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籽荷是比较古老的成分,众多的古老孑遗植物,对研究广东及中国古植物区系、古地理及古气候具有重要价值,对研究各科的系统发育也有重要意义。
10.瓜耳木
爪耳木,濒危种。常绿小乔木或大灌木状,高约3米。仅分布于海南乐东县滨海沙地上,目前已经找不到,为海南特有种。对研究和论证海南植物区系与加里曼丹岛的关系有意义,极能耐旱耐脊,是这类地区较理想的造林树种,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常绿小乔木或大灌木状,第三纪时期大量涌现。高约3米;小枝粗壮,红褐色,有皮孔。一回奇数羽状复叶互生,无叶柄,长22-30厘米,叶轴和小叶柄被短绒毛;小叶15-29,第一对小叶无柄,宽卵形,长约1。5厘米,着生在叶轴的基部,宛如一对托叶,其余的具短柄,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5-7厘米,宽1-1。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两侧不对称,两面均有小凸点,上面中脉上被糙伏毛,侧脉8-10对,较纤细,网脉两面均明显。果序近顶生,圆锥状,分枝近平叉开;果实浆果状,成熟时红色,近椭圆形,长10-12毫米,光滑无毛,有种子一颗。
爪耳木属是典型的热带亚洲属,分布中心在加里曼丹岛,中国仅海1种,对研究和论证海南植物区系与上述地区的关系有一定的意义。爪耳木又是海南热带滨海植被中为数甚少的乔木树种之一,极能耐旱耐脊,应是这类地区较理想的造林树种。
爪耳木一经再次发现,即应通知当地有关部门加以保护,绝对禁伐,并于果实成熟时采种繁殖。种子繁殖。许多无患子科植物种子有不耐贮藏的特点,故宜即采即播。
一般而言,在气候区内对植物进行引种栽培是比较容易获得成功的。自然条件比较复杂,95%的土地属于山地,有高海拔也有低海拔,有砖红壤土也有石灰岩山地钙质土,植物分布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而自然条件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海拔较低570-650m,因此引种时尽量以种子繁殖为主,选择与原产地相似的生态环境种植。在引种的45种植物中有31种是采用种子繁殖的,占69%。由于用营养袋育苗,因此定植成活率高,恢复生长快,适应性强。
如野外挖苗则成活率低,恢复生长慢,适应性差。生长差的树种除了采用野外招苗的原因外,还由于原产地与引种地的生境差异大。如景东翅子树原产地是海拔在1200-1460m的石灰岩山地,而引种地为低海拔的砖红壤土生长,迟缓长势差。从45种珍稀濒危植物的物候看,幼树阶段生长节律不明显,一年中各株生长期往往不一致,各年的生长因气候不同生长期也不一致,多数树种生长时间长,有的甚至全年不断出新叶,到了接近成年才开始有节律性。
植物的迁地保护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在开展,但仍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如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后的驯化问题。在植物进行迁地保护时,尽管尽可能选择与创造有利于它们生长发育的生境条件,然而不可能创造如此多的生境类型去满足众多的保护物种,因此,被保护的植物会出现驯化而导致一些基因的流失。再如保护植物的再引种,植物园树木园虽然能对一些植物进行迁地保护,但是它毕竟只是这些受威胁植物的“避难所”,而不是最终归宿只有把这些度过危难的植物进行再引种,使其“回归”自然才能达到长久的保护。由于热带植物群落在成分上、结构上比温带植物复杂得多,所以热带植物的再引种难度很大,需要不断探索新方法与规律,并不断提高和总结。
植物王国的云南,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珍稀植物已有一半处于濒危状态。在调查的85种珍稀植物中,发现有45种处于濒危状态。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过去无节制地开荒砍伐,使部分珍稀树木和药材迅速减少,有的仅剩几棵甚至1棵。在这种情况下,建立野生珍稀植物保护区,就地开展保护,让植物种群进行复壮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有时甚至因为其种群的数量、密度过小,未达到种群自我更新的最低数量和密度,而很有可能遭受绝灭的厄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繁育快速快的优势,在短获得大量的濒危植物的植株幼苗,再进行种植,这样就避免了濒危植物的灭绝,从而达到保护植物多样性的目的。
