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盐桦
盐桦,生长于河流下游低洼潮湿的盐碱滩上。为中性树种,喜光照和潮湿土壤,耐盐碱,也耐寒冷干旱。
国家濒危保护植物。盐桦是中国著名的植物学家秦仁昌教授在新疆阿勒泰县境内克朗河北岸巴里巴盖发现而定名的新种,原为盐生草类盐桦林的建群种,后由于辟为农场而被毁灭。目前仅残存一基部尚能萌生嫩枝的伐桩,急待抢救与繁殖。
落叶小乔木或直立大灌木,在早第三纪时期出现。高3-4米;树皮灰褐色;小枝灰褐色,密被白色短柔毛及黄色树脂腺体。叶卵形或卵状菱形,长2。5-4。5厘米,宽1。2一3厘米,先端渐尖或锐尖,基部近圆形至楔形,上面无毛或被疏短柔毛,下面疏生腺点,仅幼时沿脉疏被长柔毛,侧脉6一7对;叶柄长5一10毫米,密被白色短柔毛。果序长圆状圆柱形,单生,下垂,长2-3厘米,直径约1厘米;序梗长5一7毫米,通常密被短柔毛;果苞长约5一7毫米,两面密被短柔毛,边缘有纤毛,中裂片近三角形,侧裂片长圆形,近平展。小坚果卵形,长2毫米,宽1。5毫米,两面的上部均疏被短柔毛,膜质翅宽阔,较果为长,宽为果的1。5倍。
盐桦的分布区位于新疆阿尔泰山地草原区与准噶尔盆地半灌木--小乔木荒漠区之间的过渡地带,生于河流下游附近低洼潮湿的盐碱滩上。盐桦为中性树种,喜光、喜土壤潮湿,耐盐碱,耐寒,耐大气干旱。
在原分布区内,气候较干旱,冬季十分寒冷,年平均降水量18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900毫米,年平均温为4℃,极端最低温-50℃,极端最高温37。6℃。
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化以及牛羊啃食,位于新疆阿勒泰境内的世界唯一野生盐桦种群在十年间数量锐减九成,目前已濒临灭绝。
阿勒泰地区林业科技研究所所长王健介绍,盐桦是桦木科植物中的一种珍稀树种,全球仅新疆阿勒泰地区有少量分布。盐桦病虫害少、抗盐性强,是唯一能在含盐量1。74%以上的重盐碱土中生存的桦木科植物,对促进干旱、半干旱地区盐碱地造林,荒山荒地绿化等具有很好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盐桦由我国著名植物学家秦仁昌于1955年在当时的阿勒泰县巴里巴盖乡发现并命名。1984年,盐桦被列为国家二级珍稀濒危植物,载入《中国植物红皮书》。此后,阿勒泰地区没有发现新的野生盐桦种群,巴里巴盖乡盐桦也因发现地被辟为农场而毁灭。
1997年,阿勒泰地区林科所在阿勒泰市盐池湖边再次发现盐桦的天然分布,数量达400多株。但由于牧民放牧,以及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等原因,盐桦数量逐年递减,目前仅剩下30余株。
为挽救这一濒危树种,阿勒泰地区林业部门将在阿勒泰市盐池湖拉设围栏,并已对野生盐桦开展生理测定、异地移植和人工繁育等抢救措施。
盐桦是极为稀有和即将绝灭的温带落叶阔叶树种,为新疆阿尔泰特有种。盐桦喜耐盐碱,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盐碱地造林的好树种。生长于河流下游低洼潮湿的盐碱滩上。为中性树种,喜光照和潮湿土壤,耐盐碱,也耐寒冷干旱。
盐桦仅产于新疆阿勒泰县境内克朗河的下游,是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秦仁昌教授发现定名的新种,分布范围极为狭小。因其耐盐碱性强,也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盐碱地造林的好树种。
世人以为已经绝迹的国家珍稀濒危植物盐桦在新疆被重新发现,发现地为阿泰勒地区的阿拉哈克乡盐湖。中国科学院院士郝水近日在乌鲁木齐宣布了这一重大信息。盐桦属桦树科,是中国新疆的特产树种,
1955年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秦仁昌教授在新疆阿勒泰巴里巴盖采集并命名。盐桦当时在新疆阿勒泰只有一株。
1997年,在阿勒泰地区的阿拉哈克乡盐湖南北两岸发现400株左右的桦树,但不能确定就是盐桦。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郝水任组长的专家评估组认为,可以确定这就是40多年前由秦仁昌教授发现的盐桦。
8.猪血木
