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惩罚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不可能都顺自己的心,总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因此,人也就免不了会生气。但是经常生气或生闷气、发脾气则会严重影响身体的健康,那么受到惩罚的将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一位印度僧人胸襟宽广,从不生气。一行路人千方百计地想激怒他,但均未奏效,于是气急败坏地质问高僧:“你为么不生气?难道你不是人吗?”他竟然污蔑高僧做人的资格了,但高僧的笑意浮上脸庞,耐心回答:“如果别人给你的礼物,你不想要,再退回给这个人时,结果会怎么样?”
我更感兴趣的是这位路人,原本想激怒高僧的,结果却惹恼了自己。他情急之下不把高僧当人,也就是把自己做人的资格开除了。这让我想起台湾著名高僧证严法师的一句名言: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但在职场中,这样惩罚自己的人却屡见不鲜:下级犯了错误,上级很生气,脾气火暴、声色俱厉,伤的其实是自己;上级作风官僚,下级很生气,烦闷憋屈、愤愤不平,伤的其实是自己;同事之间磕磕碰碰,惹人生气,怒火中烧、互相攻击,伤的其实还是自己。错误应该受到惩罚,但未必要通过生气来实现,既然错误在他,为何你要生气?别人犯了错,而你去生气,岂不正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那么怎样才能面对和处理好自己生气的情绪呢?这里有一些实用的方法:学会幽默自嘲:如果你可以退一步,视生命如一出戏,即可发现生命的许多状况都是荒谬的。试试对生命一笑置之,幽默常可减轻压力。
人不可能不生气,生气其实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认识自己的机会。因此,关键的不是逃避和懊悔,重要的是去面对。当教师的不可能不生气,而且大半是和学生生气。但我们要有对学生的正确定位,不要期待学生的一切行为都符合要求,一教就会,一说就听,不犯错误,这样生气的力度大概能缓和一些。现实中,在别的老师看来简直无法容忍的事,有的老师却能很平静地对待,很恰当地处理。最重要是我们老师除了一颗冷静的头脑,还要有一颗宽容的心,那么,我们就会时时处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学生的心灵就绝对不会因为我们的生气而受到伤害。
另外,生气会对身体的某些器官造成一定的损害。例如,生气会造成肝热,相反的,肝热也会让人很容易生气。怒伤肝,肝伤了更容易发怒,两者互为因果而形成恶性循环。这种恶化会愈来愈严重,也愈来愈难改变。肝气太盛时,脾脏也会跟着旺起来,如果血气很旺盛的人,这时会产生许多白血球,去处理肠胃的问题,那就很容易引发白血病了。
淡定箴言:
人都不应该经常生气、发脾气,要想改变自己的这个坏毛病,最终只有自己大彻大悟,真正下决心彻底改变时,才有机会回头。
不要用愤怒来折磨自己
愤怒,是人们情绪的激烈爆发。经常愤怒的人,不应当看成是性格使然,而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愤怒情绪对人的心理没有任何好处。它使人情绪低沉,陷入惰性。从病理学的角度来看,愤怒可导致高血压、溃疡、皮疹、心悸、失眠、困乏,甚至心脏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愤怒可能破坏情感关系、阻碍情感交流、导致内疚与沮丧情绪。你可能不相信这种观点,因为你或许听说过发火要比生闷气更有助于身心健康。是的,生气时把火气发出去比把气憋在心里要好得多;但是,还有一种比发火更好的办法——根本不动怒,为什么不采用这种办法呢?这样,你便不会为决定是发火还是生闷气而自寻烦恼了。
同其他所有情感一样,愤怒是大脑思维后产生的一种结果。它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当你遇到不合意愿的事情时,就告诉自己:事情不应该这样或那样,于是你感到沮丧、灰心;然后,你便会作出自己所熟悉的愤怒反应,因为你认为这样会解决问题。只要你认为愤怒是人的本性之一部分,就总有理由接受愤怒情绪而不去改正。
如果你仍然决定保留自己心中愤怒的火种,你可以通过不造成重大损害的方式来发泄愤怒。你不妨想一想,是否可以在沮丧时以新的思维支配自己,用一种更为健康的情感来取代使你产生惰性的愤怒。既然世界绝不会像你所期望的那样,你很可能会继续厌烦、生气或者失望,但无论如何,你完全可以消除那种不利于精神健康的有害情感——愤怒。
每当你以愤怒来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反馈时,你会在心里说:“你为什么不跟我一样呢?这样我就不会动怒,而且会喜欢你。”然而,别人不会永远像你希望的那样说话、办事;实际上,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按照你的意愿行事。世界就是如此,我们不可能期望别人永远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一现实永远不会改变。所以,每当你因为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动怒时,你其实是不敢正视现实,让自己经受感情的折磨,从而使自己陷入一种惰性。为根本不可能改变的事物自寻烦恼真是太愚蠢了。其实,你大可不必动怒,只要你想想,别人有权以不同于你所希望的方式说话、行事,你就会对世事采取更为宽容的态度。对于别人的言行,你或许不喜欢,但绝不应动怒。动怒会使别人继续气你并导致上述种种生理和心理病症。所以,要以新的态度对待世事,从而最终消除愤怒这一误区。
也许你认为自己属于这样一类人,即对某人某事有许多愤愤不平之处,但从不敢有所表示。你积怨在胸,敢怒不敢言,成天忧心忡忡,最后积怨成疾。但是,这并不是那些咆哮大怒的人的反面。在你心里,同样有这样一句话:“要是你跟我一样就好了。”你以为,别人要是和你一样,你就不会动怒了。这是一个错误的推理,只有消除这一推理,你才能消除心中的怨愤。虽然有怒便发要比积怨在胸好得多,但你会慢慢懂得,以新的思维方式看待世事,以至根本不动怒,这才是最可取的。你可以这样安慰自己:“他要是想捣乱,就随他去,我可不会为此自寻烦恼。对他这种愚蠢行为负责的,是他不是我。”你也可以这样想:“我尽管真不喜欢这件事,却不会因此陷入惰性。”
总之,为了消除这一误区,首先你要用上面论述的一种方法勇敢地表示你的愤怒;然后,以新的思维方式让自己保持精神愉快,将外界控制转为内在控制;最后,不再对任何人的行为负责,不因为别人的言行影响自己的精神状态,这样你就可以不让别人的言行搅乱自己的心境。
淡定箴言:
人只要自尊自重,拒绝受别人控制,便不会再用愤怒来折磨自己。
远离愤怒才能快乐生活
愤怒,多么不可捉摸的力量!
