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大汉帝国殷杨 > 第三部分历史之谜(第3页)

第三部分历史之谜(第3页)

不久,新安(今河南渑池东)县令李寿知道了太子的下落,就带领人马来捉拿他。刘据无处逃跑,只好在门上拴了一条绳子,上吊死了。他的两个儿子和那一家的主人,也被李寿手的张富昌等人杀死了。

太子刘据全家死亡殆尽,但武帝想不通,依然派人调查此事。一年后,此事才真相大白。原来,卫皇后和太子刘据从来没有埋过木头人,太子真的是无辜,皇后也是冤死,这纯粹是由佞臣江充策划的一场宫廷巫蛊冤案。在这场祸乱中,他死了一个太子和两个孙子,又悲伤又后悔。于是,他就下令灭了江充的宗族,宦官苏文被活活烧死,其他参与此事的大臣也都被处死。

汉武帝也逐渐了解到太子刘据的确是被江充一伙人所逼迫,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铤而走险的,本意中并没有丝毫的谋反之意。汉武帝懊丧不已。派人在湖县修建了一座宫殿,叫作“思子宫”,又造了一座高台,叫作“归来望思之台”,借以寄托他对太子刘据和那两个孙子的思念。

汉武帝金屋藏娇之迷

“君不见咫尺长门锁阿娇,不如意兮奈若何!”元光五年(前130),陈阿娇是“金屋藏娇”中的女主人公,也是汉武帝第一任皇后,最后被汉武帝废于长门宫。不久,出身草根的卫子夫母仪天下。名门闺秀的陈皇后为什么不得善终?平民歌女卫子夫何以得三千宠爱集一身?直到今天人们也没有找到答案。

陈阿娇是汉武帝钟情的第一个女人,同时也是汉武帝姑姑的女儿,是他的亲表姐。阿娇的父亲陈午,是堂邑侯陈婴的曾孙。陈婴本来和项羽同时起兵反秦,深孚民心,东阳民众推他称王。但陈婴听从母亲告诫,归属项梁,后转投刘邦,成为开国元老,封为“堂邑侯”。陈午袭封侯爵,摘得金枝玉叶,娶馆陶长公主。

馆陶长公主是景帝胞姊,生有一女,取名名叫阿娇。长公主本来打算将女儿许配太子刘荣,这样女儿将来就是皇后了。她派人征得栗姬的意见,按她自己的想法来看,这是门当户对的事,一说就会成的。谁知栗姬不愿联姻,而且还一口回绝了,连点余地都没给。原来长公主与景帝姐弟关系很好,许多后宫妃子为得宠幸,都奉承长公主。长公主也不忍冷落了她们,时常代为荐引。栗姬素来妒忌她,对此事耿耿于怀,加上见识又短,因此当长公主为女议婚时,便不顾情谊,随口谢绝。长公主这一气,非同小可,遂与栗姬结下了冤仇。

这时候,汉景帝的妃子王美人听说了长公主求婚被拒之事,她趁此机会劝慰长公主。借机把阿娇许配给自己同汉景帝的儿子--刘彻。传说王美人怀孕时梦见了太阳钻入怀中,汉景帝非常高兴,认为是个吉利的梦,预示着小孩子将来会有大作为。从此,景帝更加宠爱王美人。

长公主随口接说:“彼既不识抬举,我将阿娇配与彻儿,也是一样。”王美人心中自然暗喜,但嘴上谦逊道:“我儿子并非太子,恐怕委屈了阿娇。”惹得长公主耸眉张目,且笑且恨道:“栗氏以为他的儿子是太子,将来定得为皇太后,千稳万当,她不知道还有我在,看我如何让她的儿子当不成太子,她更别想做皇太后的美梦了。”王美人又假装劝慰,长公主愤然道:“她既无情,我也无暇多顾了!”王美人善于以退为进,最后激长公主与她暗订了婚约。

