还打了两次大败仗呢!房玄龄、杜如晦他们出主意,定计策,帮我取得天下,论功劳,应当排在您的前面。您虽然是我的至亲,我可不能以私情加重对您的封赏啊!”
大臣房玄龄说:“秦王府里的旧人,都是皇上的老部下了,那些没升官的,不免有些怨言。”
唐太宗说:“设立官职,为的是选拔有才能的人,替百姓办事,不能以新旧分先后。新人有才干的,即使与我没有什么亲戚关系,只要立了功劳,就可升官;一些老人虽然跟了我许多年,彼此很有感情,但没有才干,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不思进取,当然不能提拔升迁。要不然,国家的事情怎么能办得好呢?”
滴水感悟
领导者重视新功,下属才不会躺在功劳薄上吃老本,团队的事业才会欣欣向荣。
按制度定赏罚
有一次,韩昭侯因饮酒过量,不知不觉便醉卧在床上,酣睡半晌都不曾清醒。他手下的官吏典冠担心君王着凉,便找掌管衣物的典衣要了一件衣服,盖在韩昭侯身上。
几个时辰过去了,韩昭侯终于睡醒了,他感到睡得很舒服,不知是谁还给他盖了一件衣服,很暖和。他打算表扬一下给他盖衣服的人,于是问身边的侍从说:“是谁替我盖的衣服?”
侍从回答说:“是典冠。”
韩昭侯一听,脸立即沉了下来,他把典冠找来,问道:“是你给我盖的衣服吗?”
典冠说:“是的。”
韩昭侯又问:“衣服是从哪儿拿来的?”
典冠回答说:“从典衣那儿取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