爪耳木对研究和论证海南植物区系与加里曼丹岛的关系有意义。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价值是巨大的。它提供人类所有的食物和许多诸如木材、纤维、油料、橡胶等重要的工业产品。中医药绝大部分来自生物,它是维持人们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价值也是巨大的,它在自然界中维系能量的流动、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及调节小气候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丰富多彩的生物与它们的物理环境共同构成了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生物支撑系统。千姿百态的生物给人以美的享受,是艺术创造和科学发明的源泉。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很大程度上起源于生物及其环境的多样性。人类对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使许多植物已处于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境地,所以加强濒危野生植物和植物多样性保护刻不容缓。
11.大苞白山茶
本种是1959年才公诸于世的,它的模式标本采自九龙半岛的大雾山,仅有两丛植株发现,60年代才于粤东、粤西相继发现,但分布零星,为数极少。产地属于中国东部南亚热带范围,丛生常绿灌木。分布于广东局部地区山谷潮湿的岩缝间,不过4至5株。为林下、石隙灌木,耐荫,耐瘠薄。种子含油,可供食用;花供欣赏。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大苞白山茶是山茶科双子叶植物纲五桠果亚纲的一科。丛生常绿藻木,活跃在第三纪时期。树皮灰白色,嫩村无毛。叶革质,椭圆形,长9-12厘米,侧脉在上面陷下,无毛,边缘有锐利锯齿,叶柄长1-1。5厘米。花白色,面生,无柄,直径9-12厘米;苞片与萼片未分化,约12,最内侧的倒卵圆形,长3-5厘米,革质,被灰色柔毛,花后不脱落;花瓣8-9,基部略连生;雄蕊多轮,离生;子房5室,花柱顶端5裂。蒴果球球形,直径4-5厘米,5瓣裂,基部有宿存萼片,种子每室数个。
产地属于中国东部南亚热带范围,向南楔入北热带北缘,处在北回归线附近。广东东部沿海低海拔地方,深受海洋季风的影响,生境的水热条件较优越,年降雨量为1600-2200毫米,气候湿润以至潮湿,虽有一定的冬旱,但多雾,空气湿度大,年平相对湿度在80%以上,年平均温21-22℃,夏季长达6个月以上,没有冬季,极端最低温3-5℃。大苞白山茶为林下、石隙灌下,耐庇荫。生于山谷潮湿的岩缝间,耐瘦瘠。
生长于低海拔丘陵山地的水边、林缘和疏林中,耐蔽荫,耐瘠薄。分布区气候年均温20。7-21。7℃,一月均温11。4-14。0℃,七月均温28。1-28。5℃,年均降水量1510。4-2076。8毫米,年日照时数1695。0-2039。2小时,日照百分率39-46%,相对湿度78-82%。
模式产地在九龙半岛的大雾山南坡的城门水塘,海拔350米的山谷。此外在广东陆丰县八万的罗经漳林场,大埔县庵田及万亩林场等地也偶有分布。大苞白山茶在广东陆丰及大埔相继发现,分布零星,经过勘察,包括模式产地仅有的两丛灌木在内,已发现的也不过4--5丛。大苞白山茶为林下,石隙灌木,耐庇荫。生于山谷潮湿的岩缝间,耐瘦瘠。
中国人口众多,开发历史悠久,在被子植物中,材质优良的森林树种和药用、经济植物从来都是开发的重要对象,因此中国被子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破坏,因其树干、根或全株作商品贸易而遭到严重破坏,致使各自的分布区面积急剧缩减,野生资源明显减少。根据已有资料估计,中国被子植物约有4000种受到各种各样的威胁,列入珍稀濒危保护的植物约1000种,其中分布区极窄、植株很少的极危种,大苞白山茶在IUCN红色名录-中国极危濒危植物名录中。
对研究山茶属的系统发育和区系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在栽培方法上要尤其特别注意。
(1)适用的土壤
土壤是大苞白山茶的生长基础,因为大苞白山茶根系依赖土壤生长、发育,大苞白山茶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水分和养分主要从土壤中吸取。大苞白山茶喜欢偏酸性、含腐殖质较高、疏松通气的山地红(黄)壤土,ph值在5至6。5之间,不能采用碱性土或黏性重的土壤作盆栽大苞白山茶基质。土壤配制:山泥土(种作物的熟化红壤土)50%,木屑或食用菌渣40%,饼肥粉或牲畜粪和磷肥粉10%,三者拌匀,浇水适量装袋熟化,夏秋20天以上,春冬30天以上,这种土壤不仅疏松通气,还能保肥保水,适合大苞白山茶生长发育。
(2)适度光照
大苞白山茶需要适宜的光照,又怕高温烈日直射。
