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分两头且说洪熙官等,两闹提督府后,白云彪丧命流花桥,赵提督被过江龙恐吓,老羞成怒,决不屈服,密令南海、番禺两县,加派捕快,严密缉拿少林之人。
光阴荏苒,过了两天,白莲道人精神渐复。赵提督即与白莲道人暗商,派出密探多人,化装游客,潜至白云山上各寺院明查暗访。不出三日,果然查得洪熙官等,匿于景泰坑侧景泰寺中,仍未远去。
白莲道人大喜,立即率领门徒白莲女,白云雁、白云象、白云鹤、白云豹及红莲院门徒马心儿、金起凤、胡腾蛟等,一行十人,由赵提督派出统领毛大宗,率清兵五百名协助,于是日初鼓时分,浩浩荡荡,杀到白云山景泰寺来。
三鼓过后,来到景泰坑侧。时正夜色深沉,万籁俱寂,山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瀑布飞腾,流水淙淙而响,打破山间沉寂空气。此盖蒲涧濂泉之瀑布,为五羊城中之胜地也。
白莲道人率领众人,来到景泰坑后,下令各人,伏于景泰寺四周,严密包围,听候命令,攻入寺中,捉拿少林派之人。布置既定,白莲道人带着首徒白莲女、白云雁、金起凤、胡腾蛟四人,静悄悄潜至景泰寺前。遥望寺貌巍峨,禅房栉比,暮云春树之中,矗立着一座七级浮屠,上插云霄。夜色空蒙,钟声隐隐。
白莲道人仗剑一指景泰寺,回顾四人曰:“四位贤徒师侄,洪熙官等现正在寺中作黄粱好梦,不知大祸已临头也。洪熙官,洪熙官,汝亦作恶多矣,毙我师兄白眉道人,杀我首徒龙虎彪狼,今晚正是贫道伸雪沉冤之候也。四位贤徒师侄听着,等一阵漏尽更残,天色将曙之际,贫道等杀入寺中,洪熙官、过江龙必从前门杀出,贫道与四位,正好从此杀入,与洪熙官接战。汝等务宜奋力应战,誓必取二人性命。洪熙官、过江龙二人既死,剩下之人,碌碌无能,必为贫道所消灭矣。”
金起凤曰:“师侄自从九莲山到此,正恨未尝与洪熙官交手。人皆谓洪熙官技击高强,我独不信,今正好与之一决高下也。”
胡腾蛟亦曰:“少林小子,杀我师尊,伤我兄长,此仇不报,誓不为人。侄儿必竭力以赴,杀尽少林之人也。”
白莲道人大喜,乃与四人坐于寺前树下以俟。俄闻远处鸡声,喔喔而啼,城头更鼓,冬冬传至,正是五鼓时分。东方天际,隐露一线鱼肚白色,白莲道人暗念时候已至,立即密令清兵统领毛大宗,下令众清兵杀入寺中。
毛统领一声命令,五百清兵,呐喊连天。白云象、白云熊、白云豹、马心儿等,分向景泰寺左右后门等处,跳墙而入。号角齐鸣,战鼓震地,恍如万马奔腾,杀声震耳。白莲道人带着白莲女、白云雁、金起风、胡腾蛟四人,破门直入,越过四大天王殿,标入天阶,扑上大雄宝殿来。
寺中主持僧景泰和尚,正带领着全寺僧人,在殿上作晨课,喃喃诵经。白莲道人冲至殿上,景泰和尚不慌不忙,徐步上前相迎,合什为礼而言曰:“阿弥陀佛。佛门庄严之地,请问道长,清早到来,带着军器,声势汹汹,究欲何为?”
白莲道人喝曰:“和尚,不关你事。贫道奉提督大人之命,到来捉拿少林叛徒洪熙官、过江龙等。请和尚站在一旁,不准干涉。”
景泰和尚曰:“道长误矣。敝刹自从上次少林之人来此挂单,为智台大人所责之后,敝刹已不敢再收这等反人。洪熙官等,未有到过敝刹也。”
白莲道人冷笑曰:“和尚,犹欲抵赖耶?贫道已查得清清楚楚,贫道今奉朝廷命令来此,汝若拦阻,有些不便。”
白莲道人言罢,即率领白莲女等四人,直入殿后。斯时,大队清兵已进入寺内,白云豹、白云象、马心儿等,亦从左右越墙而入。白莲道人下令各人,向寺内各禅房、精舍、殿宇搜索。不料遍搜各处,皆不见少林英雄之踪影,一直搜至天明,仍不见洪熙官等,只在寺后禅房之内,搜得俗家衣服两套、单刀一把。白莲道人拾起衣服而视,认得此是洪熙官所曾穿者,谅因昨夜洪熙官闻风先遁,黑夜之间,遗下衣服单刀在此,今已远走高飞矣,不禁大恨,拾起衣服单刀,气愤愤直出大雄宝殿。
景泰和尚及众寺僧,被清兵监视,站在一隅。白莲道人至景泰和尚之前,举起衣服单刀,斥曰:“和尚,你看这是甚么?此非洪熙官之物耶?洪熙官一定藏在汝寺内,汝好快快说出实情来,否则砍下汝之光头也。”
景泰和尚曰:“道长,汝亦为清净之人,何必恃着朝廷之力,向我辈压迫耶?此确是洪熙官遗下之物,但遗此已三四年于兹矣,今道长以此而入罪于衲,此不足以服人也。”
