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别轻易相信任何人的成语 > 第三章 量好社交一米线(第1页)

第三章 量好社交一米线(第1页)

说谎时的微表情——应激反应

《太清神鉴》中说,“人之眼明则神清,昏则神浊。清则六德多六昧少,浊则六昧多六德少。”“神之有余者,眼色清莹,顾盼不斜,眉秀而长,精彩耸动,容貌澄彻,举止汪洋。洒然远视,若秋月之照霜天;巍然近瞩,似和风之动春花。临事刚毅,如猛兽而步深山;处众逸超,似丹凤而翔云路。”所谓“神足于形为贵,形过神者为贱。”指的就是人的神态与形体的关系。

在社交场合,人的容貌固然重要,一个眉清目秀,身材颀长的人,每每令人赏心悦目,当然是具备先天的优势。但人的神情举止也十分重要,重要性甚至远远高于天生的容貌。

曹操有一次想接见一个来自西域的使者,他担心自己长相普通,怕被使者笑话,令国威受损,就让一个大臣装成自己,然后自己跟臣下换了位置,充当“假曹操”的部下。

西域使者被召见后,有知道真相的大臣问他,你对曹操的印象怎么样啊?使者说:“曹操很不错。但他旁边的那个人看上去更有英雄气概。”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长相俊逸固然很好,但气度更为重要。比如,如果一位教师想成为被学生尊敬和推崇的对象,他(她)的容貌并不是最重要的。他(她)需要有健康、积极向上的品质、道德和思想。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业务能力,得体的精神风貌,以及良好的“第一印象”。可见,人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和职业素养,才能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另外,人也要学会察言观色的技巧。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信息中心主任姜振宇教授,对于利用人的表情变化来判断真伪,具有很强的感知能力。比如,江苏卫视有一档益智答题类节目,叫《非常了得》,里面有个女选手,不能辨识对方答案的真实性。姜振宇教授被请去做指导。他通过答题者的微表情,判断其答案是假的。因为答题者的头偏了一下,一侧的嘴角向上抬,表明其内心有一点挑衅、得意和轻蔑的味道。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骗过了众人。故此,姜振宇认为他叙述的事件没有真实性。

美国电视剧《Lietome》(别对我说谎)的热播,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微表情的意义。其中有一个情节,就是一个男人努力地跟情人表白:“我一定会离婚。”可是他的肩膀耸了一下,这表明他在说谎。事实上,他是绝不会为这个情人而离婚的。

中国男人耸肩的动作也许不像美国人那么频繁。然而,其他男人惯有的微表情也能帮助恋爱中的女人识别男友的真伪。

山东卫视有一档节目叫《和为贵》,有一期邀请了女青年小杨。她万万没想到,相处了8年的男友居然一直在欺骗他。男友在跟她同居的时候,已经悄悄跟别人登记结婚了。节目请来的微表情专家当场识破了男人的连篇谎话,小杨发现自己受到欺骗,后悔不已。

这位专家说,人在撒谎时会有游移的视线,即眼神左右闪烁,回避,闪躲。小杨的男友正是如此。所以,在谈恋爱时,女生不能只注重男人的外表,更重要的是他的内心对你是否真诚、坦诚,不欺骗、不隐瞒、充分信任和尊重女人。只有这样,幸福的爱情才会开花结果,衍生出稳定的婚姻。

那么,微表情的基础——情绪,又是怎样分类的呢?

情绪可以被分为心境、激情、应激等类别。心境是一种长时间持续的、微弱的、弥散性的情绪状态;激情是短促、猛烈和爆发式的情绪反应;而应激是在紧迫的、出乎意料的情况下,高度紧张和急速的情绪反应。根据姜振宇教授的解说,“饱满的恐惧表情”应该属于一种应激反应。他认为,人只有在面对事关生死的危急时刻,才会出现这样的表情:眉头聚拢在中间,上扬,张开嘴,眼睛睁大。人类在面对恐惧时,精神高度紧张,对周围的一切都变得异常敏感,致使整个神经系统准备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因而,睁大的眼睛代表的是一种高度关注。

如果刺激源十分恐怖,眼睛会在顷刻间睁大到极限。眼睛睁得越大,表情就显得越恐惧。而且,恐惧的产生是来源于我们认定刺激源会对我们产生极大的伤害,从而人类的本能就会敦促我们准备逃跑。

张大的嘴和深呼吸代表储备大量空气,所以饱满的恐惧表情需要配合这种深吸气来判断。如果紧闭双眼尖叫,则表明恐惧已经演化成一种悲哀。也就是说,心中已经默认了最坏的结果的发生。尖叫即可以帮助排遣心理压力,也是进化的结果:即通过高音频攻击、驱逐对手。

由此可以判断,人在应激状态下,不可能不出现本能的表情外露。即使十分狡猾的惯犯也是如此。

跟普通的人类表情不同,微表情很少能装出来,其也就成了检察机关破案的法宝。

赵丽颖是上海市嘉定区检察院的心理测试师,主要工作任务是测试反贪案件当事人的心理状态。根据她的经验,测谎仪图谱需要微表情的辅助,以便让测谎师准确判断当事人的心理反应。在实际运用中,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生理反应指数也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测谎仪图谱、微表情和背景资料需要综合考量,才能使结果更准确。

