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英烈传奇 > 第331章 神凰十八年春定滇怀柔之策启新篇(第2页)

第331章 神凰十八年春定滇怀柔之策启新篇(第2页)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血泪的重量:“此生必以大唐为尊,以百姓为重,绝不让南诏再起刀兵!若违此誓,天诛地灭,不得好死!”

台下的百姓,起初还有些疑虑,听到这番泣血誓言,又想起孟节往日的仁厚,渐渐放下心防。白族首领段世雄第一个带头鼓掌:“南王殿下,我们信你!”

各族首领纷纷附和,掌声雷动,久久不息。

仪式结束后,孟节单独留下,对龙天策道:“殿下的恩情,孟节没齿难忘。只是……参与叛乱的部族与士兵,多达数万,不知朝廷打算如何处置?”

这是他最担心的事,也是南诏稳定的关键。

龙天策早已想好:“本王的意思是,凡参与叛乱者,只要放下武器,一律赦免其罪。愿意回乡务农的,朝廷发放种子、农具、粮食,助其重建家园;愿意从军的,编入云南道的唐军,由朝廷统一训练。”

孟节眼中闪过狂喜:“殿下真能如此?”

“君无戏言。”

龙天策笑道,“南诏的未来,不在刀枪,而在农耕与桑麻。”

赦令安民:滇地欢腾换新颜

“叛乱者免罪、回乡务农者给钱给粮”的消息,像春风一样,传遍了云南道的每一个村寨。

起初,许多参与叛乱的士兵与部族成员,还躲在深山老林里,惶惶不可终日,生怕唐军秋后算账。当看到第一批回乡的人,真的领到了种子和粮食,官府还派人帮他们修补被战火毁坏的房屋时,他们才敢走出山林。

“真的不杀我们?”

一个彝族士兵,握着手中的稻种,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发放粮食的官吏笑着说:“南王殿下说了,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以后好好种地,就是大唐的好百姓。”

在大理城外的一个傣族村寨,曾经参与守城的村民们,正忙着平整土地。唐军送来的玉倾城改良稻种,据说能增产三成,他们小心翼翼地播撒下去,眼中充满了希望。

“以前跟着孟狂沙,天天打仗,地都荒了。”

一个老农擦着汗,对身边的人说,“现在好了,能安安稳稳种地,还给种子粮食,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这都是秦王殿下和南王殿下的功劳啊!”

孟节也亲自下乡,带着官吏们核查土地、调解部族纠纷、推广中原的耕作技术。他走到哪里,都受到百姓的欢迎。有一次,他遇到一个曾被孟狂沙强征入伍的年轻人,那年轻人扑通一声跪在他面前:“南王殿下,我错了,我不该跟着孟狂沙打仗!”

孟节扶起他,温和地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好好种地,赡养父母,就是赎罪了。”

短短半年时间,云南道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战火留下的废墟上,建起了新的村寨;荒芜的田野里,长满了绿油油的庄稼;茶马古道上,商旅往来不绝,比战前更加繁荣。

曾经的叛乱者,变成了勤恳的农夫;剑拔弩张的部族,开始互通婚姻;孩子们走进了新办的学堂,既学汉字,也学本族的语言与历史。

南疆平定:新篇初展共长安

神凰十八年的秋收时节,云南道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枝头,玉米棒子挂满了屋檐,百姓们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

龙天策准备返回长安复命前,孟节在五华楼设宴饯行。席间,孟节举杯道:“若无殿下的信任与怀柔之策,便无南诏今日的安宁。孟节敬殿下一杯,祝愿大唐永固,云南长安。”

龙天策与他碰杯,笑道:“云南安定,便是大唐安定。南王肩上的担子,还很重啊。”

“孟节明白。”

孟节郑重道,“定会守好这方土地,不负殿下,不负百姓。”

此时的大理城,早已没了战时的肃杀。街上,汉族的商人与白族的姑娘讨价还价,彝族的汉子帮汉族的工匠搬运石料,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嬉戏,不同的语言交织在一起,却透着和谐与融洽。

罗嘉儿看着这一幕,感慨道:“真没想到,南诏能变得这么快。”

朱丽娜作为白族与大唐的纽带,此刻正与几位白族长老商议,如何把中原的纺织技术,教给族中的妇女。她笑着说:“这才是真正的‘新篇章’,不是谁征服谁,而是大家一起过日子。”

龙天策站在五华楼上,望着远处苍山洱海间的霞光,心中百感交集。从岭南到西南,从杨刘到孟氏,他用了半生的时间,践行着“安抚”二字。杀戮或许能换来一时的屈服,但唯有宽容与信任,才能铸就长久的和平。

册封孟节、赦免叛乱者,看似是冒险的“让步”,实则是最深远的“攻心”。南诏的平定,不是靠刀枪入库,而是靠人心归向;西南的“新篇章”,不是靠疆域扩张,而是靠各族共生。

当龙天策的大军离开云南道时,百姓们自发地在路边送行,捧着新收的粮食、摘下的鲜果,塞到士兵手中。他们或许记不住大唐的年号,却记住了那个带来和平的秦王,和那个承诺“永不刀兵”的南王。

南疆的风,从此不再裹挟硝烟,只带着稻花的清香与茶马的醇厚。属于西南的“新篇章”,在怀柔与信任的浇灌下,终于绽放出最绚烂的花朵,映照着大唐疆域内,各族百姓共赴繁荣的美好未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