有了王美人的允诺,长公主心花怒放,缠着景帝答应这门亲事。景帝以阿娇长刘彻数岁,似乎不合适,所以没有遽然答应。长公主就索性带同女儿一起入宫。长公主顺手携住刘彻,拥置膝上,就顶抚摩,戏言相问道:“儿愿娶妇否?”刘彻生性聪明,对着长公主嬉笑无言。长公主故意指示宫女:“此等人为汝做妇,可合意否?”刘彻并皆摇首不悦。至长公主指及阿娇道:“阿娇可好么?”刘彻独笑着道:“若得阿娇为妇,当以金屋贮之。”此言一出,非但长公主、王美人听了笑不可抑,连景帝也笑骂说:“小孩子脸皮也太厚了!”景帝想他小小年纪,唯独喜欢阿娇,大概是前生注定姻缘,不如顺便允许,成就儿女终身大事,于是就认定了这门婚约。从此,她与王美人不遗余力,扶助刘彻登上帝位。

景帝病逝,太子刘彻继位,就是汉武帝。帝王践约,阿娇住金屋,立皇后,一时娇贵无比。

阿娇被其母长公主推上皇后宝座,不过是这盘复杂的政治棋局中的一枚棋子罢了。她的想法或许很简单,不像母亲那么复杂、贪婪,她只要刘彻的宠爱。而陈阿娇的这一美丽梦幻虽以浪漫的“金屋藏娇”揭幕,最终却以悲剧“长门之怨”收场,这是为何呢?

起初武帝与陈后的感情尚好,但久未生育,不过武帝很尊敬她,很大原因在于长公主的家族势力足以左右朝政。

一天,武帝路过平阳公主家,公主盛筵相待,并召出十余年轻美貌的女子劝酒奉觞。武帝左右四顾,却没有一个中意的。平阳公主见此,便将准备好的一个女子召入。武帝看了大吃一惊,看得简直是魂非魄散。只见她低眉敛翠,晕脸生红,斜着一双俏眼,屡向武帝飘去,所弹唱的歌曲无比柔靡,令武帝魂驰魄荡,目动神迷。他问平阳公主这女子是何人。原来她名叫卫子夫。武帝佯称天气热,要去里面更衣。公主体会到武帝的意思,命卫子夫随侍武帝。武帝更衣却半天才出来,卫子夫手捏衣带无言。公主顺势将卫子夫送与武帝。武帝得到如此美丽女子十分高兴,携美女一起回到宫中。

武帝带着卫子夫入宫时天已黄昏,本打算夜间再续云雨之乐。谁知陈后这时正在宫中等候,此时碰了个对面。她顿时醋意大发,竖起柳眉,脸色铁青,恨恨道:“好!好!”说毕回头就走。武帝思来想去,皇后一家权势庞大,自己能够继承皇位也多亏人家扶持,况且金屋贮娇的誓言怎好遽然抛弃。于是无奈把卫子夫安顿在别室。陈皇后经武帝一再温存,才与武帝订约,把卫子夫铜置冷宫,不准私见一面。从此子夫在深似海的后宫中,终年不见天颜,似罪犯下狱,出入也受他人管束,武帝也渐渐把她忘记了。

有一天,武帝无意间在宫女名册上看到卫子夫三字,不由得触起前情,命内侍召入。卫子夫显得清瘦了许多,她亭亭下拜,呜咽几句便泪流满面。武帝揽她入怀,重叙一年的离情别绪。卫子夫故道:“臣妾不应再近陛下,倘被皇后得知,妾死不足惜,恐陛下亦有许多不便!”武帝道:“我在此处召卿,与正宫相离颇远,不致被闻。况我昨得一梦,见卿立处,旁有梓树数株,梓与子声音相通,我尚无子,莫非应在卿身,应该替我生子么?”说着与子夫携手入床,一宵欢梦。不料卫子夫此夜竟然真的怀孕了。

俗话说得好,没有不透风的墙。陈后知道这件事后,气愤异常,立即去见武帝,与他争论。武帝却不肯再相让,反责备陈后不能给他生下一子。陈后无话可说,愤然退去。一面出重金求医,希望自己也得子嗣。但不论她如何着急,喝了无数药,始终没有成效。

仇恨的种子由此慢慢开始发芽。陈后每天都想除掉卫子夫,偏偏卫子夫甚得专宠,每天与武帝在一起,根本没机会下手。陈后不得生男,又复奇妒,自与卫子夫争宠后,竟渐失武帝的欢心。她穷极无聊,就召入一个名叫楚服的女巫,要她设法祈禳,以挽回武帝的心意。楚服设坛斋醮,每日入宫一二次,但好几月不见应验。武帝听说了这件事,怒不可遏,当下彻底查究,马上拿下女巫。陈后宫中的女使太监三百余人,一律处死。陈后吓得魂不附体,数夜不曾合眼,最后册书被收,玺绶被夺,废徙于长门宫。

