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一个人如果缺乏忠诚之心,往往掩蔽不了,一不在意就会表露出来,从而被人鄙视,也就导致了人生的失败。可以说,人们对忠诚的重视是不分国界不分肤色的。
国外某著名航空公司在开辟该国首都至北京的国际航线时,为业务需要,在我国招聘空姐。有个小姐各方面的条件都较优异,被航空公司的主办看好,拟作为领班。在面试就要结束时,该主办问了一个小问题:“公司准备在本国用三个月的时间对所有受聘人进行一次培训,这样的话,你远离自己的国家和亲人,在生活和感情上可适应吗?”
这位小姐回答说:“我离家在外已经有几年了,自己一个人生活已习惯了,至于出国吗,也没关系,说实在的,在这儿我早已呆腻了!出去不是更可以多见识吗?”
对方听到这话,脸上的笑容马上消失了,待她走出门后,就在她的表格上写上了“NO”,对其他人解释道:“一个对自己的国家都不忠诚的人,又怎会忠诚于公司呢!”
不论人心与世风如何变化,可忠诚这一优良的品质,永远焕发着她的光芒,人们越加地视之为珍宝。但愿在我们的一生里,都能永久地以这一可贵的品质去待人处事,且以此拓展我们的基业。那么,我们的生活、事业和爱情,都将因了忠诚这一品质的滋养和支持,得以幸福成功和美满。
无人处也不可做坏事
孔子说:“君子慎独。”意思是说,即使一个人独处时,也要克制自己,不要做失道失德的事。
《礼记·中庸》也说:“道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动,警惕是否有什么不妥的言行而自己没有看到,害怕别人对自己有什么意见而自己没有听到。
“慎独”也可以作为识别人的道德品质的方法。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往往从最隐蔽、最细微的地方真实地暴露出来。在公开场合,在大的问题上,由于法制、舆论的压力,人们不能不检点约束自己的言行;在独处无人监督时,或者在细小的问题上,人们就容易放纵自己,暴露出真实的思想面目。
《后汉书·杨震传》有一则“暮夜无知”的故事:杨震被任命为东莱太守,赴任时途经昌邑,以前被他推荐为昌邑县令的荆州秀才王密夜晚来拜见,想送给他十斤黄金。杨震说:“我了解你,也却不了解我,这是什么缘故呢?”
王密说:“晚上没有人知道这件事。”
杨震义正严词地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很惭愧,只好灰溜溜地告辞而去。
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也会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坚持“慎独”,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有人在场和无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邪恶念头萌发,才能防微杜渐,使自己的道德品质高尚。
“慎独”修养方法的实质是提倡高度的自觉性。这个原则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必须牢记在心的。在这方面,唐太宗就十分注意严格要求自己。他说:“身为国君,必须先以人民的生活安定为念。压榨人民而自己却过着奢侈浪费的生活,无疑是割取自己腿上的肉吃一样,等到吃饱了身体也随着完结了。倘若希望天下安泰,首先必须端正自己的姿态。迄今为止,尚未听说直立的身体却映出弯曲的影子,也没有听说过端正的君主治理下的政治,百姓会胡作非为。”
唐太宗以这种态度来处理政事,率先努力端正自己的行为,虽然已经十分努力了,但他仍然怀疑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够彻底。有一次,他向魏征表示这种不安:“我一直努力端正自己的行为,但是不管怎么努力,也及不上古代的圣人,因此不得不担心自己是否会受到世人嘲笑。”
魏征听后安慰他:“从前鲁哀公曾告诉孔子,有一个健忘的男子,在搬家的时候连自己的太太都给忘了。孔子听后回答说,还有更严重的呢,像桀和纣等暴君不要说自己的太太,甚至连自己都忘了呢。陛下千万不要连这个都忘了,只要能时时留心自身,至少不至于受到后世子孙的嘲笑。”由此观之,如果领导者能够率先做出表率,修正自己的行为,那么部下就会群起效法,端正自己的品格行为。
这种自我保护的措施,主要是进行自我反思,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有越轨之处,语言是否有不妥当的地方,一些习惯是否符合于社会道德规范,是否自己过于恃才傲物、不够谦虚,等等。古人云:“御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别人对自己的一些议论总是事出有因,应先反省自己。
