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远古生物视频纪录片 > 第五章 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时代(第5页)

第五章 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时代(第5页)

“能人”的发现表明至少有一些进步类型的南方古猿已经开始能够制造工具了。不管怎样,现在一般认为至少这些已经能够制造很粗糙石器的进步类型的南方古猿已经是真正的人类,应该看做是一种猿人。为了跟像“北京猿人”这种猿人相区别,有人把南方古猿中的进步类型叫做“早期猿人”,把“北京猿人”这种猿人叫做“晚期猿人”。

一些南方古猿具有不平凡的特征。例如,人的眉嵴不突出,现代类人猿的眉嵴很突出,南方古猿的眉嵴虽然有些突出,但是不像大猩猩的眉嵴突出得那么厉害。更重要的是:南方古猿在颈以下的构造,基本上跟人的相似;颈以上的构造,基本上跟类人猿的一样。

南方古猿体高可以达1。5米以上,从骨盆的构造,从脊柱跟头骨的连接方式,可以知道它们是直立的,用两脚走路的。这是人的特征。这表明南方古猿的手足已经分工,有了进行劳动的必要条件。可是它们的脑量一般只有450~550立方厘米,比黑猩猩的脑量(350~450立方厘米)大一些,比人的脑量(1200~1500立方厘米)小得多。它们的臼齿和前臼齿也都很大。这些是类人猿的特征。这就是说,在从动物向人进化的过程中,手和脚的变化在先,脑子的增大在后。这样的材料表明直立行走和劳动首先出现。这显然支持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的论点。

南方古猿的身体构造是跟它们的生活方式有密切联系的。从发现的材料看来,从它们生活的地区可以知道,它们已经不是森林动物。它们生活在树木比较稀少的开阔地方,过的是地面上的生活。这就是说,它们的骨骼构造是跟它们的直立行走的生活相联系的。由于直立行走,它们就有了自由的虽然还是原始的“手”。有了这种“手”,它们可以利用天然物体例如树枝和石块来寻食和御敌。有了这种“手”,它们开始制造粗糙的工具。在这个基础上,就逐渐过渡到能够制造原始石器的早期猿人了。有理由可以把“能人”看作早期猿人。早期猿人会不会用火,现在还不能肯定。虽然在那里已经发现过用火的痕迹,但是没有能最后确定这是早期猿人的遗迹。他们多半沿着湖滨河岸生活,就在水边泥地上过夜。

从以上关于原始古猿和南方古猿的材料,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人类的确起源于动物。这动物不是别的,而是跟现代类人猿有血统关系的古猿。

想来作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共同祖先的古猿,它们的智力和生活方式,跟现代类人猿相差不远。它们是群居的动物。它们在环境变化的过程中,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由于适应新的习性,其中有一支或几支逐渐朝人类方向发展。

猿人是人类的开始。先出现的是早期猿人,以后是晚期猿人(就是直立人)。猿人是古猿向现代人过渡的重要阶段。在我国发现的晚期猿人化石有北京猿人和蓝田猿人。

北京猿人最早是1921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1929年发现了第一个头盖骨。蓝田猿人是1963—1964年在陕西蓝田县发现的。蓝田猿人跟北京猿人相近,比北京猿人更原始些。

还有,1965年在云南元谋县发现两枚门齿化石,据研究,认为也是属于猿人的,就叫元谋猿人。不过他比北京猿人和蓝田猿人都更原始,经过测定,他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

有人认为他可能属于早期猿人。70年代,1975年和1976年,又在湖北郧县和郧西县发现了猿人的化石材料。1980年,在安徽和县也发现了一个完好的猿人头盖骨化石、下颌骨和牙齿等,经鉴定,他生活在距今30~40万年前,比北京猿人稍晚。1981年,又在山东沂源县发现猿人头盖骨、牙齿、肋骨、肱骨、股骨等,生活年代大约距今40~50万年前,跟北京猿人相近。

国内和国外所发现的古猿和猿人的材料都表明:人类是由猿人进化而来的,而且进化途径相当复杂。在那里,有主流,有分支。这是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

