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漫泉寺简介 > 第五辑 亲情绵长(第2页)

第五辑 亲情绵长(第2页)

爷爷走了,但我总觉得这不是事实。爷爷匆匆的脚步似乎刚从我身边掠过,爷爷硬朗的身板好像正在场院里扬场,爷爷慈祥的目光仿佛还在注视着他的每一个子孙遇到的顺逆得失,爷爷眼神中依然流露着些许无奈……

爷爷,我真的好想您,真的不想让您走!

注:爷爷本来是二爷,但是,自从我们出生就称呼他为爷爷,所以,文中就沿用习惯称呼。

载1998年10月15日《澄合矿工报》奶奶的一些往事

奶奶跌跤

大概是我六岁的时候,现在推算一下,应该是1974年。

那年夏天,在生产队夏收大忙的日子里,青壮年劳动力全部投入三夏抢收。因为当时家里有80多岁的曾祖母瘫痪在床,身边离不开人,奶奶只能守在家里伺候她,给一家老小做饭、干家务。

那时候,我还没上学。有一天半早上,我正迷迷糊糊地睡着觉,突然,隐隐约约听到屋子外有飞机的轰鸣声。当时,飞机对我的吸引力之大实在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那阵子国家对战备抓得紧,时不时就有一架两架训练或转场的飞机从我们村子的上空飞过,小孩子都会成群结队地去追逐观看。当日大清早听到飞机的轰鸣声,我啥也顾不得想,就一骨碌从炕上爬起来,身上连一丝线头都没有挂,撒腿就往后门外跑。那会儿奶奶正在院子中忙碌,没有想到我会光着屁股疯了似的跑出去,就一边责备着阻止着一边跟在后面追赶,奶奶当时最担心我跑出去后会着凉生病。

任凭奶奶怎么叫,我就是不应声,只是火急火燎地往院子后门外面的空旷处跑。情急之下,奶奶只能紧赶几步,一不小心,被灶房通往后院的门槛绊倒了。倒地的时候,奶奶“哎哟”了一声,随后她又艰难地爬起来,一边揉着手腕,一边继续从后面追赶我,直到追上我,并用另一只手把我拉了回去。

不久,奶奶的手腕开始肿胀,似乎很疼痛,她靠墙坐着一动也不动。

父亲中午收工回来,把奶奶送到乡卫生院去检查,拍了片子,才知道奶奶的手腕骨折了。此后好长时间,奶奶的手腕都被绷带包裹得严严实实,做饭干家务也受到了影响。

我是奶奶的长孙。小时候,我身体不太好,小病几乎是一个接着一个。农村有种迷信的说法,身体不好的孩子,找个男孩多的人家结个干亲,既能弥补命相中的缺陷,又能沾沾对方的福气,有利于健康成长。所以,在我满月的时候,奶奶曾经抱着我到场院中去碰干亲,那天便碰到了此后几十年一直互相来往的干爹,干爹夫妇是拥有3个男孩和1个女孩的本分农民。

我们那一带农村碰干亲的习惯是这样的:在孩子满月的时候,孩子的奶奶或者爷爷抱着婴儿第一次出门,一般都是到场院转一转,随身带上一个花馍。出门之后,碰到的第一个人,不管是谁,就把那个花馍送给对方。倘若人家愿意结这门干亲,就会收下花馍,再通过第三方确认,就算结下这门干亲了,随后就会按照风俗习惯正式走动;倘若对方不愿意结这门干亲,便会原封不动地把花馍还给主人家,象征性地给孩子点钱作为贺礼,就意味着干亲没结上。

讲这件事情的原因是,我作为长孙,爷爷奶奶都特别疼爱我,加之我婴幼儿时期身体一直不太好,正因为这样,我一大清早没有穿衣服往后门外跑,着实把奶奶吓了一大跳。她着急地要把我往回追,以至于忙中跌跤,造成手腕骨折。以后的许多年,奶奶那个手腕活动起来都不怎么自如。这也成了我一直感到愧疚的事情。

