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哀帝与董贤的同性恋关系可以说是从“一见钟情”开始的。哀帝即位后,董贤因为太子舍人之故而官进侍郎。有一次董贤在殿下报时,哀帝对他一见钟情,先后拜为黄门郎、驸门都尉侍中,宠爱异常。董贤以身侍帝,同卧同起。某次午睡,哀帝衣袖被董贤身体压住,他想起床,又怕惊醒董贤,哀帝竟从床头拔出佩刀,将衣袖割断,然后悄悄出去。所以后人把嬖宠男色称作“断袖癖”。汉哀帝对董贤的恩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当时宫女都加以效仿而割断一只衣袖。
汉哀帝与董贤的关系确立后,开始了一段时间不长但却极为经典的同性恋历程。董贤不肯回家同自己的妻子团聚,而是假托哀帝多病,自己要在身边煎药伺候。哀帝本来也想和董贤整日厮守在一起,同恋人之间那种感觉很相似。如今见董贤不离自己左右,正中他的下怀。但又想起董贤家中有妻子,为服侍自己不能回家团聚,哀帝便破例让董贤家眷移入宫中居住,这样可以与董贤时刻见面。董贤的妹妹被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哀帝替董贤筑造了豪华的府地,规模与皇宫大相径庭。房屋重叠,内有五座大殿,皆雕梁画栋,云气花草山灵水怪彩绘其间,木土之功穷极技巧,殿室梁柱都是华美的锦缎捣烂成浆,围涂成彩。第中楼阁台榭,连亘如云。引御沟水流人董府后园中。兵器库房中的名重兵器、皇宫密室中的珍玩宝贝,都流到董贤家里去了,甚至连皇宫御园中的秘宝珍器、珠衫玉匣,哀帝统统都送给董贤。同时还在自己的陵墓旁,专门为董贤另造一墓冢,使董贤可以死后陪伴黄泉。董贤由此一夜成了暴发户。
哀帝打算对董贤加官晋爵,先上傅太后尊号,买动祖母的欢心。再令孔乡侯傅晏带着封董贤的诏书给丞相御史。丞相王嘉与御史大夫贾延极力阻止,哀帝不得已将此事暂时搁起,又过了数月,后来实在忍无可忍,于是猝不及防地下诏封董贤为高安侯。丞相王嘉因此事被哀帝嫌恶,不久借故处死。董贤由太子舍人到黄门郎、驸马都慰、侍中、高守候,在他22岁时,已经登上了大司马的宝座,开始掌握国家大权。
历史上凡是得到宠幸的美女美都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作为美男的董贤也不例外。董贤之父名叫董恭,初为御史。他就是因为父亲是朝廷的官吏才做了太子舍人,后受到汉哀帝的宠幸,即日下诏拜董恭为霸陵侯,迁光禄大夫。后又升为少府,赐爵关内侯。汉哀帝前后赏赐给董贤的父亲、妻子、妹妹的金钱各多达千万以上,仅赏赐给董家的珠衣、玉匣等珍宝,价值累计多达上亿钱。连董贤家里的家童、仆人全也都受到了汉哀帝的赏赐,且数目无法统计。
一天董贤的母亲生病,哀帝遣使者四出设祭祈祷,使者祭祀后在道中排列的祭品,凡行道过往之人都可随意吃。每次董贤家不论大事小情,哀帝都会命百官各备礼物前往祝贺。
汉哀帝简直不知如何宠爱董贤好了。一天他们在麒麟殿群臣饮酒,哀帝竟然说:“朕欲效仿尧禅舜,把帝位传给你。”一时间大殿内鸦雀无声,谁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董贤当然是高兴地不得了,但事出突然,一时不知如何答说,正自暗暗沉吟。忽然有一人进言:“天下是高皇帝的天下,非陛下所私有。陛下上承宗庙,应该传授子孙,世世相继,天子岂可出戏言!”哀帝一看是中常侍王闳,当下十分恼怒,竟将王闳赶了出来。王太后听说此事,代王闳向哀帝道歉,哀帝才慢慢平息了怒气。转思自己也未免失言,因此再不置可否,将禅位的话模糊过去。
