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琬果然大公无私,擅团结人,胸襟广阔,审时度势,力保国泰民安。蒋琬之后,费祎被其举荐代替他的职位。费祎明辨是非,通晓军事,擅理朝政。而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几次北伐,虽未成功,但也足以显示其忠肝义胆。此三人辅佐刘禅,使这个昏庸皇帝得以在位41年。不得不说,这都是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功效。
除了能识人,还需要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才不失为一个明智者。明朝刘伯温就是一个有自知知人之明的人。丞相李善长,几次三番在皇帝朱元璋面前说刘伯温的坏话,想要加害于他。于是朱元璋对李善长心生厌恶,想罢了他的丞相官职,改让刘伯温任之。但刘伯温却对朱元璋说:“李善长是有功之臣,而且善于协调几位将军之间的关系。”朱元璋对刘伯温透露了李善长背后指摘,说:“你还维护他干什么?我倒是想让你做丞相。”刘伯温执意不肯,而且说换丞相就像一间房子换顶梁柱一样,如果替代品用一根根细木条捆扎而成,房子就会倒塌。
后来,朱元璋又想启用跟刘伯温过从甚密、关系很不错的杨宪,以为刘伯温会支持。但刘伯温却说:“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意思是说,杨宪无法做到一碗水端平,秉公办事,而是过于主观,缺少客观明断的品质。朱元璋又问他汪广洋怎么样。刘伯温说:“此人器量狭小,比杨宪更甚。”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刘伯温打了个比喻,说胡惟庸好比一匹驾车的马,他担心胡把马车弄翻。
朱元璋叹息,说自己所选择的丞相人选,实在没有能超过刘伯温的。刘伯温却说自己嫉恶如仇,性情过于刚烈,又没耐心处理复杂繁琐的事务,建议朱元璋再求贤才。后来,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先后得到过重用,但都没能成功。这验证了刘伯温的知人之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但善于识人,更能客观地看待自己,明白自己的缺点,从而判断自己也绝非相才。可见其人品和智慧均高人一等。
古人的识人相人之术,直到今天仍然可引以为鉴。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不同的气质特征为每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打上了特殊的标签。有人脾气暴躁,沾火就着;有人却沉着冷静,处变不惊;有的人开朗外向,能言善辩;有的人则胆小怕事,杞人忧天。这些都是不同气质的表现,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脾气。
不同的气质类型,能胜任的工作也是各不相同。胆汁质的人热情、耿直、精力充沛,但他们也极易冲动,情绪变化剧烈,容易得罪人。这样的人适合从事政治、社交工作,军事、经济和地质勘探领域也是他们可以涉足的竞技场。
多血质的人,天性活泼好动,机敏、反应快,善于交际,但有时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时常变换兴趣爱好。因此,他们能胜任的工作类型包括社交、采购、推销、管理、外交、记者、律师、演员、侦探等需要表达能力、组织和活动能力的职位。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也有适合自己性格特点的工作类型。
判断别人往往比较容易,判断自己却难上加难。只有兼具知人和知己的优势,才能做到明察秋毫,因人而异,在社会交往中不吃亏、不上当、不被骗、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从人的表情入手,对人进行细致的观察,洞悉人的动机,掌握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不但有助于维护自身的利益,还能帮助组织辨识谁是合格的人才,谁是平庸之辈,以及谁应该受到法律的惩处。
某市检察院反渎职侵权局的检察官田振普,从部队转业之后,被分配到检察机关任职。他负责查处腐败官员,练就了一身靠微表情破案的硬本领。他总结了一个经验,就是背景、气场、形式和后果4阶段审讯法。经他审理的案件中,已经有近百余起被成功破获,堪称反腐败斗争的精英。
一次,他审理了一个犯人,此人两天没有说一句话,他是锦江区李家坳云鹤街城管中队的队长,姓宫。同事们把这个十分不配合的嫌疑人交给田振普,他只审讯了一个半小时,就彻底瓦解了宫某的顽抗。宫某终于交代了自己贪污受贿几十万元的事实。
宫某被告发和正式立案侦查,是在2012年。这一年,李家坳云鹤街上出现很多违章建筑,却没有被城管清除,后来查出任队长的宫某有嫌疑。在审讯中,他却怎么也不开口说一句话。田振普认真分析了案情,调查了宫某的背景,他觉得宫某一定是认为检查机关没有证据,而他自己在该区域又有广泛的人际关系。故此,他决定用自己总结出的4阶段审判方法来审理这个案子。
他来到审讯室,先明示职位,然后对宫某说:“国家重点惩治违章建筑,你的案子现在检察院十分重视。”宫某听罢,情绪出现了波动。他的双腿先是分开的,此时缓缓并到一起,抬起头,挺直了身子。田振普通过这个举动判断宫某已经警醒,认为可以开始进入正题了。
他义正词严地说:“在两天之中,我们已经布置了20多人,分几组在你的管辖范围进行调查,取得了证据。现在证据正在处理中。你需要考虑一下,还是争取主动为好。”
宫某听罢,瞟了一眼田振普,说:“我想上厕所。”田振普知道,嫌疑人已经十分紧张了,情绪很快就会土崩瓦解。因为他听别人反映,宫某一紧张就想上厕所。
在接下来的审讯中,宫某随即承认自己受贿17万元,但对违章建筑的事情却讳莫如深。田振普接着说:“17万数目不对,跟我们掌握的证据不符。如果你要争取宽大处理,就必须说实话!”
