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裕彤侃侃而谈,周老板暗暗动心。他预感此子必成大器,有意培养他。郑裕彤成年后,周老板还将女儿嫁给他,后来干脆将生意全交给他打理。郑裕彤不是无义之人,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生意做好,报答岳父的知遇之恩。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周大福珠宝行”发展成为香港最大的珠宝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把珠宝行改成自己的名字,完全有道理。他却沿用岳父的名字,以表感恩之心。后来,郑裕彤又投资房地产业,成为香港地产大亨之一。
有人问郑裕彤为什么取得如此成功?他说出了自己的秘诀:“守信用,重诺言,做事勤恳,处事谨慎,饮水思源,不应见利忘义。”
他的秘诀中,没有一句话提到才能、学识,全是讲美德。可见他对这种智慧的价值已经心领神会。
诚如断际禅师所言: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道。与其学习那些投机取巧的小聪明,不如学习能让事业稳步成长的大智慧。
僧璨大师简介
僧璨禅师是禅宗三祖,姓氏及籍贯均不详。史料只记载,他最初以白衣身份拜谒了从北方来到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岳西县西南店前镇)避难的二祖慧可祖师,并得传衣钵。后来,僧璨往来于司空山和皖公山(今安徽潜县西部)之间,过着隐修生活,长达十余年。隋大业二年(606年),手攀树枝立化,后谥“鉴智禅师”。
守住正见
僧璨大师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摘自《信心铭》
隋唐高僧僧璨,出身来历不明,也无人知道他的俗家姓名,“不知何许人也”。僧璨是禅宗二祖慧可给他取的名字。僧璨四十多岁时,去参见禅宗二祖慧可,说:“弟子重病缠身,请大师为我礼忏脱罪。”
巧的是,慧可当年也问过达摩祖师相似的问题:“我的心未得安宁,请大师为我安心。”达摩祖师的回答是:“拿心来,我为你安心。”慧可楞了半天,才说:“我找不到心。”达摩一笑说:“我已经为你安心完毕。”慧可顿时彻悟。
现在僧璨来求脱罪,慧可的回答也跟达摩一样:“把你的罪过拿来,我替你礼忏。”
僧璨想了半天,皱着眉头说:“大和尚,我找不到罪过呀!”
慧可大笑:“我已经为你忏悔完毕!”
僧璨大悟:“我今天才知道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就像心一样,佛法无二啊!”
慧可认为他是可造之才,就为他剃度,并且说:“你真是我佛门之宝,应该取名为僧璨。”
从此,僧璨成了慧可的弟子,后来又受了慧可的衣钵,成为禅宗三祖。慧可的事迹很多,但他对佛教最大贡献也许是他所创作的《信心铭》。后来有学者考证说,《信心铭》可能是后人伪托僧璨所作。不过我认为这只学者们一贯爱玩的无聊把戏。也有人考证《道德经》非老子所作,《孙子兵法》非孙子所作,《论语》不是孔子的思想,诸如此类。这只是没事找事干而已。
为什么这样说呢?打个比方,不管是谁,你能写出一部《红楼梦》,你就是一个曹雪芹。《红楼梦》不是无缘无故冒出来的,写这部书的人一定是个大手笔,至于他是不是名叫曹雪芹,是花一个晚上写出来的还是花十几年功夫写出来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红楼梦》确实是人间珍品。《信心铭》也是这样,创作者的境界堪称一代宗师,不管他有没有宗师的地位,无论作者是谁,都无法否定它的价值。名字不过是一个代号而已,不管是不是僧璨所作,就假定作者笔名僧璨,也未尝不可。
《信心铭》一开篇,就提出“至道无难,唯嫌拣择”的警语,作为全篇的纲要。这句话含意隽永,后人对它的理解也多有异义。一般的解释是,拣择就是挑三拣四、辨识不停的意思。也就是说,对世间的道理,凭自己的喜好进行挑选。就像买苹果一样,觉得这个好,这个不好,把好的选出来,把不好的丢在一边。对此,赵州从谂禅师认为,“言语才起便是拣择”。只要一说话,一起念头,就必然包含某种倾向,就是拣择。如果能觉悟“万法一如不用拣”的道理,“至道”也就“无难”了。如何达到此种境界呢?赵州从谂禅师说:“老僧不在明白里。”保持平常心,没有好坏的概念,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自然谈不上拣择了。
