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正最后讲话说:“我希望大家都能尽量克服困难,让孩子入学读书,不要辜负党举人的义举之情。”
会后,在里正的带领下,有的上山伐木,有的采石,有的运土,有的做门窗,有的下山挑瓦,大家干得热火朝天,不到一个月,一座新的三间墙托檩的瓦房就建成了。
里正给郭荣身说:“为了鼓励你长期在家任教,房屋和一切设施都归你私有,实际上很像私塾了。但房子是大家出力建成的,名义上应是村塾,因为每年还有全峪人给你筹集的两石粮食,这就是给你开的工钱。希望你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把咱山中的孩子教好,让他们走出大山,做出大的事业来。”
既是村塾,就需有个管理机构,殿臣建议成立“葱峪村塾理事会”。
经过商议,里正为理事会会长,张老三和党殿臣为委员,主持日常事务。
校舍有了,还要有桌凳。于是他们从本地以极低的价钱购买了板材,还有义捐的木料,聘请本村木匠,就在新建的房子内加工。十几天的工夫,桌子、长板凳就做好了,共计十五套。再用本地出产的生漆刷一遍,以备使用。
已是隆冬,大雪封山,新房湿冷未干,理事会决定,过了年再开学。
学生的拜师礼及入学报名,冬天就可进行。里正走家串户,动员报名,也讲了拜师的“束脩”和应注意的礼仪。
除后山较远的住户外,十里路以内的人家,大部分的孩子都报了名,共计十五名。开春后,后山肯定还有报名的。
不出所料,后山有三个孩子投靠亲友食宿,也报了名。
学生的年龄大小相差很大,最小的不足七岁,名叫丁三,最大的已经十五岁了,名叫黄金,他俩同住在三盘坡下。看起来,说他俩是父子关系,可能都有人相信,因为一个身材高大,一个矮弱瘦小,来回路上,大的牵着小的,要遇到河水上涨,过河还要大的背着小的。
毋铁蛋最为高兴,他终于有学可上了。他虽跟着党进念会了《三字经》,识了几百个常用的字,但因为没有受过正规的学堂教育,并且无人讲解,他并不知其意。母亲用蓝粗布给他缝了个新书包,等到开学的那一天,他就可以和弟弟铁锚一起上学去。
开了春,过了年,冰雪消融,天气变暖,村塾举行了简单的开学仪式。
门前墙上挂着党家送来的横幅,上写着“祝贺村塾迎春开学”。教室的门上贴有红色的对联。上联:尊师长寒窗苦读;下联:爱学徒传道解惑;横批:桃李满园。
教室内十八名学生按身高排了座位,孩子们按时到村塾坐定。桌面上摆着要读的书,当天就准备上课。
仪式是在室外进行。主席台只有一张桌子,摆在党家送来的横幅之下,横幅下还挂有孔子的画像,桌子两旁坐着理事会的成员和学生家长的代表。学生自带板凳向着前台坐下,前来参加的家长坐在最后,一切就绪。
里正宣布仪式开始。一个高个的学生一手用竹竿挑着鞭炮,一手用香火点燃,顿时,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响彻了整个山谷,悬崖上还传来喜庆的崖娃娃的回声。
此时,全体肃立。郭先生下口令:“向万世师表孔圣人鞠躬、再鞠躬、三鞠躬。”接着里正把郭先生扶坐在椅子上,让学生也给老师行了鞠躬礼。
讲话安排得不多,郭先生请里正讲话。他也没有发言稿,随意地说了几句,要求学生刻苦学习,尊敬师长,并热情赞扬了党举人倡导资助办学的功德。
接着是自由讲话。党殿臣献了祝贺词,家长代表表示感谢,郭先生发言,表示了认真教书的态度。
仪式告成。
从这天起,葱峪的村塾给山谷带来了琅琅的读书声,也给这里的孩子提供了新的人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