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佛家谈人生 > 一 随愿2(第1页)

一 随愿2(第1页)

天台智者大师简介

天台智者大师(公元538-597年),是我国陈、隋之际的著名佛教领袖和佛学思想家,天台宗的真正创始人,被天台宗人尊为四祖。天台智者大师在佛教史上贡献巨大,影响深远,弟子众多,并著有《净土十疑论》等多部著作。

目标专一,方成大器

天台智者大师说:一切诸佛土,实皆平等。但众生根钝,浊乱者多,若不专系一心一境,三昧难成。摘自《净土十疑论》

每个人的出生背景不同,天赋条件各有差异,但机会均等,人人都有成大器的可能。打个比方,家庭富裕的人,创业比较容易,但太容易到手的成功,对人缺乏吸引力,难免影响创业激情;出身贫寒的人,举步维艰,但是,穷则思变,过多的生活磨难能让人对成功充满渴望,激发斗志。所以,对创业来说,无论贫者富者,都是一利一弊,如能因利除弊,都可能大获成功。天资聪颖的人,学知识比较快捷,却可能对知识的理解流于肤浅;头脑愚钝的人,学知识比较困难,却可能因穷心钻研而理解透彻。所以,两者在成为智者的条件上几乎是一样的。

虽然每个人都有成大器的可能,也有成大器的意愿,但最终心想事成者却只是少数人。这是为什么?因为多数人不能执定目标、持之以恒。在这个世界上,值得追求的东西很多,如果什么都想要,就什么也得不到。只能选定一个目标,盯紧它,全力追赶它,不受其他目标的诱惑,才可能达成心愿。

这个道理,好比狮子追赶猎物。狮子会盯紧前面的目标穷追不舍,即使身边出现有其他猎物,距离前面的猎物更近,它也不会改换目标。这是为什么呢?狮子追赶猎物,不仅是速度的较量,也是体能的较量。只要盯紧前面的目标,当猎物跑累了,十有八九会成为狮子的美餐。如果狮子改换目标,新猎物体能充沛,跑得会更快,更持久,捕捉到的可能性更小。如果狮子不断更换目标,累死了也不会有收获。

干事业也是如此,人的精力有限,能办成的事毕竟很少。如果精力分散,到头来只会两手空空。必须对一个目标穷追不舍,才可望有所收获。

禅宗慧远大师悟道,就是一个目标专一的例子。慧远年轻时喜欢四处云游。有一次,他遇到一位嗜烟的行人,两人结伴走了很长一段山路后,坐在河边休息。那位行人给慧远敬烟,慧远高兴地接受了。由于谈得投机,那人又送给他一根烟管和一些烟草。

两人分手后,慧远心想:这个东西实在令人舒畅,肯定会打扰我禅修,时间长了一定恶习难改,还是趁早戒掉吧!于是,他把烟管和烟草都扔掉了。

过了几年,慧远迷上了《易经》,每日钻研,乐此不疲。冬日的一天,慧远写信给自己的老师索要寒衣。没想到,信寄出去很长时间,老师还没有寄衣服来。慧远用《易经》所教的方法卜了一卦,算出那封信没有寄到。他想:“《易经》固然奇妙,如果我沉迷此道,怎么能全心全意参禅呢?”从此,他再也不学《易经》了。

再后来,慧远又迷上了书法,进步甚快,受到行家好评。慧远又想:“我的目标不是成为书法家,何必潜心于书法?”自此,他又放弃了书法。

最后,慧远摆脱了一切爱好的诱惑,一心参悟,终成一代大师。

无论从事任何行业,要想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功,都需要具备很强的目标专注力。这就是说,要把心力尽可能用到与目标相关的事情上,而放弃其余。

世上无所谓高尚的职业,也无所谓低贱的职业。无论任何事,只要一心一意把它做到极致,就能成就杰出。

在荷兰,一个名叫万·列文虎克、仅初中毕业的农民来到一个小镇,找到了一份替镇政府看门的工作。他在这个岗位上干了60年,一生没有换过工作。

不过,门卫这份清闲工作仅仅是他的谋生手段,工作之余,他另有追求。他的目标是打磨出世界上最好的玻璃镜片。只要一有时间,他就拿出打磨工具,磨呀磨,一磨就是几十年。他是那样专注和细致,他的打磨技术早已超过当时最好专业技师,他磨出的复合镜片,放大倍数超过当时最好的显微镜。他因此声名大振,被巴黎科学院授予院士头衔。这是多少科学家梦寐以求的荣耀啊!不仅如此,英国女王也专诚到小镇上去拜访他,向这位杰出的老人表示敬意。

列文虎克仅仅初中毕业,他做的又是一件如此微不足道的事情,因为目标专一,他就创造了一个奇迹!