在平日里,让你生气的可能大多都在一些小事上。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人多拥挤的公交车辆上,乘客之间由于无意碰撞而引起争吵,双方闹得脸红脖子粗;学校里同学之间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如不小心碰落了别人的铅笔盒之类而出言不逊,大动肝火,怒气冲冲;邻里之间为了一些小纠纷而各不相让,争吵辱骂,没完没了。这些都是无原则的冲突,不必要的感情冲动,毫无意义的犯颜动怒,是无益之怒。
怒,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之七情之一。人与人之间由于性格、修养、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不尽相同,发生某些摩擦或冲突是难免的,愤怒情绪的出现也可以理解。然而,若是经常愤怒,或是愤怒一触即发,往往会使人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内经》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则伤脏;脏伤,则病起。”近代科学研究证明:暴怒能击溃人体生物化学保护机制,使人抵抗力下降,而为疾病所侵袭。怒气犹如人体中的一枚定时炸弹,随时都可酿成大祸。“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就是这个道理。
发怒会使人远离真理。世界上很少有因为愤怒就使问题和矛盾获得解决的;相反,常常因为愤怒把事情搞僵了,搞糟了。愤怒时,极而言之,极而行之,没了后退之路,没了回旋余地。本来有理,反而变成了没理;本来小事,结果闹成了大事,甚至不可收拾,过后,悔之晚矣。《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怒责部下,结果被范疆、张达切了脑袋;刘备怒气难抑,率兵亲征,又被东吴火烧连营。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190装甲旅旅长阿萨夫亚古里与埃军第二步兵师先头部队遭遇时,因三次进攻均未成功,便恼羞成怒,把剩余的85辆坦克孤注一掷,结果中计惨败。诸如此例,举不胜举。俄国大文豪屠格涅夫曾劝告与人争吵、情绪激动的人:“在开口之前,先把舌头在嘴里转十圈。”因为愤怒是射向健康的一支利箭,它不一定能伤害你的敌人,却时时会侵蚀你自己的健康。
《孙子兵法·火攻篇》中指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这虽然强调的是临敌制怒,但对生活中的人们同样富有启发。清朝林则徐官至两广总督,一次,他在处理公务时,盛怒之下把一只茶杯摔得粉碎。当他抬起头,看到自己的座右铭“制怒”二字时,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立即谢绝了仆人的代劳,自己动手打扫摔碎的茶杯,表示悔过。与人相处,不分是非曲直、动辄发火,是一种远离文明的表现。易怒之人,应像林则徐那样,潜心修养,注意“制怒”,心平气和,以理服人,不可放纵心头无明之火,像火柴头似的一擦就着,触物即烧。
“制怒”真言,谁都应该置为座右铭。
制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一个人以理智战胜感情冲动的过程。善于制怒不仅需有“忍人所不能忍”的宽广胸怀和以大局为重的精神境界,而且还需要有强烈的自我控制意识。要“制怒”,首先要努力陶冶自己的性情,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理智地将“愤怒”这个“情绪炸弹”扔掉。
制怒的最好法门是忍,是宽容。自觉的忍,理智的让,不是退缩,不是无能,不是放弃原则,而是一种策略,一种智慧,一种境界。只有洞察世事,心灵清澈,对是非、矛盾有清醒认识的人,才会在可能被激怒的时候,做到真正自觉地忍,真正心平气和地面对生活、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和挑战。具有忍的智慧,达到忍的境界,当然需要修炼,而生活本身,它的正面的经验和负面的教训,则是这种修炼的燧石。
退一步海阔天空。宽容,正好说明你的涵养,你的心胸博大,你的内在力量。
聪明人的聪明之处,是善于运用理智,将情绪引入正确的表现渠道,使自己按理智的原则控制情绪,用理智驾驭情感。以平和的态度来摆事实、讲道理,要比大喊大叫更能让对方心服口服;而宽恕和谅解有时比伤害、侮辱更能震撼人心。只要我们肯下工夫学会制怒的正确方法,他人肯定会对我们的道德、修养以及理智、大度出自内心地佩服。那时,我们自会达到“风平而后浪静,浪静而后水清,水清而后游鱼可数”的全新境界。
淡定箴言:
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远离愤怒,认真、快乐地生活,怀大爱心,做小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