只要自己能够不断自省,那就可以在各种环境里都自持而不虚。
失去诚信最可怕
日本著名的企业家吉田忠雄在回顾自己的创业成功经验时说过,为人处事首先要讲求诚实,以诚待人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离开这一点,一切都成了无根之花,无本之本。
在他创业的初期,他曾经做过一家小电器商行的推销员。开始的时候,他做得并不顺利,很长时间业务并没有什么起色,但他并没有灰心,而是坚持做下去。有一次,他推销出去了一种剃须刀,半个月内同二十几位顾客做成了生意,但是后来突然发现,他所推销的剃须刀比别家店里的同类型产品价格高,这使他深感不安。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向这二十家客户说明情况,并主动要求向各家客户退还价款上的差额。他的这种以诚待人的做法深深感动了客户,他们不但没收价款差额,反而主动要求向吉田忠雄订货,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新品种。这使吉田忠雄的业务数额急剧上升,很快得到了公司的奖励,这给他以后自己创办公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诚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际原则。没有人际交往就无所谓信用,只有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出现信用问题。人离不开交往,交往离不开信用,只有坚持诚信原则的人,才能赢得良好的声誉。他人也才愿意与其建立长期和稳定的交往。
东周时期,晋国晋文公重耳即位之后,有些诸侯小国却不愿意臣服欲他。原国虽然是小国,可是“因始封之君是周文王的儿子,怎么甘愿承认从国外逃亡归来的重耳成为他们的霸主呢?”于是不断挑起边衅,制造事端。晋文公为了平息动乱,为自己的霸业打好基础,决定讨伐原国。
战前,晋文公亲自部署作战方案,到士兵中作战前动员。他与士兵约定:“根据我们的军事力量和原国的战斗实力,我们能够速战速决。以七天为限,降服原国。”
但这次战争的结果却令人出乎预料。原国的将士们在强大的晋国面前,英勇顽强,沉重应战,尽管他们伤亡惨重,给养困难,但仍有拼死决战的势头。
七天期限已到,原国仍然十分顽强。晋文公为遵守诺言,便坚定地下达了撤离的命令。眼见原国已经接近绝路,军官们纷纷向晋文公进谏,请求再坚持一下,大家一致表示:“只要再坚持三天,原国军队就会完全崩溃,只有投降臣服的路了。”
面对原国即将陷入绝境以及军官们纷纷请战的局面,晋文公坚定地说:“君主应当言而有信,遵守诺言是国家得以昌盛的珍宝,也是军队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珍宝,为了降服原国而失掉如此贵重的东西,我们值得吗?我们合算吗?”
这一次,晋文公虽然没有征服原国,但他言出必践的事情却传遍了周边的国家。
第二年,晋文公又一次发兵攻打原国。这次他与士兵约定并向外宣布:“这一次,我们必须坚持到底,达到彻底征服和得到原国的目的后再返回。”
原国人听到这个约定,知道晋文公不达目的是不会罢休的。于是战幕还没有拉开,就投降了。另外一个一直不肯臣服的卫国,也归顺了晋国。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这是中国古人从帝王到百姓都信奉的处事立世之本。孔子说“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就是强调人们必须把守信用作为人生的重要信条。
要想建立好声誉,获得别人的好感,你必须看重诺言的价值。一旦失信,你失去的可能不仅仅是你的人品,更可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受别人欢迎的人,常有许多共同的优点去待人处世,其中很显著的一点便是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诚实守信、遵规守约。
刘天青在叙述他与著名作家邓刚的交往经历时,颇有感触地说,从这位名人身上,他学到了比知名度更高的优秀品质。有一次,刘天青与邓刚有约在先,但是,邓刚却临时因特殊情况而去了异地。为此,他专程打来长途电话通知,并约好第二次见面的时间。为了决不再失信,他急得是如坐针毡,以至于别人以为是哪位大首长要约见他。办完事,立刻用面包车以最快的速度将其送回。按照生活中我们司空见惯和习以为常的例子,因特殊情况失约本无可厚非。而且,对于那些大脑容易健忘或工作繁忙的名人来说,说了不算又能怎样?邓刚平易近人守时重诺的品格深深地感动着刘天青,所以,他说要把它写下来,告诉那些在生活中既不守时也不讲信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