宫某一听,脸色煞白,第二次说自己要上厕所。田振普知道,此案已基本尘埃落定了。不多时,宫某就承认了自己受贿28万元的事实。
从这起案件中可以看出,嫌疑人心理和情绪上的波动,不可能没有行为上的蛛丝马迹显露出来。无论是眼神的游移不定,脸色陡变的现象,还是想上厕所的举动,都说明其已在崩溃的边缘。可见,若想有识人之明,就要观其行、听其言,察其声色,以判断对方的心理状态,为乘胜追击奠定基础,为查明真相铺路搭桥。
6。中国古代的相人之术
中国古代的相学,包括印相(通过看印章而算定命运)、人相、名相、墓相和家相。这些相学的分支,都是为了帮助观察外显的现象。
“相”,指的是对眼睛能看到的事物的观察,古人相信可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其中的“人相”,又别称“相术”,是凭借对人的相貌、声音、气色、情态、形体和举止的研究和观察,来判断人的病理、穷通、吉凶、福祸、寿夭、贫富、贵贱和性格的方法。
在古代,医和相可谓同宗同源。医术以自然人为研究对象,相术以社会人为研究对象。因此,医学家和相学家都以人们的体格、形貌、性情、气质等将人加以归类,有金、木、水、火、土五种。
《黄帝内经》有云:“木形昂藏而瘦,挺而直长,露节,头隆而额耸。”“火形上尖下阔,上锐下丰,其性燥急腾上,色赤,火形之真也。”“火形人上尖下阔,形动急躁,须少面红,鼻大而高,露廓,色明红润。”这说明,中国古人以五行学说来取象比类,判断一个人的体质和形貌。这是中国人独特思维的象征,也是古人鉴别人的类型的方法。
相术虽然比较机械,有没有科学依据尚无定论,但是它的内核,却是以察心劝德为基础的。俗话说,相由心生,心为相本。《太清神鉴》更是对此有详细的论述。卷三有云:“正心术而可取者有七,乖心术而不可取者亦有七。所可取者何?一曰忠孝,二曰平等,三曰宽容,四曰纯粹,五曰施惠,六曰有常,七曰刚直。其不可取者,一曰阴恶,二曰邪秽,三曰苛察,四曰矜夸,五曰奔竟,六曰谄谀,七曰苟且。此皆出心术不同而感于异也。此古人有论心择术之戒也。”
古人以为,德为相本,所以“善相者,先察其德,而后相其形。故德美而形恶,无妨为君子;形善而行凶,不害为小人。”荀子说得好,相形不如相心,论心不如论德。这是在劝人为善。也就是说,外显的形态和举止是一个人德行的外在表现。一个人,即使相貌平平甚至丑陋,只要品德高尚,也不妨碍他被称为君子;如果一个人,容貌昳丽但内心丑恶,也仍然该被称为小人,不会因为其外表的英俊潇洒、风流倜傥,而被定性为君子一类。
《太清神鉴》里又说,虽然“神”是“虚而无形”的,却可以“测之于形”。卷三中说,“神之为道出而不可见,隐而不可求。故虚而无形也,则是索之于心;隐而无象也,则可测之于形。”而且,古人还有一个说法,“神有余者皆为上贵之相,神不足者多招牢狱枉厄。”
以上论断说明,古人察言观色的学问,是自成一体,源远流长的。虽然未必科学,却是体察人情、鉴别人品的生动教材。
现代气质学说认为,各种气质类型的人群都有可能向积极和消极两个方向发展,不一定同一气质的人就会有完全相同的品格和属性。比如,多血质的人虽然灵活,有很强的工作能力,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性情多变;粘液质的人沉稳、刚毅、冷静,也容易怯懦孤僻。故而,气质只可反映心理活动,赋予不同类型的人群各自不同的特点。然任何一种气质的人群,都可能成名成家,也可能庸庸碌碌;有可能德才兼备,也可能无德无能。
