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手势和动作比较夸张,表明他很真诚,有平易近人的性格。若是大话连篇,云山雾罩,夸夸其谈,总是在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管身边人怎么想,则代表他内心有很远大的理想,做事起点也比较高,却不会总有好运气助其成功;若是他声音洪亮,则表明有较强的自尊心,想要为事业和爱情付出很多努力;如果他表现的非常热情,说明他性格开朗,而且很喜欢你;如果他看上去沉稳、冷静,那么他是个稳重可靠的人,文化修养也比较高;如果他看上去笑得勉勉强强,证明他对约会不太满意,距离他心里想的效果较远;如果他时常闭上眼睛,表明很智慧,说话前经过慎重思考和判断。那他会说到做到,不会食言,否则也不会轻易答应谁;如果他言语中带有挖苦、讽刺和讥诮对方的成分,则表明争强好胜,心理阴暗,修养不够;如果他言语轻蔑,表明他在现实中遇到很多困难,虽然理想远大,但朋友却不多;如果他十分随和,表明个性和蔼可亲,虽无激情,但可以长久;如果他眼神总是避开你,则表明在爱情上喜欢追求浪漫,做事自信,心智较高;如果他眼神迷离,东张西望,反应迟钝,心不在焉,或者摆弄手机,表明他对这次约会没什么兴趣,有其他事情牵扯他的内心。
过了约会了解期,开始稳定地交往和发展感情,相处的状态就会变成一个系统脱敏的过程。双方不会再对彼此那么敏感,情绪上的起伏波动也不再那么大张旗鼓。
那么,男女之间说谎的概率是多少呢?研究证明,男人说谎的次数是每天5次,而女人只有3次。女人通常是为了让对方好过一点而说谎,但男人为的是显示自己的优势地位。
女人会做出一种谦恭的表情,就是低着头抬眼向上看。这种表情能吸引男人的注意,因为这能使眼睛看起来更大,让女人看上去像个孩子。这种心理状态可以由孩子的表情来解释。小孩比成年人矮,所以看着成年人的时候必须把眼睛抬起来。时间一长,成年人就会把这种仰视的目光看作是孩子般的眼神,进而产生父母般的怜爱。
戴安娜王妃在婚姻触礁的时候,就是通过这种姿态博得全世界同情的。这种姿态像孩子一样楚楚可怜,致使许多认为戴安娜受到王室攻击的人们,渴望像父母一样保护她。
故此,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可以引申成对周围人的表情、微表情、言语、动作、行为举止的综合观察和审度。也就是说,有时候不能只听一面之词,更不能只看装出来的表情而不看微表情,这都是告诉人们要全方位、全视角地判断人、观察人,通过言行举止判断一个人的动机和个性,了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说出来的话到底可不可信,或者人品究竟可靠与否。
在“听”的尺度之内,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避免愚昧不明。所谓“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然在观察微表情的尺度上,一样要求人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管中窥豹、坐井观天,令自己成为无法辨识真伪的愚人。
对此,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艾克曼认为,愤怒其实不是最危险的情绪,最危险的情绪是厌恶。他在研究了纳粹大屠杀的情绪反应后得出结论,纳粹对犹太人是一种厌恶,把他们当成害虫,而不是当成人来看待。本·拉登也是如此,他谈到美国人时,脸上充满厌恶的表情,所以他才会想杀死手无寸铁的平民。因而,人们需要对其他人的表情有一个客观的判断和了解,以便知晓可能面对的危险。
对于微表情的“兼听”效果,还有个小例子可以佐证。美国芝加哥有个识谎奇才,是一个被称为“谎言之眼”的女人,她经常在博客上收到死亡恐吓留言,所以她的私人信息是不公开的。
有一次,一个叫温蒂的女人被指控谋杀丈夫,“谎言之眼”被请来观看庭审时的录像。在被问到是否故意枪杀丈夫时,“谎言之眼”发现温蒂脸上闪现出几乎察觉不到的微笑。其后,温蒂在2007年被判杀人罪。
如果不留心观察微表情,而只粗略地被普通表情蒙蔽,就等于不兼听、产生是非上的混淆,冤枉好人,放走居心叵测的不法之徒。
3。“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孟子仁政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是“仁者无敌”,他说:“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意思是,那些君主抢了百姓的农时,让他们无法耕作来养活父母,父母挨饿受冻,妻儿、兄弟背井离乡。那些国家祸害自己的百姓,如果大王去兴兵讨伐,他们能和大王对抗吗?所以说,仁者是无敌的。请大王勿要怀疑。
孟子认为,君主只要实行仁政,就可以天下无敌。这对君主提出了极高的道德要求,就是说他们必须感化天下百姓,使人们心服口服,才能自觉自动地服从君王的统治。核心思想是“以德治国”。
古往今来,“仁者无敌”不仅涉及治国理政者的道德品质,也同样适用于普通人。因此,宅心仁厚的君子宽容地对待别人,不斤斤计较,自然能得到大家的尊重。如果人人都能身体力行,做一个谦谦君子,那社会空气会得到净化,也会向着和谐的方向发展。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仁者无敌的概念并不总能行得通,在某些情况下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东郭先生出于墨家“兼爱”思想的启发,救了受伤的狼,然狼在得救之后却反过来想吃掉他。在人际关系方面,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作为那些不辨是非、同情心泛滥之人的代表,东郭先生救了狼,就等于救了那些恩将仇报、忘恩负义的人。
鲁迅是跟孟子持截然相反观点的人。他被毛主席称赞为“空前的民族英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描述了那种对周遭人和事物的彻底怀疑精神。这同鲁迅所处时代有关。然而,他以一个“狂人”,即疯子的口吻,所描绘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还是时刻提醒着人们,不可盲目相信人,不要做一个像阿Q那样,自己出卖自己的人。已经要被押赴刑场了,却一无所知,还想着自己的圈画得不圆。这样的人,是被本身的无知害死的。