世人皆喜欢聪明,喜欢明白,心里总是藏着是非好坏的尺寸,难免患得患失、斤斤计较,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各种烦恼也因此而生。如果能做到“不在明白里”,自然能一心不动,烦恼尽除。
圆悟勤禅师对“至道无难,唯嫌拣择”的理解是:“人多错会道,至道本无难,亦无不难,只是唯嫌拣择,若这么会一万年也未梦见在。”又说:“须掏瞎娘生的眼,白日挑灯读此铭。”意思是说,很多人将这八个字错误地理解为:至道本来无所谓难,也无所谓不难,只是唯嫌拣择而已。要是这么理解,一万年也弄不明白。必须挖瞎双眼,在白天里挑亮灯光读《信心铭》。
圆悟勤禅师的说法,好像比僧璨大师的铭文更难懂。试想,在白天里何必点灯,不是浪费资源吗?挖瞎了双眼,又怎么读?其实,圆悟勤禅师的意思是,不要执着于铭文中的字句,不必字斟句酌地推敲,要用心来体悟。
“掏瞎娘生的眼”,这种说法好像太过夸张,为了弄懂一篇铭文,犯得着吗?但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这样恐怖的事。那是2300多年前的一天,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正在花园里散步,忽然,一个奇妙独特的新思想在他的脑海里浮现,若有若无,若存若亡。当他试图捕捉这种尚处于灵感状态的新思想时,花园里出现的一些景致干扰了他的思绪,那种新思想又隐没不见……他十分悔恨自己贪图眼前美景,没有看好那些飘然而来的思想。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挖掉了自己的双眼。
大师们追求的目标跟我们不一样,他们对事物的判断跟我们也有很大差异。我们活在红尘里,天天要学习,要工作,要生活,无法抛弃一切。向大师学习,为的是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而不是摹仿他们的一切。试想,挖掉双眼而换取一种思想,这样的代价太大,不是我们能承受的。此外,在吸收大师思想的过程中,就是要活在明白里,有所拣择,各取所需。
但这并不是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的理念对我们无用。在很多情况下,不必把是非、得失、好坏、对错看得太重,这样有利于我们保持一颗平常心。其次,像挖掉双眼一样不被那些不相干的事所干扰,有利于我们保持专注力。平常心和专注力,对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都很重要。
此外,我们在拣择的过程中,有一个要点:守住正见。以成功为例,干事业有多种途径,做事情有多种方法,都能带来成功。但是,有的途径或方法能带来大的成功,有的只能带来小的成功;有的会让自己眼前成功而日后失败,有的却能让自己长期成功。如何选择,这就需要拿出智慧来。一般来说,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利的方法是正见,只对自己有利而对他人有害的是谬见;能让自己长期成功的是正见,让自己暂时成功日后失败的是谬见。
有一个故事,里面讲了一种成功方法,有的人觉得是正见,有的人认为是谬见,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这个故事:
有个年轻人,应聘到一家公司上班。总经理在会上宣布,任何人都不得进入三楼的一个房间。大家都没有进去过。可是,这个年轻人偏偏不信邪,大胆地闯了进去。他发现,这只是一个平常的房间,一张平常的办公桌,桌上放着一张尘封已久的聘书,上边什么都没有写。胆大妄为的年轻人竟然拿着那张聘书闯进了总经理的办公室。总经理打量了这个年轻人很久,然后,提起笔来,在聘书上写了几个字,交给年轻人说:“从现在开始,你就是销售部的经理。我等一个像你这样的人,已经等了很长时间了!”
这个故事中的年轻人,敢于违反规定,结果受到了重用。那么,这种方法到底是不是正见呢?我们不能光着眼这个事例,而要看它是否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说,这样做,成功概率到底有多大。绝大多数公司强调制度的重要性,要求员工遵守各项规定。所以,这个年轻人的做法,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是被开除,百分之一的可能是成功。他获得好职位,是因为总经理没有用正道而是用邪道求才,是负负得正的结果。其成功概率只是比买彩票高一点而已,不值得效法。
在工作和生活中,选择任何方式方法,都不妨考虑一下它的成功概率。有此理性,就不易做出将来后悔莫及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