13.鸭嘴兽

鸭嘴兽长约40厘米,全身裹着柔软褐色的浓密短毛,四肢很短,五趾具钩爪,趾间有薄膜似的蹼,酷似鸭足,吻部扁平,形似鸭嘴,尾大而扁平。现生哺乳类中最原始而奇特的动物,仅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约克角至南澳大利亚之间,在塔斯马尼亚岛也有栖息。鸭嘴兽是最原始的哺乳动物,是卵生的此点和爬行动物和鸟类一样!鸭嘴兽是游泳能手,用前肢蹼足划水,靠后肢掌握方向。捕食一些生活在河中的小的水生动物。此外,鸭嘴兽是极少数用毒液自卫的哺乳动物之一。总之,鸭嘴兽是很奇怪的一种哺乳动物。它是最古老而又十分原始的哺乳动物,早在2500万年前就出现了。它本身的构造,提供了哺乳动物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许多证据。

凡见过鸭嘴兽的人都说它长得实在太怪异了。当初英国移民进入澳大利亚发现鸭嘴兽时,惊呼其为“不可思议的动物”。鸭嘴兽长约40厘米,全身裹着柔软褐色的浓密短毛,脑颅与针鼹相比,较小,大脑呈半球状,光滑无回。四肢很短,五趾具钩爪,趾间有薄膜似的蹼,酷似鸭足,在行走或挖掘时,蹼反方向褶于掌部。吻部扁平,形似鸭嘴,嘴内有宽的角质牙龈,但没有牙齿,尾大而扁平,占体长的1/4,在水里游泳时起着舵的作用。

雄性鸭嘴兽后足有刺,内存毒汁,喷出可伤人,几乎与蛇毒相近,人若受毒距刺伤,即引起剧痛,以至数月才能恢复。这是它的“护身符”,雌性鸭嘴兽出生时也有剧毒,但在长到30厘米时就消失了。鸭嘴兽为水陆两栖动物,平时喜穴居水畔,在水中时眼、耳、鼻均紧闭,仅凭知觉用扁软的“鸭嘴”觅食贝类。其食量很大,每天所消耗食物与自身体重相等。

母体虽然也分泌乳汁哺育幼仔成长,但却不是胎生而是卵生。即由母体产卵,像鸟类一样靠母体的温度孵化。母体没有乳房和乳头,在腹部两侧分泌乳汁,幼仔就伏在母兽腹部上舔食。

幼体有齿,但成体牙床无齿,而由能不断生长的角质板所代替,板的前方咬合面形成许多隆起的横脊,用以压碎贝类、螺类等软体动物的贝壳,或剁碎其它食物,后方角质板呈平面状,与板相对的扁平小舌有辅助的“咀嚼”作用带毒的产蛋哺乳动物

到了繁殖期,成年鸭嘴兽会在河岸上用前脚上的宽指甲挖一个特殊的洞。洞大约有30米长,里面有一个或多个小巢。

雌鸭嘴兽会产下2只或3只软壳蛋,10天后幼仔被孵化出来。从这以后,它们的行为就越来越像哺乳动物了:幼鸭嘴兽吃母亲的奶,直到它们长到可以离开洞穴。

鸭嘴兽是肉食动物---捕食昆虫和其他一些生活在流动的小溪与河底的小动物。在水下,鸭嘴兽闭上眼睛,用它那柔软而敏感的嘴在泥浆里掏摸着找寻食物。鸭嘴兽游泳能手,用前肢蹼足划水,靠后肢掌握方向。

鸭嘴兽是极少数用毒液自卫的哺乳动物之一。在雄性鸭嘴兽的膝盖背面有一根空心的刺,在用后肢向敌人猛戳时它会放出毒液。

鸭嘴兽生长在河,溪的岸边,它的大多时间都在水里,它的皮毛有油脂能保持它身体在较冷的水中仍保持温暖。在水中游泳时它是闭着眼的,靠电信号及其触觉敏感的鸭嘴寻找在河床底的食物。它以软体虫及小鱼虾为食。

