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询问受害群众及其家属,曹刚寻找到目击证人,掌握了作案的人数、时间、逃跑的路线等。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经过细致调查分析,他明确了一个由20来岁的男子组成的团伙,此团伙常常流窜于上埠村里,寻衅滋事,对群众进行殴打。而他的注意力则聚焦在一个姓孙的男子身上。此人住在村里的一处出租房内,是陕西籍。曹刚把他带回派出所进行审讯。
面对曹刚和队友,孙某头发散乱,衣着邋遢。曹刚知道,案件的侦破工作需要审讯作为突破口。然而孙某一言不发,以沉默应对审讯,让局面出现了僵局。曹刚认为,审讯是一个“望闻问切”的过程,需要观察、侦查嗅觉、询问和分析的密切配合,缺一不可。他观察孙某表情和动作的细节,通过一个极其轻微的眼神,发现他心理产生了动摇,觉得可以乘胜追击。
他递给孙某一支烟,说:“来,兄弟,抽支烟吧。”然后问:“在这起案件中,张XX是不是也参与进来了?”
孙某斩钉截铁地回答:“没有!”曹刚知道,他是在讲哥们义气。他暗示道:“真的没有?张XX说你砍人了!”
听到这里,孙某先是眉毛微微上扬,显出一丝吃惊状,然后眼皮垂下来,像是在考虑着什么。他沉默了一会,说:“让我好好想想。”
曹刚感到孙某已经面临思想高压,于是趁热打铁:“对,你确实该好好想想。”经过短短的交锋,孙某败下阵来,供述了自己和同伙的罪行。
眼睛是心灵的镜子,可以映射出人心态的变化过程。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曹刚才能攻破罪犯心中的堡垒,让他们的心理防线垮塌,从而侦破案件,保障群众的人身安全。
乔·纳瓦罗举过一个例子,说明眨眼的含义和视觉阻断的意义。根据他的论述,视觉阻断在一个人受到威胁,或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时会起作用。当人们不希望看到某些事物,就会用一种下意识的回避方式来保护情绪不受影响。当人们想表达对某人的轻视,也会把眼睛眯起来,把眼睛遮住,或者干脆闭上眼睛。这些是视觉阻断的应用。
乔在破获一起旅店纵火案的时候,就利用了该原理。
在这起重大案件中,丧生的人数多达97人。警察怀疑本案同一名保安有关,因为起火的地点是在他的管辖区域里。办案人员先是问了他一些极其细微的问题,来确定他案发当时不在现场。比如,大火未发生时和发生过后,他在哪里,他有没有参与纵火,等等。
乔对他回答每个问题时的表情进行细致的观察,以获取一些可以泄露秘密的信号。最后乔发现他只眨了一下眼睛,就是在被问及着火时他在哪里时。在问其他问题时,保安是没有什么反应的。于是乔推断,问题的节点一定是在他不在场的证据上。可是凭这一点,又怎么能说明他和纵火案有牵连呢?最后,保安还是不得不承认,他在案发时曾擅自离开岗位去见在旅馆工作的女友。就在这当儿,三个纵火恶徒闯入他的管辖范围,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惨案。
中外的办案警察,都可以利用罪犯眼部的变化指导案情的调查,可见眼睛对于传达人的思维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眼部的肌肉构成分为眼眶周围以及上下眼睑的皮下分布的眼轮匝肌,它的作用是使眼睑闭合,产生鱼尾纹,影响思考时的表情等;纵向的额肌和横向的皱眉肌,皱眉肌收缩时,可以向内侧偏下的方向拉动眉头,使鼻子上出现纵向的小沟;降眉肌收缩时,则可以使眉头下降,使鼻根部的皮肤出现皱纹。皱眉肌和降眉肌共同作用,可以产生表情变化,思考和愁闷的表情都要用得到这组肌肉的紧张收缩。
李白的“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就是这组肌肉共同作用产生愁苦表情的生动诠释。
因此,不轻信于人,要求人们要善于从对方眼神的变化中推断出他的想法、心态和思绪,才能找出疑点,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或者说,起码不落入陷阱,不受到伤害。
4。冰鉴之神骨鉴
《冰鉴》是曾国藩留给后人的鉴别人才的系统方法,核心思想是通过一个人的语言、行为和外貌来判断其做事之道和思维特点,从而辨别他的才能是大是小,来确定他适合做何种工作,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做事情又会得到什么结果。
曾国藩很有识人之明,他曾说过,湘军中的儒将江忠源会名满天下,但也有可能会悲壮尽节而死。在江忠源想要在广西副都统乌兰泰军中听命,阻击太平军的时候,曾国藩还曾劝过他不要前往,认为他作为一个文人,只要搞一搞团练防守就够了。如果执意从戎,就代表大节已亏。
江忠源没有听曾国藩的劝告,在防守庐州之时,被太平军包围,溺水而死。由此可见,曾国藩识人看相,有一套系统、严谨而有效的方法。他认为,“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意思是说,人的两只眼睛里可以集中其精神状态;而一个人的面孔,则可以显示其骨骼丰俊与否。