历史上大凡依靠美色飞黄腾达的人最终都没有好下场。董贤家宅院外的大门本来十分坚固,却忽然无缘无故地塌了,董贤隐约感到此预兆似乎不吉利。果然,元寿二年(前1年),哀帝因纵欲过度,也有一种说发是哀帝服用大量春药而死。汉哀帝死后,在太皇太后王政君的支持下,奸臣王莽东山再起,重新掌握了西汉的朝政大权。王莽掌权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授意心腹官吏上书弹劾董贤,指责董贤担任大司马以来,天灾人祸连年不断,实为大汉帝国的灾星,请求立即予以罢免。汉哀帝死后,董贤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还不如自己解决自己呢,董妻情愿同死,两人抱头对哭一场,先后自杀。
家人见到如此惨状,认为这一定要大祸临头了,悄悄将董贤夫妇棺殓,不敢报丧,趁夜埋葬。王莽听说董贤死了,怀疑是诈死,于是下令开棺验尸。因为董贤用的是沙金画棺材,涂上了四时之色,左苍龙,右白虎,上面还镶上了金银打制的日月之像,穿的是玉片做的衣服,四周是珍珠满缀的棺壁,王莽便指责他僭越王制,便把其尸体拖出棺外,剥去衣服饰物,用草席裹起来,埋在了狱中。家属俱受牵连,家产抄封,约值钱四十三万缗。董贤一生受宠,没想到死后却受到了这种待遇。
翻开历史的篇章,在汉朝,几乎每个皇帝都有男宠作为性爱对象,如高祖的籍孺,惠帝的闳孺,文帝的邓通、赵谈、北宫伯子,景帝的周仁,昭帝的金赏,武帝的韩嫣、韩说、李延年,宣帝的张彭祖,元帝的弘慕、石显,成帝的张放、淳于长,以及哀帝的董贤。《史记·佞幸列传》专记其事。古人用“分桃”、“断袖”来形容同性恋,“分桃”出自卫灵公与弥之瑕,而“断袖”的典故则出自汉哀帝与董贤。古语云:“积石如玉,列松如翠。郎艳独绝,世无其二。”说的是男色的芳姿。南宋时代的男妓还组织过行会,到了明代有莲子胡同这样供应男妓的地方,清代叫“相公”。
事实证明,历代皇帝的男宠大多没有好下场,既被后宫怨妇嫉恨,又被朝廷士人不齿,外面可能无限风光,其实内心活得比正常人难受得多。否则李延年不会急着把倾国倾城的妹妹推荐给武帝。处于宫廷这个特殊环境,男宠与女宠一样都有色衰爱弛的一天,只是哀帝与董贤死得早,使人无缘看到事情的另一面罢了。
汉灵帝卖官之谜
东汉后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朝代,出了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人和事。其中,汉灵帝卖官便是一桩。汉灵帝为什么要卖官呢?
东汉汉灵帝刘宏,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有名的昏君。他十二岁即位,在一批奸佞小人的影响下,无心理政,一意谋财。他竟然将出卖官爵作为主要的谋财之道。
汉灵帝刘宏虽生活在豪华的宫殿里,但他却时时觉得自己就像流落天涯的人,孤独寂寞,情怀难遣。面对宦官的恣意妄行、士人的激烈抗争,他感到自己实在无能为力,因此他变得荒淫,举止怪僻荒唐。他虽然很年轻,但身上看不到年少天子的蓬勃朝气,看到的只是汉末社会的乱影昏光。
汉灵帝的一些所作所为,在今天看来让人简直是啼笑皆非。
公元181年,汉灵帝下命令,在东汉都城洛阳后宫里,用宫中的珠宝、绸缎以及各种实物充实起来很多商店,用来买卖商品,和城市里的市场一样,店铺林立,游客如织,热闹非凡。宛然一片商业街的景象,只不过这里的人都是宫中的宫女,汉灵帝自己也打扮成商人的样子,大摇大摆地到酒店里去饮酒,与那些所谓的客人们杂然并坐,划拳饮久,嬉笑乱语。酒足饭饱之后,汉灵帝就佯装大醉的样子,摇摇晃晃到各家商店去假装要买东西,与店员们讨价还价,争得面红耳赤。有时赶上心情不好,他就将店员赶出去,自己取而代之。这时,汉灵帝也不是醉汉了,精神饱满,满脸笑容地在店铺里叫卖,真像那么回事是的,如果在今天,他可能会是一个很优秀的店员。在这样的商店里,面对这样的老板,那些宫女们明拿暗偷店铺里的东西,而且还互相勾心斗角。汉灵帝却熟视无睹,还以此为乐。这时,鲜卑族正侵犯幽、并二州,边疆烽火四起之际,宫中却乌烟瘴气,一片狼藉。