鸭嘴兽生殖是在它的岸边所挖的长隧道内进行的。它一次可最多生三个蛋。六个月后的小鸭嘴兽就得学会独立生活,自己到河床底觅食了。

鸭嘴兽在水中追逐交尾,卵似乌龟蛋状。小鸭嘴兽孵化出世后,靠母乳喂养4个月方能自己外出觅食。鸭嘴兽是夜行性生物,它们惯于白天睡觉,夜晚活动。

鸭嘴兽能潜泳,常把窝建造在沼泽或河流的岸边,洞口开在水下,包括山涧、死水或污浊的河流,湖泊和池塘。它在岸上挖洞作为隐蔽所,洞穴与毗连的水域相通。它是水底觅食者,取食时潜入水底,每次大约有一分钟潜水期,用嘴探索泥里的贝类、蠕虫及甲壳类小动物以及昆虫幼虫和其他多种动物性食物和一些植物。鸭嘴兽分布在澳大利亚南部及塔斯马尼亚岛,是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是形成高等哺乳动物的进化环节,在动物进化上有很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冬季不活动或冬眠。雌兽挖相当于16米长的涧穴,将卵产于用湿水草筑成的巢内,每产产卵,有时3卵。卵比麻雀卵还小,彼此粘在一起。孵卵期洞口堵塞,孵出的幼兽发育很不完全,鸭嘴兽既无育儿袋也无乳头,成束的乳腺直接开口于腹部乳腺区。幼兽用能伸缩的舌头服食乳区的乳汁,哺乳期大约五个月。

鸭嘴兽在学术上有重要意义,历经亿万年,既未灭绝,也无多少进化,始终在“过渡阶段”徘徊,真是奇特又奥妙,充满了神秘感。这种全世界唯有澳大利亚独产的动物,但因追求标本和珍贵毛皮,多年滥捕而使种群严重衰落,曾一度面临绝灭的危险。由于其特殊性和稀少,已列为国际保护动物。澳大利亚政府己制定保护法规。

14.猩猩

猩猩就是平常说的红毛猩猩,是亚洲唯一的大猿,现在仅存于婆罗洲和苏门答腊岛蒸汽缭绕的丛林里。在灵长类当中,猩猩的两个种(婆罗洲猩猩和苏门达腊猩猩,一般认为是两个种,也有的认为应是一个种的两个亚种)有许多方面是很突出的,它们是世界上最大的树栖,也是繁殖最慢的——哺乳动物。猩猩被认为是社会的隐居者,而且性生活非常独特,它们建立的地区性模式使人回想起了人类早期的文化。此外,猩猩还泛指猩猩科所有种。

分子学的研究表明,猩猩是在1400万年前从祖先那里分化出的,它的祖先也是非洲猿类和人类的祖先。与中新世后期(1200~900万年前)的南亚西瓦古猿非常相似,人们普遍认为它们是现存猩猩的祖先。体型巨大的更新世(100万年前)猩猩出现在中南半岛,而体型比现代猿类大30%的亚化石猩猩(4万年前)出现在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的岩洞里。更新世时期,爪哇也生活着比现存猩猩体型比较小的猩猩。早期的猩猩有可能更适应地栖的生活,但是现存猩猩的树栖生活方式证明了它们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都生活在森林的顶篷。

这种红色猿类的下巴很大,大而平的臼齿上有皱起的尖和厚厚的珐琅质——这是一种完美的解剖学结构,有利于撕开木质的果实和带有白蚁巢穴的树枝,磨碎坚硬的种子以及撕下树皮。这些大猿每天至少会建造一次睡觉的平台,它们会将一些树枝折断并折叠,然后在树的顶部将树枝和嫩枝编织成为窝。下雨的时候,它们还会添加额外的一层防雨盖。

猩猩的胃口很大,有的时候它们会花上一整天坐在一棵果树上狼吞虎咽。其食物中大约有60%是果实——果实的种类有几百种,无论成熟与否;猿类喜欢吃果肉中富含糖分或脂肪的果实。在生长有香蕉的地方,猩猩会把这种温和的果实当作主要的食物,因为这种果实数量丰富,也容易获得和消化。猩猩也经常吃树叶和嫩枝、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富含矿物质的泥土;它们在很偶然的情况下还吃脊椎动物,如懒猴。当缺少成熟水果的时候,它们会吃种子,或者树木或者藤蔓植物的树皮。特别是在果实歉收的时候,它们强健的齿系为它们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当缺少多汁的水果时,它们会喝树洞里面的水;这种猿会将一只手浸入水中,然后吸食从手腕的毛上流下来的水。