传说陈阿娇被打入冷宫后,得知司马相如擅长作赋,便一掷千金,求他写下了哀婉凄恻的《长门赋》,诉说一深宫永巷女子愁闷悲思,写得委婉凄楚:“……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陈后希望以此唤回汉武帝,终究于事无补。

美人易老,天子善变。没有卫子夫,还会有更多的女人令阿娇嫉妒疯狂。

“生男勿喜,生女勿忧,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卫子夫一步登天,却以花甲之年,三尺白绫自缢屈死;“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李夫人倾国倾城,俣芳华早逝,病中都不敢让君王一见凋颜;“东方有贵人气。”钩弋夫人神话般出现,花样年华即因一句“子少母壮”,无辜赐死。

一部中国历史,怨妇车载斗量。封建帝王与后妃之间根本谈不上什么真正的爱情,在他们看来,只有美貌才是财富,后妃和无数的宫女只是他们淫乐的对象,喜则施以富贵,厌则弃如敝屣。朝三暮四,喜新厌旧,今日倍加宠爱,贮以金屋,明日则翻脸无情,刀剑加身。汉武帝就是风流放荡众多皇帝中的典型代表。

昭君出塞原因之谜

自昭君出塞,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在她出塞之后,汉朝与匈奴之间六十多年未发生过战争。

人们对于王昭君,只是记住了她的美丽和胆识:远在两千多年前,她毅然策马出塞,联姻匈奴,加强了民族团结,密切了汉匈关系。对于一位柔弱的江南姑娘来说,这是一个不同凡俗、功比苏武的惊人之举。自古以来,有关昭君出塞一事,正史、野史都有记载,各种传说扑朔迷离,留下了不少难解之谜。

迢迢长途,莽莽黄河,昭君远嫁塞外是自愿,还是被迫?是应该,还是不该?是幸运,还是不幸?是欢乐,还是愁苦?成了后人关注的话题。千古年来人们有不同的说法。

(1)画像被丑化。

传说昭君自恃容貌出众,不屑于买通画工毛延寿,结果画像被丑化。当时,汉元帝是按画工的画像选宫女的,深居后宫的宫女们,为了能被皇上幸召,总想把自己画得美点。所以,她们不惜重金贿赂画工。王昭君到了汉宫,因为不知道有这样的规矩,也就没有备下这笔贿金,即便知道以后,也不想通过贿赂的手段来达到皇上召见的目的。据说画工毛延寿当画到王昭君的眼睛时,暗示她说:“这画人的传神之笔在于点睛,真是一点千金呀!”昭君对毛的暗示虽心领神会,但并没有买他的账,相反讥讽了他几句便离去了。毛延寿见她如此傲慢,便把那点该点到昭君眼睛上的丹青,点到了她的脸上。就是这么一点,彻底改变了王昭君的命运。王昭君只得携了她的琵琶,跟着呼韩邪凄凉地走向漫天黄沙的塞外去了。

(2)毛延寿的救国之策。

有人认为,王昭君之所以出塞,是画工毛延寿设下的救国计策。因昭君貌美非凡,毛延寿害怕汉元帝沉恋于女色不能自拔而误国,于是在画昭君肖像时,有意把她进行了丑化。结果汉元帝发现昭君时为时已晚,不得不将她远嫁匈奴,以至后人认为毛延寿此举实在高明。汉元帝好色,如果不把王昭君送出去,将来有朝一日得宠,就会变为妲己式的人物,到时误国殃民,后患无穷。

(3)自愿远嫁。

有人认为,王昭君是一个平民出身的不同凡俗、胆识过人的宫女,为了摆脱宫廷牢笼的束缚,也为了汉匈两族世代团结友好,自愿应召,作为“和亲使者”远嫁匈奴。为了大众的利益牺牲了自己,不能不说昭君是一位伟大的女性。