然而,此时的一国之君--汉灵帝却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反而倒认为目前的玩法还不够自己开心,又在西园游乐场与一班无赖子弟玩狗,并给狗带上了只有文官才能佩带的所进贤冠和绶带。给狗戴上文官的帽子,这不是对当官的一种侮辱吗?而且在当时有些官吏欺压百姓,无恶不作,简直像恶狗一样凶残,我们想象不到汉灵帝这样做究竟有何用意。只能说生在那个年代的文官们是一种悲哀吧!这种玩法还没有让汉灵帝满意,他又用驴驾车,亲自操辔执鞭,驱驰于苑中。京城的百姓们知道了这件事,都争相仿效,一时本来低廉的驴价骤然上涨到了同马的一样。当时,帝王君子耻于使用驴,只是寻常百姓用来运输重物的,汉灵帝这一违反常规的做法,惊世骇俗,被当时的人们视为不祥的征兆。
除了贪玩,汉灵帝对钱更是情有独钟。与富有天下的皇帝相比,汉灵帝出身于亭侯之家,也曾经过了一段“穷苦”生活,所以怕穷之余,就对金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嗜好。他觉得钱放在国库里不牢靠,只有在自己的手心里才安全。他的母亲董太后也是出名的财迷,自从儿子做了皇帝后,从不放过任何发财的机会。她让汉灵帝派出大批宦官到各地去搜括金银财宝,直接用车给她运回宫中。后来看油水榨得差不多了,又给灵帝出了一个主意:公开标价卖官。那么,汉灵帝是如何卖官的呢?
光和元年(178年),汉灵帝在西园开办了一个官员交易所,明码标价,公开卖官。地方官一般比朝官价格高一倍,二千石官二千万,四百石官四百万,县令长按县土丰瘠各有定价。可以现金交易,也可以赊欠,到任后再加倍偿还。求官的人可以估价投标,同现在的招标活动差不多,出价最高的人就可中标上任。除固定的价格外,还根据求官人的身份和拥有的财产随时加减。俗话说得好,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官员到任后便疯狂地搜刮,使老百姓“寒不敢衣,饥不敢食”,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卖官的“国策”后来发展到官员调动、秀才授职,都得到西邸讲价交钱后,才能走马上任。有些正直清廉的,请求不再当官,却被强迫派遣。新任巨鹿郡太守司马直,因清廉而闻名,特别减价三百万。接到诏书后,司马直愤然说:“当官是为民做主,现在反而要盘剥百姓以满足上司的私欲,于心何忍?”他请病假,没有得到批准。上任途中写了一篇批评时政的奏章,然后服毒自杀了。
除了贪财外,汉灵帝同其他乱世之君一样,颇为好色,其方法也离奇荒诞。公元186年,汉灵帝在西园修建了裸游馆千间。西域进献了茵犀香,他就命人煮成汤让宫女沐浴,把沐浴完的漂着脂粉的水倒在河渠里,称作“流香渠”。每逢盛夏,他就到这里来避暑,大摆长夜饮宴。酒酣之余,他不禁嗟叹道:“如果像这样能活上一万年的话,也算是神仙中的神仙了。”当时宫人年龄在14岁以上、18岁以下的宫女,都浓妆艳抹。汉灵帝命令她们脱掉上衣,只允许穿内衣,在裸游馆里饮酒作乐,通宵达旦。汉灵帝整夜饮酒,迷迷糊糊,醉得不省人事,宫廷的内侍把一个大蜡烛扔在殿下,才把他从梦中惊醒。他的淫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恐怕就连那个暴君商纣王,都要瞠乎其后了。
虽然汉灵帝荒淫无道,但也多才多艺。他擅长弹琴,吹洞箫,自己还创作了《皇羲篇》50章。他喜欢学艺,常令大臣刘宽讲经,并喜欢听方俗里闾小事,对于民间的奇闻逸事内心也充满了好奇。公元178年2月,汉灵帝建立鸿都门学,选举招聘那些能为尺牍辞赋及擅长书画篆刻的一千多人,改变了传统的依靠明经修行仕进的途径。江览、乐松、贾护等都被列入要津。这些人虽被贬斥为小能小善之人,但是他们大量运用民间俗语进行辞赋的创作,提高了民间文学的地位。汉灵帝这次逆潮流而动的做法,冲击了今文经学和谶纬之学笼罩着的东汉文艺领域,对东汉末年诗歌由质木无文变为情文并茂,辞赋由体物大赋变为抒情小赋,以及书法篆刻绘画的日趋繁荣起了很大的作用。公元189年,昏庸的汉灵帝在人民的一片怨声下结束了他荒淫腐朽的一生,终年34岁。可以说,汉灵帝统治时期是东汉最黑暗的时期。