在苏门答腊岛的某些沼泽地中,猩猩会制作棍子一样的工具将种子从多刺毛的利沙树果实当中取出。它们也会利用工具挖蜂巢中的蜂蜜,或者掏树洞中的白蚁。在使用工具的种群当中,所有的成员都具备这种技能,只不过它们使用工具的频率不同。一个很有趣的对照就是,其他种群的成员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哪怕它们与使用工具的猩猩种群只隔了一条河。这种使用工具的当地传统与野生黑猩猩的传统很相似。

猩猩是一种生长和繁殖很慢的长寿动物。它们悠闲的生活史可能是为了适应在低死亡率的栖息地生活,以及度过食物稀缺的时期。在野外,雌性10岁进入青春期,但是5年后才可以生育。幼崽在1岁以前都会受到母猩猩的持续照料,当它们4岁大的时候,母猩猩才会离开。母猩猩对孩子十分耐心,幼崽在3岁断奶以前一直都睡在母猩猩的巢中。即使在断奶之后,幼年猩猩还经常与母猩猩来往。雌性猩猩的产崽间隔通常是8年。在野外,雌性能够活45岁左右,因此它们一生最多能够生产并养活4个孩子,这也许是所有哺乳动物当中数量最少的。

猩猩是一种相当独行的动物,特别是生活在婆罗洲的猩猩。成年的猩猩大部分都是独自行动和进食的。它们的后代在断奶之后会逐渐变得更加独立。雄性猩猩一般到了青春期以后就会和母亲断开关系,但是雌性猩猩还会经常回来。幼年和青春期的猩猩有的时候会一起玩上几个小时,甚至成对地在周围走动或紧跟着家庭。当几只成年猩猩相遇时,比如被同一棵果树吸引,它们几乎不会进行社会互动,在吃完以后会各自离开。

猩猩生活在婆罗洲和苏门答腊岛北部的热带山地森林、低地龙脑香森林、热带泥炭沼森林和热带卫生保健林中。现发现湿地森林生境生活着高密度的红毛猩猩群;苏门答腊岛北部则有大约9000只红毛猩猩存活,它们主要活动在一个国家公园的四周;另有10000-15000只红毛猩猩生活在婆罗洲岛,主要活动在八个隔离区。 因为猩猩的体形庞大,相应地胃口也很大,所以其密度通常都很低(每平方千米只有1只),但是在肥沃的河谷特别是沼泽森林,它们的密度可以达到每平方千米7只。苏门答腊猩猩的密度比婆罗洲猩猩的大,而且它们也生活在海拔更高的地方。在不被捕猎的情况下,它们的密度取决于果实的产量,特别是富含果肉的果实。对于富含果肉的果实来说,其分布是峡谷比斜坡和山脊多,低地又比山上多,而地理变化频繁的苏门答腊岛又比婆罗洲多。

猩猩行进的时候很费劲,它们每天移动的距离通常不足1千米。然而,雌性猩猩的活动领域有几百公顷大,而雄性猩猩的活动领域可以达到几千公顷。猩猩无论雌雄都不是地盘防御性的,它们的活动领域有很大的重叠,不过体形比较小的猩猩会避免与统治者作伴。雌性后代性成熟以后一般会留在母猩猩的活动领域附近,但是雄性在定居之前可能会在四周漫游许多年。

自从4万年前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侵入东南亚以来,人类就一直是猩猩的掠食者和竞争者。这种猿类在原先活动范围的灭绝大部分都是由人类的捕猎活动造成的。在历史上,人们为生存而进行的捕猎活动可能也是造成猩猩不连续地分布在婆罗洲和苏门达腊岛的原因。

猩猩现在面临着在野外灭绝的境地。猩猩对伐木业很敏感,当伐木活动越来越密集的时候,它们就会完全地消失。自然保护区以外的大部分森林都已被改造成为了农田或者消失了。因此,保护猩猩的唯一有效途径就是在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内保留尽可能多的栖息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