2012年年初,一个中年男子因抢劫被批捕,移送到检察机关。他拒不认罪,而且情绪很激动。这时,测谎仪和微表情分析技术发挥了作用。当事人听了检察院的建议,同意进行测谎实验。赵丽颖经过详细了解,知晓了当事人孙某的背景,并同其进行了长达1小时的谈话。

孙某表面上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似乎心情很平静,但还是露出一些马脚。他有下意识的小动作,令赵丽颖形成了初步的判断。经过了解背景资料,赵丽颖知道他曾屡次作案,是惯犯。同时有很好的心理素质,不紧张、不害怕。她说,孙某在谈话中曾几次用手挠鼻子和碰触额头,甚至发出吞咽的声音。

赵丽颖知道,这些反应都暴露了很明显的不易被人察觉的紧张情绪,如果在回答相关问题时出现这些反应,那就值得怀疑。她决定动用激励测试法。

她拿到测试图谱仔细审阅,发现在撒谎时,孙某产生了较大的生理反应,清晰而明显地呈现在图谱上。她拿着图谱向孙某宣读其所选内容,平静地给孙某讲解图谱的结果。“绿色的线条代表皮电反应,你撒谎时图谱表现出很明显的高峰值,这些你自己是无法控制的。”

在这种肯定而平和的语气下,孙某的表情开始不平静了。赵丽颖不急于进行正式测试,而是等着孙某改变主意。她注意到,孙某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微妙的变化,需要时间考虑。她决定给他时间。

10分钟以后,孙某开口说“是我干的。”这是他几天以来第一次亲口承认自己的罪行。

微表情的作用很大,但并不一定适用于亲人、朋友和恋人,因为深陷其中可能会令当事人产生不客观的判断。故此,在适用微表情时,亦不可一味地怀疑任何人。

事实上,除了新闻记者、发言人、人力资源经理等,其他人并无必要在生活中刻意揣度别人。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对于别人的情绪反应多加注意,在防范别人伤害自己方面,还是会使人们受益良多。

2。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识人相面之法,不但在现代社会对人们的待人接物有很大帮助,而且在古代,更是能决定一个王国或者朝代的兴衰。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屈原本是跟楚国王族同姓的贵族出身,博学善记,有定国安邦之才,而且对外交辞令的运用也十分自如。一开始,楚王十分信任他,跟他一起共商国事,颁布政令;他还协助楚怀王接待来使,在硝烟弥漫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楚国的重臣和中流砥柱。

可是,楚怀王却听信小人的谗言,开始疏远他。事情的起因是一个跟屈原官位相当的人,叫上官大夫。他内心十分妒忌屈原的才干。

一次,楚怀王让屈原拟一个法令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竟然上去就抢,屈原哪里肯给他。于是,他就在楚怀王面前污蔑屈原:“大王让屈原拟定法令草案,众人皆知,每次法律一公布,他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觉得除了他自己,没有人能办成这件事情了。”楚怀王听了,居然开始对屈原产生了反感。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楚怀王没有知人之明的原因,就在于他只凭一面之词就对一个人的品德妄加判断,而不去思考上官大夫说这番话是出于什么动机。

后来,楚怀王又几次三番不听屈原的劝告,最后身死异国他乡。从此,楚国的土地不断被侵占,几十年后终为秦国所灭。对此,《楚辞》曾记载说,“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智尽忠,而避障于谗。”说的就是楚国两代君王都不能分辨忠奸,导致国力日衰的情景。

对此,屈原自己的感慨是“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他的意思是说,自己是应该任劳任怨,忠心不二,还是去应酬送往,敷衍塞责呢?应该攘除奸凶,勤奋工作,还是去曲意逢迎,趋炎附势,获取好人缘呢?他应该直言不讳,令自己得罪人,还是苟且偷生,变得俗不可耐而为自己铺就一条通达的富贵前程之路呢?屈原的感慨,来源于楚王不能明察秋毫,秉公办事的遗憾;也来源于楚国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丑陋现实。这里折射出一个道理,就是如果没有知人之明,不懂得思考别人话里的动机,不善于判断是非曲直,而是一味盲目听信小人在背后的谗言,轻则损失自己的利益,重则危及整个事业的安全。

设想,如果当时楚怀王能留心观察上官大夫的言行举止,从他的表情、动作、眼神等窥见他的小人心肠,也就不会听信谗言,迁怒于屈原了。屈原的所谓“世溷浊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馋人高张,贤士无名”,也即是两代楚王没有知人之明,不懂察言观色辨识忠奸造成的局面。这与曾国藩的“神分清浊邪正”是一个道理。

不但在治理国家或干事业方面需要见微知著,明察秋毫,对于恋爱当中的男女,从一个人的表情、行为、语言和举止来判断对方是什么性格的人,也非常重要。

比如男女在约会见面时,互相的观察和体会都会非常敏锐。有时候有人让你觉得不舒服、不对劲,但又说不出到底是哪里让你对他产生反感。这时,就需要有一个理智清晰的判断来帮助你了解这个人,剖析出他(她)的性格特点,以判断他(她)是否适合你。

如果一个人跟你约会时,眼神总是左顾右盼,有可能是他内心不算坚定。一旦遇到困难,会比较没耐心。如果他前言不搭后语,躲躲闪闪,则表明诚信度较低,或者心里有事比较烦,或者他平素属于不愿意帮助朋友的一类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