西汉黄金蹊跷消失之谜
黄金是一种金属元素,色泽呈黄色而得名。又因其稀有,不易提炼,故而珍贵,在中国古代被赋予了货币流通功能。流通中常以金条、金锭等形式出现。人们以其打制的饰品象征着尊贵、富有,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西汉时期,黄金是主要的流通货币,朝廷对诸臣的赏赐、馈赠动辄以千万斤计。黄金在当时不论是用来商品交换还是赏赐,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刘邦平定天下后,叔孙通定朝仪,得赐黄金500斤;吕后死后,遗诏赐诸侯王黄金各千斤;梁孝王死后,库存黄金40万斤;卫青出击匈奴有功,受赐黄金20万斤;王莽末年,府藏黄金以万斤为一匮,尚有60匮,他处还有数十匮……这些都足以见证秦汉时期黄金之巨。
然而到了东汉年间,黄金却突然退出了流通领域,商品交换又回到原始的物物交换,以黄金作为赏赐也愈来愈少。西汉那些数量甚巨的黄金到底去了哪儿呢?历史上有以下几种说法:
(1)大量输出国外
这种观点认为,东汉黄金数量减少,“是由于黄金的外流”,即通过对外贸易的扩大,大量输出到境外,但是这种说法并不科学。其一,虽然西汉时期虽然黄金是重要的对外交易货币,但更多的是物物交换,再加上当时的对外贸易兴起时间不久,规模有限,因此外流的黄金数量并不多,只有少量流到西域、南海各国,用于购买了碧玉、珠宝等。其二,当时跟汉朝有贸易往来的国家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他们还认识不到黄金的价值,对黄金的需求量也不大。其三,西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的瓷器、丝绸和茶叶向西方国家的大量输出,大量的黄金输入到了西外政府。如当时的罗马帝国,为了获得中国的丝绸产品,用大量的黄金作为交换。
(2)大量用在佛事上。
这种观点认为,黄金大量用于佛事是其消失的原因。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到处广建寺庙、塑像,大到通都大邑小到穷乡僻壤,所有佛寺无不用金涂刷。加之风俗奢靡,用泥金写经,贴金作榜,积少成多,日消月耗,就把西汉时期大量的黄金消失殆尽。但这种说法明显缺乏说服力,第一违背历史,第二有悖情理。据史书记载:东汉永平八年(65年),汉明帝刘庄遣使至西域求佛法,此后佛教开始在中国内地传播,可见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东汉建朝四十多年后的事情。西汉时期的佛教在中国还未站稳脚跟,无法与中国传统的道教和神仙思想相提并论,更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就根本不可能大张旗鼓地修寺庙、塑神像,所以也很少用黄金塑像,即使有一些使用了黄金,其数量也很小,不至于使大量黄金突然消失。因此西汉大量黄金的消失并不是用于佛事的结果。
(3)埋藏在地下