在现代社会,机会多多。但是,过多的选择机会反而容易使人见异思迁,走上迷途。如何克服机会的诱惑?这是有志于造就一番事业者的必修课。

玄觉大师简介

玄觉禅师(公元665年—713年),唐代著名高僧,俗姓戴,字明道,永嘉人。他少年时出家,博通三藏,精于天台止观法门,后来前往韶州曹溪参拜禅宗六祖慧能,得其心法。他所作《证道歌》,言简而意赅,千百年来,一直被修行人珍为瑰宝。

身贫道不贫

永嘉玄觉说: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即心藏无价珍。摘自《永嘉真觉禅师证道歌》

出家人自称“贫僧”,原来不仅是自谦,也是自信:身贫道不贫。

没有一个人喜欢贫穷,但道义所在,如果需要贫穷的话,能否安贫乐道,决定了一个人的品格。出家人的志向是充当心灵接引者,使沉迷在红尘中的芸芸众生走出肉欲的迷途。那么他们自己就要以身示范,不能贪图肉体享乐。佛家的戒律就是为此而设。这决定了他们只能做个“贫僧”。不守戒律,还说什么“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者,跟骗子没有差别。济公活佛大概是唯一的例外。他不在乎“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却丢不下酒肉这点嗜好,这不是他的长处,恰恰是他唯一没有修到家的地方。不过,综合评估,他也称得上“身贫道不贫”了。

“身贫道不贫”,有几种情形:

第一,贫不失志。具备这种品格的人,无论家计如何艰难,无论遭遇如何坎坷,仍始终如一地追求人生目标。

孔子就是一个“贫不失志”的人。首先他很穷。他的弟子颜渊死的时候,颜父和其他弟子都主张厚葬,请求他卖掉车子买椁。孔子不同意,说:“有棺就可以了。我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而无椁。我不能徒步行走而卖掉车子给他买椁。因为我需要跟朝中大夫们来往,不能徒步行走。”

当时厚葬的风俗是用两层棺木,里面的叫棺,外面的叫椁。有棺而无椁,就是薄葬了。孔子身为贵族之后,他的儿子和弟子都只能像贫民一样行薄葬,可见他的家境相当穷窘。

他为什么不肯卖掉车子呢?这并不是摆排场,讲阔气,而是出于礼仪要求。跟朝中大夫来往,没有车子,是失礼的表现,就像现在穿着背心、拖鞋走进豪华宾馆一样。孔子是一个特别强调礼的人,当然不会在这个问题上掉以轻心。他跟朝中大夫来往,不是为了攀附权贵,而是为了推行自己的儒道。这是他毕生的志向。可惜在那个时代,仁道并不是一种畅销商品。孔子周游列国,历尽艰辛,却无所收获。他也就只好“君子固贫”了。

其实,孔子很有机会获得富贵,只是他不想要罢了。有一次,他去见齐景公。齐景公想把禀丘这个地方送给他。孔子辞谢不受。出来后,他告诉学生们说:“我听说君子有功才受禄,现在我游说齐景公,他不接受我的主张,却把禀丘送给我,他真是太不了解我了!”

孔子这么穷,却不接受馈赠,因为他的志向不是求富贵,而是为天下人谋福祉。假如随意接受馈赠,就像僧人破戒一样,那是他不可忍受的。一般僧人都能严守戒律,孔圣人怎么会“破戒”呢?所以他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富而不可求,从吾所好。”意思是说:如果富贵可以强求,即使拿着马鞭替别人赶车子,我也乐意;如果富贵不可强求,我还是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

一个人能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他的灵魂是自由的。而灵魂自由的价值,难道是金玉珠宝能够比拟的吗?

第二,贫不失德。具有这种品格的人,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不会丧失自己的美德。

汉朝刘向在《说苑》中说:“卑贱贫穷,非士之耻也。夫士之所耻者,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举信而士不与焉,举廉而士不与焉;三者在乎身,名传于后世,与日月并而不息,虽无道之世不能污焉。然则非好死而恶生也,非恶富贵而乐贫贱也,由其道,遵其理,尊贵及己,士不辞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没有地位没有钱,不是贤士的耻辱,如果忠诚、守信、廉洁等方面的品德不突出,才是贤士的耻辱。只要具备这三大美德,就可名传后世,跟日月同光,无论怎样的浊世也不能污染自己的操行。然后,贤士并不是喜欢死亡而厌恶生存,也不是厌恶富贵而喜欢贫贱,按照合理方式,尊荣富贵落到自己身上,贤士也不会推辞。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