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佛家谈人生 > 二 随法1(第4页)

二 随法1(第4页)

所以,我们在学习各种东西的同时,学习如何不被它们套住,这就掌握了学习的精髓。

断际禅师简介

断际禅师是福建闽中人也,幼年于本州黄檗山出家。其相貌奇特,眉间隆起如珠。后来四处游历参禅,悟境颇高。他所著《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为佛门重要论著。

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道

断际禅师说:汝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道。若不学道,滴水难消。摘自《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断际禅师所说的“学慧”,是指学习小聪明。“学道”则是学习大智慧。

什么是“小聪明”?很难一概而论,例如知识、经验、技能等,也可归入此类。除此之外,有两种明显的小聪明:

一是知识上的缺陷和品德上的亏欠,如西藏高僧阿底峡大师在《论题:入二谛》中所说:“依少分听闻,不解真谛义,亦不修福德,沦为卑劣人。若误解空性,劣慧者将堕。”意思是说,只凭一点点听闻,不足以了解义理的真谛,又不会修福德,这种人将沦落为卑鄙下贱之徒。如果误解义理,那些智慧狭劣者将愈加堕落。

有的人只是半吊子水,行事自然多有漏失;如果品德有缺陷,做事会更加荒唐。如果把愚见当成智谋,把谬见当成真理,还可能做出伤天害理之事,堕入万劫不复之地。

二是实践和理论分离。如明代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所说:“守愚之辈,著事而理无闻;小慧之流,执理而事遂废。著事而迷理,类蒙童读古圣之书;执理而遗事,比贫士获豪家之券。”意思是说,愚笨的人,只知道做事,却不去探究其中的规律;小有聪明的人,只知道死守理论,却不去实践。前者好比小学一年级的儿童读古代圣贤的书,自然一窍不通;后者好比穷人得到了富豪家的金券,还不知道该怎么花呢!

那么,什么是大智慧呢?当代济群法师在《的启示》一文中说:“有智慧的人,是具有洞彻宇宙人生真相能力的人,能够正确地了解人生,正确地了解宇宙。反之,假若没有洞察宇宙人生的能力,虽然有很多的学问,有很多的知识,乃至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那只能说你有世间的知识,有生存的技能,有文化修养,而不能说明你是一个智者。”

所谓“洞彻宇宙人生真相”,说白了,就是了解自然规律,了解社会与人生的规律。这样说似乎还太玄,一般人能够掌握的大智慧有如下四种:

第一种大智慧是:知己。即了解自己。人类有一个缺点:自以为是。不管是政治家、诗人或是木匠,每个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聪明,或者证明自己比别人更有智慧。尤其是学有专长或事业有成的人,自以为是的毛病更甚。这种偏执,只会让自己越来越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角色,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怎样的远景。

所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向人类提出了善意的忠告:“认识你自己!”他这句话后来被雅典人镌刻在特尔斐神庙上。

苏格拉底被公认为雅典最有智慧的人,他却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一无所知。”

既然他是最有智慧的人,怎么会“一无所知”呢?这句话跟佛祖的“法无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无穷的世界面前,人类真的很无知。举一个浅显的例子: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眼前的未知世界却越来越大;在知识极度丰富的今天,我们不懂的东西却越来越多。甚至没有任何人敢说对自己的一根头发、一根手指或其他任何部位已经完全了解,更不用说对身外之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不肯承认自己无知,未免太无知了!

苏格拉底确实向我们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许多时候,认识自己,认识世界,都是从认识自己的无知开始的。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无知后,才会冷静地审度自己,冷静地观察世界,智慧也由此而生。

第二种智慧是:知人。即了解他人。有一话说得好:了解人性人情,你就无所不能。《红楼梦》则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你了解人性人情,你就知道别人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你就知道如何顺应人情,把事情干得漂漂亮亮。这确实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有一家宾馆,经常出现旅客带走小件物品的情况。通常的做法是,服务员在旅客离开时,去查看房内是否少了什么东西。这种做法虽然能减少损失,却会耽误时间,有时会让旅客等得不耐烦。

为了提升旅客满意度,宾馆经理想出了一个办法:在每个客房里多放一些精致的小物品,比如工艺品、书画等,然后在上面标上价格。如果旅客喜欢,尽可以拿走,到柜台照价结账。

正如经理预期的那样,此后很少出现丢失物品的事件,反而因为出售这些物品得到了一笔额外的收入。

这是什么原因呢?绝大多数旅客并非想占便宜,而是喜欢那些东西。以前不能买,只好顺手牵羊。现在能买了,就没必要为几个小钱背上偷名。

这位经理想出的办法看似简单,如果不是识人性、知人情,怎么能想出这个办法呢?即使想出来了,又怎么敢采用呢?

第三种大智慧是:明理。即了解事业成功的必然之理。很多事情,好像这样干也行,那样干也行。但是,很多做法并非正途,成功了也属侥幸,不能持久。按必然之理做事,才是成功正道。

比如,不问收获、先下苦功,就是成功的必然之理。按此行事,成功的机率会高得多。

从前,有一个老铁匠,他打的铁链比谁都要牢固,价钱却跟别人一样。做工精细,自然费时多,产量小,所以他赚的钱还不如那些做工粗糙的人多。但他不管这些,仍旧一丝不苟地把铁链打得结结实实。有一次,他精心打造的一条巨链被安装在一条大海轮上,做了主锚链。一天晚上,海上风暴骤起,白浪滔天,船上所有的锚都放下了,可那些铁链就像纸做的一样,全都折断了。只有老铁匠打的主锚链经受了风浪的考验,独力保住了海轮的安全。

风浪过去后,全船的人都为此热泪盈眶,欢腾不已,他们自发地聚集到老铁匠的店铺前,向他表示衷心感谢。自此,老铁匠成了名人,他打的东西也成了名品。

世界上哪一个著名品牌不是这样经心制作出来的?只要你确实持之以恒地为自己的工作付出了心血,你的价值迟早会得到世界的认同。一切收获也会随之而来。

四是守德,即坚守自己的美德。古人云:厚德载物。任何事业的成就,无不以美德为基。这是智慧中的智慧。很多人没钱、没背景、没学历,就是靠美德作资源。香港富豪郑裕彤即是一例。

郑裕彤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家境贫寒,15岁就中断学业,到香港“周大福珠宝行”当学徒。临行前,母亲叮嘱他:干活勤快,遵守规矩,多动手,少动口。郑裕彤牢记母亲的教诲,忠诚敬业,做事勤快,主动负责。他处处留意,向老板和同事学习做生意的经验,还利用业余时间去观察别的商店如何做生意。

有一次,他去一家珠宝店观察人家做生意的方法,不料回来时遇上堵车,迟到了。周老板问他何故迟到,他便据实相告。老板不相信一个小学徒竟如此敬业,就问:“你说说,你看出了什么名堂?”

郑裕彤不慌不忙地说:“我看人家做生意,比我们要精明。客人只要一进店,伙计们总是笑脸相迎,有问必答。无论生意大小,一概客客气气;就是只看不买,也笑迎笑送。我觉得,这种待客的礼貌周到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有,店铺的门面也一定要装饰得像模像样,与贵重的珠宝相配。我看人家把钻石放在紫色的丝绒布上,光亮动人,让人看起来格外动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