无论哪种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匈奴同汉朝联姻,应属地地道道的政治联姻。有资料记载,西汉一朝共向匈奴、乌孙等部落出嫁了十三位公主,呼韩邪的本意也是想效法先悲,娶个汉朝皇帝的女儿作为妻子,也只有这样,才能与实力强大的汉家王朝建立起骨肉关系,从而巩固自己的单于地位,为以后的长久统治打下坚实的基础,而绝非仅仅是为了讨个绝色女子,只是欢娱一阵了事。反过来,对于汉元帝来说,他认为呼韩邪已非昔日匈奴之首领,不会对自己再构成威胁,更何况他此次入汉求亲,已不是当年的身份了,不必要也不忍心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嫁到异常荒凉的塞外,于是决定选一位漂亮的宫女用来顶替。但是在选宫女时,汉元帝也很清楚,选人不可能儿戏似的只按图像处理这种联姻大事。由此看来,昭君自请出塞的说法不大可能,也无《西京杂记》、《世说新语·贤媛》等记载斩杀毛延寿之事。因此,说毛延寿索贿不得,故意把王昭君画丑,和防止她成为妲己之类的传说也就不攻自破了。

从整体看来,王昭君不论是自愿前行,还是被指派外嫁,都完全不会是出于她内心的真实想法。作为宫女,谁不想得到皇帝的宠爱?尤其是一名“貌为后宫第一”的宫妃,她多么希望受到皇帝宠幸啊!据《汉书》说,元帝“多才艺,善史书,鼓琴瑟,吹洞箫。”“宽宏尽下”,“号令温雅”,哪个女于耳闻目睹能不动心?但是因为宫中女子太多,元帝不可能一一看遍,也可能于女色上面不怎么上心,所以尽管昭君如此美貌,但却没有受到宠幸,这种事情的本身就是一场悲剧。就算昭君真的主动请行,她也是受不了“待诏”冷宫内的寂寞,与其幽死在里面,倒不如去塞外碰碰运气,故而做出了这种非同寻常的选择。

白居易在《王昭君》诗中说:“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王安石也写道:“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由此可以看出,昭君远嫁也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

文人墨客们虽然都是后人的代笔语气,却揭示出了王昭君难于外人知道的一种心态:当初能留在汉宫又有什么好呢?能同正宫娘娘不是一样尊贵吗?另外,或许她也看到了汉宫内伴君如伴虎的悲惨命运,看到了宫妃们明争暗斗的残酷现实,才明智而又大胆地远嫁到了塞外。不论昭君出塞是处于什么原因,都值得后人称赞。正是由于她的出塞,才使人们获得了一时的安宁。

汉哀帝畸恋之谜

汉成帝死后,十九岁的刘欣于绥和二年甲寅(前7年)四月继位称帝,翌年改年号为“建平”,此即历史上的又一著名昏君汉哀帝。然而,他却崇尚俭朴生活。即位初期,面对汉朝中道衰落的局面,哀帝很想有一番作为。他为此曾躬行节俭,省灭诸用,勤于政事,自己仅立一帝一后,缩减后宫用度,带头过朴素平淡的生活。史载哀帝“雅性不好声色”,又启用龚胜、鲍寅、孙宝等有识之士,颁布限田令、限奴婢令等法令,试图抑制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哀帝为定陶王时,娶立王妃,被立为太子后,王妃改立太子妃;在哀帝登基为帝之时,太子妃即为王后,此时的哀帝没有喜新厌旧,对原配之妻不离不弃,没有嫌弃之意。哀帝虽登上了天子的宝座,但从未纵情声色,仅立了一位董昭仪。董昭仪的住处被命名为椒风,和皇后住处椒房相呼应,不相上下。董昭仪虽极受宠爱,但住处却很简朴,生活上也不讲究铺张排场。哀帝私人生活如此淡泊,虽有他的政治用意,以号召吏民学习仿效,但也有他个人的特殊隐情,那又是什么呢?

哀帝身弱,不能多近女色,他只好减少对女性的兴趣,从男宠身上补偿。哀帝的男宠叫董贤,原是他的舍人。当时,董贤年纪还不过十五六岁,史书上记载董贤“为人美丽”,因此他常以美丽自喜。宫中的侍臣都说他年少无知,不让他办什么要紧的事,所以哀帝没见过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