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佛家谈人生 > 一 随愿2(第2页)

一 随愿2(第2页)

这就是说,如果求取富贵的方式会玷污自己的美德,就宁可舍弃富贵而保有美德。这样的人,无论财富多少,都是令人敬佩的。

第三,贫不失节。具备这种品格的人,生活再困难,也要活得有尊严,活得有骨气,决不会为名利而屈就。

子思是孔子之孙,也是儒家大学者。他住在卫国时,穿的是没有外衣的破棉袄,二十天只吃了九顿饭。田子方听说这件事,派人给他送去用白狐皮做的衣服,担心他不肯接受,就说:“我借东西给别人,马上就忘记了;我送东西给别人,好像丢掉了一样。”

子思还是辞谢不受。

田子方说:“我有你没有,为什么不接受?”

子思说:“我听说随便给人家东西,不如丢到水沟里。我虽然贫穷,还不忍心把自己当水沟,所以不敢接受。”

子思这么穷,他却要靠自己解决困难,解决不了就甘心忍饿受冻,决不肯接受别人的施舍。他的骨气,颇有乃祖之风。

第四,贫不失乐。具有这种品格的人,无论多么贫穷,仍然活得潇洒,活得快乐。这样的人,是最了不起的人。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穷而不谄媚,富贵而不骄傲,这样的人怎么样?”

孔子说:“还行吧!但不如贫穷而快乐、富贵而守礼的人。”

相对来说,只要有足够的修养,富贵而守礼还不难办到,贫穷而快乐却很难。俗话说:“肚里没粮,心里着忙。”吃了上顿愁下顿,烦恼自然而生。仍能保持快乐心态者,对人生必已彻悟。

庄子就是一个贫穷而快乐的人。无论生活境遇如何,仍然乐观而自信。有一次,他穿着一身补了又补的破衣裳,鞋子也破得套不住脚,只好拧了一股麻草将鞋子绑在脚上,然后去拜访魏王。魏王看到他的样子,吃惊地问:“先生为什么会潦倒成这个样子呢?”

庄子正色道:“我是贫穷,而不是潦倒。读书人有事业,有德行,却实行不了,这是潦倒。衣服破了,鞋子破了,是贫穷而不是潦倒。”

庄子和孔子研究的是不同的道,但他们同样追求心灵的自由,而不愿成为名利的囚徒。有一次,楚威王派几位大夫充当使者,领着一队壮士,抬着猪羊美酒,带着千两黄金,驾着华丽的车马,来到庄子家,想请他去楚国当卿相。庄子对这意外的惊喜不放在眼里,他说:

“诸位难道没有见过君王祭祀天地时充作牺牲的那头牛吗?想当初,它在田野里自由自在,只是它的模样生得端庄一点,皮毛生得光滑一点,就被人选入宫中,给予很好的照料,生活是好多了,然而正所谓‘喂肥了再宰’。牛的大限来临时,当此关头,这牛倘想改换门庭,再回到昔日劳苦的生活中去,还来得及吗?那么,去朝廷做官,与这条牛有什么差别呢?天下的君王,在他势单力孤、天下未定时,往往招揽海内英雄,礼贤下士,一旦夺得天下,便为所欲为,视百姓如草芥。对于开国功臣,则怕其功高震主,无不杀戮,真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你们说,去做官又有什么好结果?放着大自然的清风明月、荷色菊香不去观赏消受,偏偏费尽心机去争名夺利,岂不是太无聊了吗?”

庄子仍然过着洒洒脱脱的生活,或登山临水,啸傲烟霞,或冥思苦想,发为文章,在贫穷中享受人生的快乐和尊严。这样的人,难道不是“身贫道不贫”吗?