为了提醒“仁人们”不要做那种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奉行“不打落水狗”、“仁义为怀”、“fairplay(费厄泼赖:公平竞争、平等对待)”的人,鲁迅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这篇文章一开头就直抒胸臆,指出本文的目的就是说明“落水狗”应该打。不是鲁迅缺乏同情心,而是狗终究不解“道义”,如果放跑了它,它的性情丝毫不会改变,还会再出来咬人。而若认为它已经忏悔,则更是错上加错。
鲁迅的“激进”,大抵由于他为很多老实人的“自讨苦吃”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成了这篇文章的座右铭。
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抑郁症研究所博士张寿年认为,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90%的非语言信息都可以从面部被传达出来,眼睛更是集中了大部分内涵。从眼神能判断一个人是心虚还是坦然,是伪善还是诚恳。正眼看人,显得坦诚;视线躲躲闪闪,显得心虚;眼睛乜斜着,显得轻佻。人们应该学会通过表情来判断一个人灵魂的善恶美丑;对于真诚善良的人,给予同情和共鸣;对于虚伪狡诈和危险的人,则不要对其百分百信任,甚至有时候,还需要对其多加戒备。
一次,乔·纳瓦罗审理了一件毫无头绪的案子。他坐在桌子的一端,不断地向嫌疑人提问。嫌疑人在回答问题时显得小心翼翼,也许是怕出什么纰漏。这个嫌疑人本来不是这起案子的主要嫌疑对象,因为他有充分的不在场的证据,并且他很善于伪装,显得十分真诚。纳瓦罗却还是不停地问他问题,有一些问题是关于本案凶器的。
“如果你是罪犯,你会用锤子作为凶器吗?
“如果你是罪犯,你会用刀子作为凶器吗?“
“假如你是罪犯,你会用破冰锥作为凶器吗?”
“假如你是罪犯,你会用枪作为凶器吗?”
破冰锥正是这个案子的凶器,这已经是对外公布过的了,这个嫌疑人也当然知道。其实,纳瓦罗的目的是想观察其听到这些作案工具名称时的表情变化或其他反应。当提问到破冰锥时,嫌疑人的眼皮耷拉下来,看上去十分明显,而且一直到下一种凶器的名称出现的时候才抬上来。纳瓦罗立刻明白了所透露的信息。经过这次审讯,这名嫌疑人被定性为该案的第一嫌疑人。破案结果证明,警察没有冤枉他。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也像这名嫌疑人一样,是很善于掩饰的。然而在微表情的帮助下,人们还是有可能观察到他们内心情绪的微妙反应。间谍、恐怖分子和罪犯显然不是什么好人,因为他们会危害无辜者的生命。而在每个人左右,都有可能出现这种值得怀疑、令人不愿信任的人,遇到这种人,还是应存有一定的戒心,不要被其外表蒙蔽。
社会的开放使犯罪率一度上升,恶性犯罪事件层出不穷,使得人们不得安宁。杭州一女子在公园里遭割喉,广州女子在自动取款机处被割喉,还有嘉兴市高二女学生在停车场被割喉等。这些割喉案件提醒大家,虽然枪支被严格管控,但其他凶器还是可以派得上用场。割喉只需要一把刀子,操作非常简单,所以这种作案手法才会像流行感冒一样扩散开来。
当然,实施犯罪的人并不多,而用在破案上的表情举止观察法,也是可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
据纳瓦罗介绍,身体语言是最诚实的语言,超过任何话语。有一次,在新泽西州发生一起强奸案,纳瓦罗和同事们一起审讯嫌疑人。嫌疑人的陈述振振有词,听起来很有说服力,而且所叙述的情节也大致合理。他说,他从来没见过受害者,根本不认识她。当时他沿着一排玉米地向前走,然后向右转,然后直接走回家里。
纳瓦罗和同事们快速记录他的供述,并且密切注视着他的行为反应。纳瓦罗发现,当嫌疑人说到右转和回家时,打了一个向左的手势,正好指向作案现场。如果纳瓦罗没有留心观察他,不可能找出他这个破绽——语言和手势的不一致。纳瓦罗看到这个手势后,立刻确定嫌疑人在说谎。而在随后的审理中,抓住疑点继续对他展开攻势,令其不得不认罪伏法。
办案人员通过微表情和读心术破案的事例说明,对于那些狡猾的犯罪分子,一定不能姑息和纵容,要像鲁迅说的那样,只有“痛打落水狗”,才能让他们承认罪行,还社会一个安定净化的环境。
对犯罪分子不用讲情面、同情心,或者“fairplay”。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普通人面对一些危险分子时的对策。“落水狗”如果咬人的性情不改,就不得不痛打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费厄泼赖”的确应该缓行。因为对犯罪分子和恶人的仁慈手软,就是对好人、无辜受害者的伤害和打击。
4。人之初,性本善吗
《三字经》一开头便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暗指人的性情是天生善良,毫无瑕疵的,只是后天随着环境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质。但荀子却不这么看,他认为,人性本恶。
在荀子眼里,“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又进一步阐述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这番话的中心思想很明确,就是人的善良是装出来的。他认为,人性是自然属性,指的是“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的本能,而“仁义礼智信”则被归类为“伪”,成为人的社会属性。这一说法跟犹太教的原罪论如出一辙。
老子在《道德经》中描述了物质需求对人的诱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正是因为这些诱惑激发了人们“恶”的本能,进而对其产生危害,老子才建议大家“为腹不为目”、“去彼取此”,即人只要想着填饱肚子就可以了,不要被眼睛所看到的无穷无尽的享乐引诱,陷入欲望沉沦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