春季、秋末时将大苞白山茶要移到见光多的阳台上或地面,接受全天光照,促使植株生长发育,促使它花芽分化,花蕾健壮。进入夏天阳光最为强烈,见光背阳、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养护,也可以移到北边阳台上或南边阳台内下边莳养,还可以用75%遮阳网,从上午9时到下午5时将植株盖好,避免烈日直射,引起叶面创伤或小株枯萎,有条件的将山茶移到阳棚下安全越夏。
(3)适宜温度
温度是大苞白山茶生理活动的重要条件。大苞白山茶性喜温暖,生长最宜的温度为18℃至25℃,相对湿度60%至65%。大苞白山茶的生长,春梢一般在3月中下旬萌动,4月份开始抽芽,5月中下旬形成顶芽,停止生长,逐渐分化出叶芽或花芽,从花芽形成直到开花要180天至240天。夏梢在7月下旬萌动,至9月上旬停止生长。山茶虽然耐低温,但遇寒潮侵入,气温骤然下降0℃以下或又遇上干燥西北大风,就会引起嫩枝冻害,花蕾受冻害则枯萎。
(4)适宜湿度
大苞白山茶叶片多,叶片面积大,蒸腾作用快。大苞白山茶喜欢湿度较大气候,也喜湿润的土壤。因此,要给盆栽大苞白山茶补足水分,在春秋生长季节每天浇水1次,如果地面干燥还要向地面和周边浇水或喷水1次至2次,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植株就生长茂盛。同时,注意因浇水多,而且大多数家庭都是浇自来水,天长日久土壤就会碱化。为此,在浇水时,每月补浇0。5%至1%硫酸亚铁水,也可以采用5%至8%食用酸醋液,对叶片进行喷施。大苞白山茶喜欢湿润的土壤,必须及时排除,以免根系浸泡在水中闷死、腐烂。
(5)适量养分
大苞白山茶是喜肥花卉,因为树势健壮,叶片较多,花期也较长,因而需肥量也多。在施肥过程中,施足液肥,结合换盆施足长效肥,施30克至80克腐熟饼肥粉或晒干鸡鸭粪,放到盆底下与底土拌匀。根据植株生长时期,增施有机肥。除冬夏最冷最热时外,每月施1次至2次腐熟枯饼水,其施肥方法:将盆边土壤扒开2分左右,将液肥施入沟内即用土壤覆盖,避免发生异味。也可以将腐熟的饼肥粉施在盆边与盆土拌匀,让花卉慢慢吸收。城市花友可以上花市购买花卉专用肥,既卫生又安全。为使大苞白山茶生长更好,在大苞白山茶生旺盛期,每月要进行1次至2次根外施肥,以0。2%-0。3%磷酸二氢钾和1%至2%的植物生长素喷施叶片。
施肥的原则:宜轻不宜重,宜淡不宜浓,宜少不宜多,必须坚持薄肥勤施的方法,特别是不要施生肥。
(6)适合环境
大苞白山茶喜欢生长在空气适度流动的环境中生长,最喜爱微风吹动,它喜东南风带来的水汽,但怕西北风和大风,而使水分蒸发过快,大苞白山茶供求失去平衡,株叶也易损伤,造成植株落蕾落花现象。冬季大苞白山茶要放在避风向阳环境中养护,并有一定温度和湿度。春秋季节要使它通风透光,受微风摇动,这样不仅植株生长良好,也有利于花芽分化,花蕾生长发育,还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通过实践表明,适度通风,适宜光照,能起到预防病虫害的作用。
12.古猿
古猿,根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是人类的早期祖先,人类是从一种古猿类发展而来的。特别是20世纪前后的近几十年来,在亚、非、欧等洲的许多地区发现的腊玛古猿、森林古猿和南方古猿被认为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南非发现200万年前新类人物种对此提供了最新证据。现在所知道的生活在距今3000多万年到500万年前的古猿包括几种类型。它们是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的一些地区发现的。主要是一些牙齿和颌骨化石,也有一些肢骨和头骨化石。它们大部分生活在热带森林里,以森林为家。它们是什么样的动物呢?
最原始的古猿是在埃及发现的。有一种古猿,叫做渐新古猿或小古猿,属于渐新世的动物。它生活在距今大约3300万年前。它身体比较小,现代类人猿的特征在它身上还不突出。另一种古猿叫做埃及古猿。它生活在距今大约2800万年前。从它的一根尺骨化石的构造看来,它是一种树栖古猿。
可是这两种古猿,由于材料不多,彼此的血统关系怎样,现在还不清楚。有人认为它们大概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的一些代表。
在遥远的非洲南部,人们发现了另一类古猿的化石,叫做南方古猿或南猿。这是一种新类型的古猿,是从原始古猿过渡到人类的类型。
近几十年来,南方古猿这类动物的化石在非洲东部某些地区也陆续有所发现,而且材料更加丰富。现在所知道的南方古猿包括几个不同的种。有的身体粗壮,脑子比较大;有的身体比较矮,脑子比较小;有的带有类人猿的特征比较明显;有的明显属于人的类型。它们都离开了森林,活动于开阔的地带。它们生存于距今大约550万年前到130万年前。
由于南方古猿的类型有好几种,彼此差别有的还比较大,因此现在对它们在人类进化中的确实位置,存在意见分歧。有的认为它们是人类进化中的旁支,以后绝灭了。有的认为至少其中有一种是直立人的祖先。特别是在东非发现某些南方古猿化石的地方,也发现一些粗糙的石器,因此有人把这种南方古猿叫做“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