这是奶奶留在我幼小心灵中的一件往事,也是奶奶关爱呵护我的一件小事,从中就能看出,在我人生成长的道路上,奶奶是怎样一以贯之地爱着我呵护着我的。

一碗高力肉

过去,农村一年到头都吃不上几回肉。不像现在,想吃点肉随时就可以买到新鲜的大肉、鸡鸭肉、鱼肉、牛羊肉之类。特别是眼下最时尚最健康的饮食方式是少荤多素,这在过去根本不可想象。

大概在我七岁那年,国家提倡商业合作社送货下乡。记得有一天,公社合作社把农具、布匹、百货、香烟、食品等集中到我们村子西头临时平整出的一片空旷耕地上,在那里搭起大棚,支起临时柜台,俨然一个临时集市。全村老少,在散工之后,不管买不买东西,都要去那里转悠转悠,这个仅仅存在了两三天的临时集市着实给当时的农村带来了热闹景象,此后几十年也再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热闹事。

本村有一个比我小两岁的伙伴,他的父亲是附近一个公社的党委书记,家里的经济条件比一般农家要好点。那天,在临时集市上,伙伴的妈妈领着儿子转悠,在公社合作社那个胖老头的熟肉摊前,他妈妈掏出一毛钱要给儿子买肉吃。大概这个胖老头认识他妈妈,顺手就从酱红色的卤肉上割了一块儿肥肉递给了他,也没有收钱。伙伴接过那块熟肉三下五除二就吞进了嘴里,把我们周围的一帮顽童馋得直流口水。

他妈妈看着儿子美滋滋的样子,就把已经掏出来的那一毛钱再次递给胖老头,让给孩子再买一毛钱的肉。胖老头无奈,只好伸手接过那一毛钱,就再割了一块儿肥肉递给伙伴。这回我们都不忍心再看了,只好悻悻地躲开,从远处看着伙伴跟着妈妈边吃肉边离开熟肉摊。那次的经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此也萌生出一种奢望,真想能吃上一回胖老头卖的那种酱红色的、非常馋人的卤肉。

奶奶的二姐一家在1958年三门峡库区移民的时候被迁往银川,后来返迁到了临潼县武屯乡杨北村。奶奶逢年过节都要去看望姐姐。那时候交通不方便,去姨奶奶家必须乘坐火车。我上小学以前,一直是奶奶的尾巴,已经到了寸步不离的地步。奶奶去姨奶奶家,总会领着我。起初,去的时候,或者从家里步行,或者由父亲骑着自行车送我们,走十几里路,在蒲城县陈庄火车站等车,然后再坐一个多小时的闷罐车,到惠刘车站下车,再步行七八里路才能到姨奶奶家。后来,新通了一趟车,还可以坐到相桥火车站下车,之后步行的路程比从惠刘车站下车要近一些,所以,此后就改成从相桥车站下车,然后再步行到姨奶奶家。过去,通信不发达,奶奶哪天去、啥时候到,也无法告诉姨奶奶,他们也没有办法到车站来接。

我们从姨奶奶家啥时候返回,有时候要提前说个日期,到了那天,父亲准会赶到陈庄火车站接我们。但是,许多时候,我们返程的日期提前确定不了,父亲就没有办法来车站接,奶奶只能领着我步行10多里回家。有一年夏天,奶奶没有提前确定返回的日子,在陈庄火车站下了车之后,我又渴又饿,去又没个去处,歇又没个歇处,奶奶看着我的样子,就决定到车站食堂讨点开水喝。

进了食堂,奶奶如愿讨要到了开水,待我喝过之后,肚子却咕噜噜地直叫唤。这时候,奶奶把我安顿在食堂角落的一张餐桌上,自己就去了卖饭的窗口前,等了好长一会儿,奶奶端回来一个蒸碗。我一看,真是喜出望外,那是一碗红烧肉啊!这样的肉我从来没有见过,更别说吃了。我想不通奶奶那天为什么会舍得花钱买那碗肉,瞬间便觉得那碗肉是那么珍贵,那也是我头一回在外面吃买来的熟肉。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那碗红烧肉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常常勾起我胃中的馋虫。后来才知道,那是一碗高力肉,当时那个蒸碗花了奶奶3毛钱。