猪血木为中国特有的山茶科单型属猪血木属的珍稀濒危植物,常绿大乔木,在早第三纪时期出现。芽被短柔毛。叶互生,薄革质,叶缘具细锯齿。花小腋生,白色。果球形,肉质,成熟时紫黑色,花果期10-12月。现仅分布于广东省阳春县八甲镇地区,且仅残存一个居群,居群内个体数量仅100余株,木材结构细致,不裂不挠,适于造船及建筑用材,该物种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常绿大乔木,高15-25米,胸径60-150厘米;树皮灰褐色;芽被短柔毛。叶互生,薄革质,长圆形,长6-10厘米,宽2。2-2。5厘米,边缘具细锯齿;侧脉5-7对,在近叶缘处弧曲联结,侧脉和网脉在两面均甚明显;叶柄长5-7对,在近叶缘处弧曲联结,侧脉和网脉在两面均甚明显;叶柄长3-5毫米。
花小,两性,白色,2至数朵生遇叶腋,花梗长3-5毫米;萼片近圆形,长约2毫米,边有缘毛;花瓣倒卵形,长约4毫米;雄蕊约25,花丝细长,花药被丝毛;子房球形,3室,每室有多数胚珠,花柱长2-3毫米。浆果圆球形,肉质,熟时紫黑色,直径2。5-3毫米;种子每室2-4粒,扁肾形,亮褐色,具网纹。猪血木的花为两性完全花,萼片和花瓣均为25螺旋向心发生,单轮排列,且有逆时针和顺时针两种方式。雄蕊的形成是先形成一个环形分生组织,然后在环形分生组织上以25螺旋产生5束雄蕊原基,每一束雄蕊原基的第一雄蕊原基都是在对萼的位置产生,其它的雄蕊原基在其两侧产生。3心皮顺序发生,愈合成3室单子房,柱头平截不裂。
花粉近球形或近长球形,极面观为3裂圆形。大小为(15。7-)18。5(-20)×(12。2-)14。5(-16。5)微米。3拟孔沟,沟长而较宽,中间稍缢缩,沟膜光滑;拟孔界限不清楚。外壁厚度为1。7微米,分层不清楚(LM),不明显的微弱细绉纹状纹饰。在两极还有少数小穿孔。
猪血木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开花结实,能形成正常的种子和胚,实生苗可正常生长,自然状况下以有性繁殖为唯一繁殖方式。近期发现的许多猪血木幼苗和幼树,以前未曾报道过,由于近10余年来环境改善和荒山绿化,缓解了该植物的繁殖和自然更新压力,使其种群个体逐步增加和恢复。
猪血木的生长地属热带北缘及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21-23℃,1月平均温12-14℃,7月平均温27-28℃,年降水量1600-2200毫米,冬季雨量较少。土壤为砖红壤或赤红壤。通常生于土壤比较肥活的丘陵缓坡地或低丘沟谷疏林中。常和潺槁木姜子,厚壳桂。、毛从楠。、豹皮樟、鹅掌柴、银柴等树种混生。
猪血木主要在人类活动频繁的乡村一带分布,不同于其它大多数珍稀濒危植物均分布于保护区内,其直接暴露在人类的活动影响下,因此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干扰是造成猪血木濒危的主要原因。由于猪血木树干挺直、心材美观,村民在建筑房屋和打造家俱时常常砍伐猪血木作建材,直接造成其数量减少,特别是50年代大炼钢铁所造成的大量砍伐,对猪血木数量减少影响巨大。同时人类活动不可避免的对当地的生境造成影响,使猪血木的濒危状况进一步加剧。另外从该种植物的分布格局看,其孤株成树均分布于村边路旁,并呈零散分布,树龄均在65-100年间,而该地区是开发较早的区域。
猪血木为茶科单种属植物,兼具红淡经属和柃属的形态特征。对研究这些类群的亲
缘关系以及它在厚皮香亚科中的发类位置等都很有科研价值。木材结构细致,不裂不挠,适于造船及建筑用材。猪血木为虫媒植物,传粉者为蜂、蝇、蝶等类的多种昆虫,在花上共捕到17种昆虫,其中9种在各居群均见分布,其传粉途径正常,为异花授粉植物。有鉴于猪血木分布地高强度的农业开发及城市化建设对其传粉昆虫生存及分布的影响,建议在对猪血木的保护策略中注意保护其传粉昆虫。
目前尚无保护措施。保存在村旁的2株极易遭受破坏。建议挂版保护现存植株,严禁砍伐。产区有关科研、生产单位应采用育苗,扩大栽培。
(1)尽快在该地区及在广西平南,详细调查清楚该种植物的个体数量和分布,为定位保护提供准确资料。
(2)尽快完善该区域自然保护区保护功能的实施,并进一步申请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相应的配套经费,使该区域众多濒危植物的保护落到实处。保护鸟类应作为保护猪血木的措施之一。
(3)从各种渠道申请立项,开展濒危植物物种生物学、特别是繁殖生物学的研究,为濒危植物的科学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可行方案及技术。并结合该植物的繁殖特性,研究可行的人工繁殖技术和实施人工种扩大种群数量。采取人工采集种子、特殊处理后育苗,以及扦插繁殖或组培快繁,对于该植物的人工种质保育和种群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并考虑进行共生真菌培养、接种真菌育苗等研究。
(4)鉴于猪血木主要分布于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多数分布在私有林内,采取与村民利益相结合的保护措施和机制是必须注意的。