曾国藩对于通过眼神判断一个人的清浊邪正,也自有一番高论。他说: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清浊易辨,邪正难辨。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骇鹿,别才而深思。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神情的浑浊与清明是不太难于区分的,但清明可以分为忠直和奸邪两种情况,此二者想分别开来就不那么容易。要知道,一个人是忠直还是奸邪,需观察他在动静两种情形下眼神的变化。如果静态之时,眼神沉稳安详,深蕴真诚,好似两颗明亮的珍珠,灼灼生辉;动态之时,目光犀利敏锐,闪烁着精气神,就像春天树木生发出的嫩芽;静态之时,眼神沉静清明,不为外物所扰;动态之时,眼神锋芒毕现,杀机暗藏,就像尚未离弦之箭,一发而命中目标,这两种神态的人,都是纯正之人。
然而,如果一个人处于静态时,眼神飘忽不定,就像夏夜里的萤火虫一样微弱,时隐时现;动态之时,又像落花流水一般,漂泊无依,虽清澈却随波逐流,这两种情态,或者表明此人善于伪装,或者表明他内藏奸诈。如果静态时,双目好像在半梦半醒之间;动态之时,眼神就像受了惊吓的小鹿,游移不定,惴惴难安,这两种情态,表明此人虽有智谋,但不走正路;或者精于计算却怕别人识破。这两种人,就好比带有瑕疵的碧玉,深含不露,蓄势待发,都是奸邪一类的人物。但他们却跟真正清明耿直的人鱼龙混杂,令人难以分辨。
曾国藩通过面相和神情识人的说法,在现代社会仍启发人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他所说的骨和神,不是通常意义的骨骼和神态,而是代表一个人的内在气质。
气质说,在西方是以体液说为蓝本的,提出者是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拉底。他认为,人体由四种体液充盈其中,即黑胆汁,黄胆汁,粘液和血液。由此可以区分出四种不同的气质类型——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神经质。
胆汁质又称不可遏制性人格,是一种不平衡的高强度神经过程类型;多血质则为一种兼具平衡性和灵活性的高强度神经过程类型,具体表现为对外在环境的适应和显现出的活泼特质;粘液质的人属于安静型,神经过程比较平衡但不灵活,强度也比较大;神经质的人,其高级神经活动是自我压抑的,平衡性较差而神经过程的强度偏弱。如果用历史和小说人物来说明的话,朱德总司令属于典型的粘液质,周恩来总理属于多血质,彭德怀元帅属于胆汁质,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则属于典型的神经质(以及抑郁质)。
通过人的眼神和外在气质来识人相面,对我们了解人的心理动机和过程,从而辨别出其情绪的波动,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2011年6月11日,杭州滨江区南环路一带发生一起汽车相撞事故,肇事车辆为一辆雷诺车和一辆奥迪A5。两辆车正面相撞之后,中国人保发现这起事故的涉案金额远远高于实际损失,因而怀疑其造假。最后,中国人保到滨江交警大队报案。
接到报案后,滨江公安部门展开了调查。经调查发现,两辆车等于完全从正面撞击彼此,不合常规。而且,两部车受损都是非严重,而车上的4个人却基本平安无事。
驾驶雷诺车的张某说,他车上坐着的李某是他的高中同学。可调查结果却显示,李某是滨江区一家奥迪4S部门经理。驾驶奥迪车的董某说,车上的陈某是他老乡。而经过调查发现,陈某的工作单位跟李某一样,都是那家4S店。这未免太巧了!重重疑点敦促民警查看监控录像以获得第一手资料。
遗憾的是,撞车的那个路段是一个正在整修的路段,没有安装监控摄像头。这条路还未正式投入再使用,两侧是厂房和铁路,平时很少有车辆在晚上经过这里。
这下没有确凿的证据了,此案一度搁浅。这时,有着多年办案经验的民警凭靠着“微表情”,最终成功破案。
在做笔录时,驾驶雷诺车的张某收到一条短信。他刚看了一眼,就显出紧张的神情,做贼心虚般地想偷偷把手机藏起来。虽然他面部表情的变化很微妙,不易察觉,但这一切还是没能逃过民警的眼睛,他们立刻要求查看手机。张某见状,只好交出手机,只见那条短信上写着:不要怕,只要不承认,就没问题。发信人是李某。
有了这条短信,案子自然破了。
李某万万没想到,一条安慰短信,竟然无意间出卖了同伙,真是画蛇添足。民警顺藤摸瓜,开始对李某进行调查。经过一系列审讯和训诫,张某和李某终于承认,这是一起伪造的车祸,骗取高额保费是其唯一目的。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暗室亏心,神目如电”。这些民间谚语时刻警醒大家,一些心存邪念的人或者不法之徒,总是抱着侥幸心理,干一些偷鸡摸狗的勾当。他们的心思没有用在通过正常渠道和手段获得成绩上,而是用在了投机取巧、钻法律空子上。这也提醒人们,对这样的人,应该怀有必要的戒备心理,用心观察其言行举止,表情神态的变化,从而识别真伪,去伪存真,以免上当。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曾国藩在《冰鉴》中阐述了用人应首先考察其品德和器量的观点。他说:“识人方法有三,一曰德,二曰量,三曰才。所谓德者,刚健无私,忠贞自守,非庸庸碌碌,无毁无誉而已。所谓量者,能受善言,能容贤才,非包藏隐忍,持禄保位而已。所谓才者,奋发有为,应变无穷,非小惠辩捷,圆熟案牍而已。备此三者,然后胜股肱之任。”
这段话说明,用人首先要看德行,然后是气度,最后是才能。对此,诸葛亮也有同样的看法。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刘禅循循善诱地教导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本着这一思想,诸葛亮在他去世之前,推荐蒋琬执政,继续辅佐刘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