奶奶领着我出了许多次门,但是,买高力肉吃那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不能说奶奶不爱我,奶奶绝对是把我看成心尖尖的。那时候农村人缺钱,商品也短缺,能过上有肉吃的日子恐怕连做梦都想不到。与村上那个伙伴比,人家的父亲是公社书记,经济上有来源,而我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长年除了种地几乎没有其他收入。那天奶奶能舍得花3毛钱为我买高力肉吃,肯定是犹豫了许久,最终才咬牙下的决心。

以后,我也经常吃到高力肉,但那次奶奶买的高力肉却让我一辈子也忘不掉。现在每次看见高力肉,就会想起奶奶,那种记忆既温馨又亲切,最重要的是它会勾起我对奶奶无尽的思念。

暖被窝

传统上,北方农村冬季取暖一直是靠烧炕。改革开放以后,慢慢富裕了,一般家庭冬季都会生个蜂窝煤炉子取暖,经济条件好点的家庭才会使用块煤炉子。

因为奶奶健在,我工作之后,基本上都是在老家过春节。每年回去,正是天寒地冻的时候,在城里习惯了,室内都有暖气,回到老家就觉得很不适应。加之,老家习惯住厦房,保暖性差,我们房间使用的又是床,所以,在回去之前,爷爷或者父亲就会帮我们安好房间的铁炉子,架起烟囱,生上块煤炉火。即便这样,房间依然进风漏气,后半夜会比较冷,我们只能咬牙忍着。毕竟只在老家待六七天,一家老小长年累月生活在那个环境中,也没有抱怨过什么,自己倘若连这点罪都受不了的话,那不是忘本了吗?

我们家和叔父家分住在一条巷的东西两头,奶奶住在叔父家,独自有一间房。叔父给奶奶盘了个土炕,炕边盘了个土炉子,土炉子的烟囱通进炕洞。冬天的晚上,生着炉子,炕也会暖和;如果不生炉子,烧炕也可以取暖。在我的记忆中,奶奶不太喜欢睡热炕,也不愿意让房间的温度太高。冬季特别冷的时候才会让叔父把炉子生着,平常的日子,只是把炕烧热。

奶奶的房子小,如果生着炉子,着实比我们房间暖和。儿子回去之后,一般跟着我母亲睡,母亲那边是土炕,也相对暖和点。有时候,我和妻也会跟奶奶一起睡。那样的话,儿子还会调皮地说,他跟他奶奶睡,我跟我奶奶睡,好像享受到了大人般的待遇。

我从小跟着奶奶睡,一直到上学之后,都念念不忘睡在奶奶身边的那种踏实、温馨的感觉。妻嫁过来之后,我们都在外面工作,倘若临时回趟老家,嫌收拾房间麻烦的话,就会和妻一起跟奶奶去睡。

记得是一个春寒料峭的季节,我们回了一趟老家。回到家先看过奶奶,就出门办事,顺便也告诉奶奶晚上跟她睡。那阵子,已经过了烧炕的季节,奶奶晚上也再没有烧炕。由于在外面耽误的时间较长,我们回去得很晚。到家的时候,奶奶已经睡下,倒春寒却冷得我和妻一个劲儿地打战。

奶奶的炕是东西方向,北边靠墙,南边是炕沿,奶奶的头在东边,靠南睡在炕边。奶奶给我们铺的被子在炕里边,枕头放在西边。这个时候,我却发现奶奶身子睡在她的被子中,腿脚却伸在我们的被子中。我正在纳闷之际,奶奶解释说,刚睡时,被窝太冷,她已经用腿脚给我们暖了好一阵子被窝。瞬间,我想起了小时候的冬天,每天早上起床,奶奶都会把我和妹妹的棉衣放到锅灶火上烤一烤,我们穿衣服时就会感到暖暖的。奶奶竟然采用类似的方式一直把我们从儿时关爱到如今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