9.圆籽荷
圆籽荷,稀有种,是和木荷属较为接近的一个单种属,是60年代在广东省阳春县河尾山发现的。常绿小乔木,零星分布于广东和广西局部地区海拔6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中。为阴性树种,喜生于富含腐殖质的土壤。花期4至5月,果熟10至11月。目前已经难以找到。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灌木至小乔木,在第三纪时期繁盛。高3-l0米,嫩枝有柔毛,老枝变秃,干后黑褐色。叶聚生于枝顶,革质,狭椭圆形或长圆形,长50l0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下面初时有柔毛,以后变秃;侧脉7-9对,靠近边缘弯曲相结合,在两面均明显,边缘有锯齿;叶柄长3-6毫米,有毛。花浅黄色,直径1。5厘米,顶生或腋生,有花5-9朵排成总状花序,花柄长4-5毫米,有毛;苞片细小,紧贴于花萼下,早落;萼5片,阔卵形,长4毫米,先端圆,基部近离生,有毛;花瓣5片,基部连生,阔倒卵形,长7毫米,宽6毫米,背面有毛;雄蕊22-24个,长4-5毫米,花药2室,基部叉开;子房圆锥形,基部有毛,5室,每室有胚珠3-4个,花性极短,先端5浅裂。蒴果扁球形,宽8-10毫米,高5-6毫米,5裂开,中轴长5毫米,种子褐色,长4毫米,厚1。5毫米,无翅。
分布区位于中国南亚热带东部湿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年平均温21℃以上,夏季长达6个月,没有冬季,最冷月平均温12-13℃以上,极端最低温只在大寒潮南侵年份,才出现0℃以下低温;年雨量1500-1900毫米,雨季可长达6-7个月;空气湿度大,年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干湿季不大分明。为阴性中,在上层乔木的荫蔽下才能政党生长发育,并进行天然更新,因此常随森林环境的破坏而消亡。喜生于富含腐殖质的赤红壤。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散生于季风常绿阔叶林中,为小乔木层的罕见各,上层乔木有红锥、壳菜果、山杜英、黑咀蒲桃和厚壳桂等。花期4-5月,果实10-11月成熟。
产广东省阳春八甲、河尾山及三叉河一带和信宜悬县龙观木坪,亦见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县太平山,零星分布于海拔600米以下的阔叶林中。
圆籽荷是山茶科山茶亚科木荷族的一个单种属。它和木荷属非常接近,但花小,排成总状花序,雄蕊仅有两轮,无花柱,种子无翅。在系统分类上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广东79属珍稀濒危种子植物中,属于中国特有属的有17属,占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总数(243属)的7。0%。其中,圆籽荷属属于中国特有的单种属。在广东107种珍稀濒危植物中属于中国特有种的有40种,占37。38%。属于广东特有的(含准特有)有圆籽荷。可见,广东的珍稀濒危植物中特有现象突出,单种属较多。
广西桂平太平山还残存有成片的季风常绿阔叶林,已划为自然保护区,应健全机构,将圆籽荷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对阳春、信宜等产区宜深入调查,如发现有种残留的植株,也应加以保护,促进天然更新,并就地采种育苗,进行人工繁殖。广东省珍稀植物以圆籽荷为主要代表,其中圆籽荷、猪血木、酸竹为广东特有种。
圆籽荷在广东省珍稀濒危植物以粤西分布占总数的66。36%,居4个分布中心之首,粤北分布次之,占61。68%。从各县市的珍稀植物丰富度指数来看,阳春有43种,占总种数的40。19%,并有猪血木、圆籽荷、酸竹、石碌含笑、囊半木、缘毛红豆等特有或主要分布种;连州有38种,占总种数的35。51%;乳源有37种,占总种数的34。58%;高要和乐昌均有35种,各占总种数的32。71%,因此建议把阳春、连州、高要、乐昌、乳源列为优先保护的地区。
圆籽荷具有原始古老的性质,单种属较多,特有现象突出,在系统发育上处于较为孤立的地位,对这些珍稀濒危植物的研究,最能反映该地区植物区系的特殊性,而且这些珍稀濒危植物还具有广泛的经济用途,包括材用、药用、工业用、绿化观赏等。保护好这些珍稀濒危植物具有重要的学术、生态、经济等方面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