此观点认为,大量黄金被埋葬在地下,以至于东汉后突然消失了。唐任伍在《西汉巨量黄金消失之谜考》一文中指出:西汉巨量黄金到东汉后突然退出流通领域而消失,唯一的答案是,一部分黄金作为各种金器、金物,随葬或遗落于地下,另一部分则以金币形式,随富商大贾和各级官吏而埋葬。战国至西汉时期,大批商人们以贱买贵卖手段集中了大量的黄金,而封建统治者则运用国家机器攫取占有了国家大部分黄金,人们纷纷贮存黄金,大批的黄金被这批人呆滞窖藏,如梁孝王死时,“藏府余黄金尚四十余万斤”。东汉时窖藏黄金者也大有人在,如董卓“筑坞于眉”,坞中珍藏有金二三万斤,银八九万斤。“而且从后来出土的钱币看,中国历史上窖藏金银珍宝数量之大确实惊人。那么,为什么大量黄金被储存而没有被用掉呢?一是掌握大量黄金的商人贮藏黄金来备用;二是西汉末年爆发了农民大起义,窖藏了大量黄金的富豪官吏,或死或逃,从而使其窖藏的黄金如纳粹德国隐藏的巨量黄金一样,无从可考。两种观点是否有一定的依据呢?对于第一种观点的依据,是科学家们对地球黄金开采的预测。他们认为:有史以来人类在地球上共开采了9万吨以上的黄金,而现在留在世上的只有6万吨,其余3万多吨都藏在地下。而且考古工作者也不断发现地下埋藏的西汉黄金。以此为证说明西汉大量黄金突然消失,只能是一些人藏于地下,后因战乱或人祸,藏主或亡或逃,从而使藏金失传。到这个时候,西汉黄金消失之谜似乎可以解开了。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说法也并不一定能站稳脚跟,因为无论是私人还是国家,贮存大量黄金的金库总是要有一定痕迹的,所有的黄金拥有者,决不会因一场战争或一场天灾人祸后,都死去或忘记自己的财宝所在。后一种观点的依据是,汉代盛行的厚葬之风,导致大量的黄金被随葬在墓里。西汉时期朝廷规定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供宗庙,三分之一用以赏赐、馈赠那些忠于汉王朝的文臣武将和敬待外国来宾,剩下的三分之一则用以营造陵墓,构建第二世界。而黄金作为当时财富的象征,其三分之一用于随葬是完全可能的,而且这个推理和今日科学家的预测也不谋而合。说因厚葬而随葬了大量黄金,但事实上许多厚葬的墓自埋葬日起就已成了盗墓者的目标,总会被掘墓贼发掘出来的。另外还须注意的是,埋葬于地下的并不只是黄金,还有有银、铜等其他珍宝,为何单单黄金奇迹般地没有了呢?况且黄金本身是不会风化或氧化的。
那么西汉的巨量黄金到底去哪儿了呢?另一种最接近事实的说法是,西汉时期所说的黄金其实并非真金,而是黄铜。认为西汉时期人们习惯用”金“来称呼钱财,因此极有可能把当时流通的黄铜称作”黄金“。理由如下:
(1)汉时黄金的开采和提炼能力远未达到大量产出的要求。黄金之所以珍贵,就是因为其稀少和开采成本太高,以西汉当时的情况,不可突然冒出那么多的黄金;
(2)我国生产黄铜的开采冶炼始于西汉,由于受技术的局限,数量甚少,因此极有可能铜被等价成金。后来,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铜的价格越来越低,铜也不再等价成金。西汉时期数量巨大的”黄金“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3)西汉大量黄金的突兀出现,也显示所谓的”黄金“就是”黄铜“。西汉之前,甚少大量黄金的记载,西汉之后亦然。为什么偏偏西汉突然出现了这么多的黄金呢?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以铜为金“;
(5)据史书记载,刘邦登基之初,居然连四匹毛色相同的辕马也找不到,但同时又有刘邦赏赐百金的纪录。仔细想想不合情理,刘邦都穷到那份上了,他出手能有那样阔绰吗?唯一的解释就是其赏赐的是铜而非金。
(5)西汉把黄金称为”赤金“,而把黄铜称为”黄金“。汉武帝在”金屋藏娇“中的金屋就是赤金箔贴成的。这里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当时把黄金叫”赤金“,二是皇家也把金箔贴的房屋视为高档奢侈品,又怎么可能拿千金万金上十万金的赏人呢?
因此我们有充分理由认定,西汉大量黄金突然消失的原因,不是因为输出境外,也不是佛事消耗,更不是埋在地下,而是那些所谓的”黄金“根本就不是真”金“,而是黄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