如此说来,古人把人机械地分为金、木、水、火、土等类型,未免过于笼统。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古人认为人的道德情操和“神”都可以显于外,从外部的形态观察出来,这是无可厚非的。
人的心理活动,可以下意识地通过表情显现出来。破案经验丰富的民警,有一种习惯,就是留心观察每个人表情微妙的变化。民警韩兵就是这样一位可以通过微表情破案的警察。
据他观察,眼神不聚焦于一点,迷离,神情慌乱,手指交缠,嘴角不时向左右撇,而且常捏衣角的人,都有可能“心中有鬼”。虽然这些表情是无意识的,倏忽即遁,但韩兵却可以迅速地捕捉到。
一次,韩兵正在郑州汽车南站候车室巡逻。他看着来往穿梭的人群,眼神不禁停驻在一个中年男人身上。他发现这个人坐在椅子上,装作看报纸的样子,目光却没在报纸上,而是左右逡巡有什么人靠近他。韩兵悄悄地告诉一起执勤的同事:“这个人好像有问题。我去看一看,你们不要让他逃跑。”
韩兵走到那个男人面前,说:“请出示一下你的身份证。”
男子显出惊慌失措的样子,高声问:“我又没干犯法的事,查我的身份证干什么?”由于他音调太高,周围很多人都被吸引过来,驻足观看。
韩兵仍然要求他出示身份证。男人换了一副脸孔,假笑着,说:“我身份证没在身上,我媳妇拿去买票了。那我去售票窗口找找她行不?”他一边说一边站起来,脚步开始挪动,配合着手的比划,突然拔腿就跑,想隐藏在围观人群里溜走。
霎时,现场一片混乱。韩兵的同事早有预料,紧追不舍,将其拿下,从他身上搜查出身份证。原来这个人姓何,来自河南周口店,是一名网上通缉犯。他在2010年10月17日晚与邻居发生纠纷,用刀捅死了对方。事发后,他无法走脱,只能隐蔽在河南省内。这次是准备逃出郑州,逃往外地的。因为坐火车是实名制,所以才不得不改坐长途汽车,想混在乘客中间溜掉,却没想到,他的慌张和不自然的表情令他彻底暴露。
罪犯的神态会与众不同,就算是普通人,也会由于各种情绪的影响而产生丰富的微表情。比如有人喜欢啃手指,那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抿嘴则代表一种窘迫的心境;羞愧的时候,人可能会轻抚眉毛;如果心神不宁,人或许会玩领带、项链等;手指和手心相互摩擦,可能是焦虑所致;连连挠头,代表无计可施,或不知所措;把手插在口袋里,是一种紧张的表现;在面试的时候头部向后仰,是想离刺激源远一点;紧闭的双唇和隆起的上颏肌,表示内心的不满情绪占上风;交叉的手指,表明紧张的情绪;十指交叉抱着膝盖,是形成一种肢体力量的对抗性平衡,起到抑制紧张,建立自卫保护屏的作用;微曲的躯干和蜷缩的肩膀,是为了减少身体暴露的面积,以抵御伤害;如果翘起二郎腿,则是一种屏蔽措施,以控制距离。这种姿态是一种恐惧的表现,是应聘者对负面刺激承受的心理压力所致,于是,逃离或者自我保护的倾向就显露出来了。
另外,双手抱臂可能是一种不安的表现;如果十指的指尖相对呈塔形,则是高度自信的表现;人在思考的时候,则容易摸鼻子;如果眼睛向上看,则是一种迟疑的表现,不知怎样回答才好;如果睁大眼睛,嘴巴微张,则表明一种错愕情绪;微笑,则表明一种自信;先不自觉地点头,然后再摇头,是经典的模棱两可;如果用“那个人”指代某人,是急于同其划清界限;如果双手冰凉,或者体表温度很低,都是恐惧的表现,这时血液会从四肢回流到退步,准备逃跑。
可见,微表情在读懂人内心方面,以及构建一个人认知他人情绪方面,都将起到巨大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