南怀瑾大师简介

南怀瑾大师于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一个世代书香之家,17岁时除精研四书五经外,涉猎已遍及诸子百家,后师从四川成都灵岩寺虚云大法师学禅,又至峨嵋山清修,遍阅佛家经典。1949年定居台湾,1988年移居香港。曾著有《楞严大义今释》、《老子他说》、《论语别裁》等数十部著作。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南怀瑾大师说:一切众生自性本来是佛……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众生,不仅是人,凡有生命有灵知的生物,都能够成佛。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

佛家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只是渐渐被红尘所遮盖,心灵渐渐被贪、嗔、痴三毒控制,离佛境越来越远,离地狱越来越近了。只要勤加修炼,扫除魔性,又可复归于佛。

“众生平等”,是佛家贡献给人类的一个深具智慧的理念。正如尤智表居士在《一个科学工作者研究佛经的报告》中所说:“佛教不同于一般宗教,因为一般宗教重信不重解,佛教则信解并重;一般宗教是不平等的,例如有些宗教中说人不能做上帝;而佛教是平等的,它说每个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作佛。”

“居士”一词,梵语为迦罗越(kulapati),意为在家持佛道者。居士虽未出家,但一般会守佛家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尤智表和谭嗣同、章太炎、梁漱溟等人一样,都是近现代著名居士。尤智表居士曾从科学角度分析佛教教义的合理性,尤其对它的“众生平等”的思想赞叹不已。

佛家所讲的“众生”,指人、鬼、畜生等一些有知觉的事物。“鬼”是否存在,畜生能否跟人平等,这里且不论,单就人来说,在本质上是平等的,无论出身如何、天赋如何、环境如何,只要勤于进修,一样可以成佛。朱元璋不是做过乞丐吗?刘备不是卖过草鞋吗?姜子牙不是做过小生意吗?此足以说明,哪怕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只要持之以恒,勤力不舍,完全有可能攀上人生巅峰。

禅宗六祖慧能曾与五祖弘忍进行过一次有趣的对话。慧能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父亲就在那里做官,后来被贬谪到了新州(今广东省新兴县)。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移居南海。因生活贫穷,慧能没有条件读书,一字不识。他长大后,以打柴为生。有一次,他去集市卖柴的时候,听到有人朗诵《金刚经》,豁然有悟。他决定投身佛门,于是辞别母亲,去黄梅(今湖北省黄梅县)参礼弘忍大师。他们这次对话被记录在典籍中:

弘忍问:“你是哪里人?来这里作什么?”

慧能答道:“弟子是岭南人,来到这里,不求别的,只求‘作佛’!”

弘忍说:“你是岭南人,哪能‘作佛’!”

慧能说:“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我的身体虽然与和尚您不一样,佛性却没有两样!”

弘忍听到慧能的对答,暗暗吃惊,觉得这个人很有“慧根”,便把他留了下来当一个“行者”,也就是未正式出家的修行人,并把他安排到碓房里踏碓。当时石碓算是碾米的先进工具,利用杠杆原理,将石碓踏起来,然后捣下去,一下一下,使米糠分离。这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慧能却任劳任怨,不分日夜地劳作。

在一般人眼里,成佛是多么高不可攀的事,尚未出家的慧能,佛经都没有看过一本,却能悟到佛性平等,可见确有慧根。他有成佛的大志,又能安于做小事、干笨活,更加难能可贵。

有一天,弘忍召集门人,要大家各作一首偈,以便考察每个人的修为。弘忍的得意弟子、后来成为禅宗北祖的神秀写了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他自以为此谒已尽佛法神髓,谁知弘忍给出的评价是:“你作的这首谒啊,只能说是看见了却没有到达。你到了门前,还未入门呢!”

在碓房里踏碓的慧能听说这首谒语后,认为“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为神秀过于强调修炼之功,未见“自性本来是佛”。慧能请人在神秀偈语的旁边写下了自己的体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见到慧能的偈语后,又惊又喜,自此对慧能另眼相看,后来又将衣钵传付给他。

弘忍明白,自己将衣钵传给一个尚未剃度的人,难免会引起弟子们的不满。因此,他劝慧能带着衣钵离开寺庙,到别处传法。

慧能离去的第三天,他的师兄弟们才知道这件事,都愤愤不平,自此不停地寻找慧能,想夺回衣钵。此后十多年,慧能东躲西藏,混迹于农、商、渔、猎等各种人群中。有一次,他来到广州法性寺,在那里听印宗法师讲经,当时“因风吹幡动”,引起了僧人的争论。有的说是幡在动,有的说是风在动。慧能插话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