白莲道人勃然大怒曰:“秃奴,汝还倔强如是耶?好快说出洪熙官之行踪,否则莫怪贫道无情矣。”
景泰和尚曰:“阿弥陀佛。佛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然不报,时辰未到。今道长倚仗朝廷之力,迫我出家人,是恶因也,将来必得恶果。望道长三复斯言为幸。”
白莲道人更怒,喝令背后白云雁、白云象二人上前,把景泰和尚拿下。二人轰然而应,倒提单刀,一个箭步,标上前去。白云雁在右,白云象在左,正欲动手来捉景泰和尚,不料景泰和尚亦是技击名手,俟二人行近,动手来拿之际,两手一挥,喝一声去也,砰嘭两声,当堂把白云雁、白云象二人,打开成丈,倒在大雄宝殿上。
白莲道人更怒不可遏,立即卷起两袖,飞步上前,亲自动手。当时景泰寺僧二百余人,齐集殿上,睹状大惊,高声喝打。有些僧人,更奔入殿侧禅房内,取出禅杖戒刀,保护着主持景泰和尚,声势汹汹,不准动手,若有恃强犯主持景泰和尚者,誓必拚命,准备血染佛殿。白莲道人见群情汹涌,果然不敢下手。
清兵统领毛大宗,立即上前,一手拖开白莲道人至殿侧,低声言曰:“白莲道长,不可鲁莽。我闻得这个景泰方丈,大有来历。此僧不独精通武技,且文事极好,诗词文章,为百粤人士所歌颂,实一文武兼资之人也。智台大人对于该僧,另眼相待,遇有春秋佳日,每在镇海楼上,聚集城中名流士绅,为文酒之会,此僧必为座上客。智台大人对此僧之诗,推崇备至,曾称景泰寺为羊城八景之一,赐有匾额—方,题有‘景泰归僧’四字,现尚悬于寺前。此事,居于羊城之人,无不知之。今道长只凭此两件衣服、一把单刀,便与此僧硬拚,万一此事闹大,为智台大人所知,我等理亏,必为所责也。此事还请道长审慎为是。”
白莲道人闻言,当堂大吃一惊,暗叫一声不好!原来此和尚有此来历,尚幸未有动手,否则撞正大板,明知此僧亦为少林弟子,但以其为智台大人贵宾,无可奈何。当下白莲道人只得忍气吞声,一声不响,下令众门徒师侄等,退出景泰寺。毛大宗亦带着清兵,退出寺外。
白莲道人行至寺前,举头一望,果见四大天王殿正中屏门之上,挂着一个红漆金字匾额,阔凡八尺,上书四个大字“景泰归僧”,旁有小字曰乾隆五十八年岁次甲子,翰林院编修旨赏团龙挂正一品两广总督徐题。
白莲道人摩挲老眼,再谛视之,清清楚楚,映入白莲道人之眼帘,当堂把白莲道人吓到魂不附体。尚幸顷间未有动手,把景泰和尚打伤,否则连提督大人赵恩泽也不得了。现在洪熙官既不在寺中,无可奈何,只得先回提督府来,然后慢慢侦查洪熙官行踪。想既定,即带领着众人,垂头丧气,回到提都府,向赵提督报吿经过。
读者诸君,你道洪熙官等,去了何处呢?原来当日洪熙官等,自从大闹提督府,杀死白云彪之后,一行人等,奔回景泰寺来,以只杀了白云彪,仍未杀得白莲道人,深以为憾,故仍未离开景泰寺,欲再找机会,再与白莲道人决一雌雄。
不料是晚,白莲道人带领着大批人马,到来捉捕。若不得景泰寺僧预先通知,少林派早已全体成擒,虽然不成擒,亦必经过一场苦战,非死即伤矣。
原来当夜二鼓前后,洪熙官等正在景泰寺后禅房之中,谈论白莲道人之事,忽然寺中守山僧人,仓皇奔入,谓顷间远见白云山路上,人影幢幢,似有数百清兵,杀奔前来,想必是为着少林派之事。
洪熙官一闻,暗吃一惊,暗想必是赵提督派兵前来捉拿无疑,若在此厮杀,诚恐牵累景泰寺僧,不若三十六着,走为上着,立即下令各人收拾衣服军器细软,从速逃避,然在仓卒之间,不易找得栖身之所。正在彷徨之际,寺僧又来报吿,谓清兵将到寺前矣。洪熙官更急,急奔回方丈室,请教于方丈景泰和尚。景泰和尚立即修书一通,介绍洪熙官等,星夜到花地大通寺暂避,盖寺中主持,与景泰和尚有旧也。
当下洪熙官即率领过江龙、方永春、洪文定、黎亚松、德云和尚,胡亚彪等,乘着白莲道人未到,月黑风高之际,从寺后遁至景泰坑后,绕过白云山,至三元里,买舟渡过珠江,至花地大通寺来。既到寺前,已是五鼓时分矣。
大通寺为羊城有名古刹,乃羊城名胜之地也,寺前有一石牌坊,为乾隆帝御旨所建,题有“大通烟雨”四个字。何谓大通烟雨?大通者乃大通寺;烟雨者,因寺内太雄宝殿之前,白石天阶之左,有一古井,井口仅尺许,但井底则阔二丈,上窄下阔,形如一巨水壶,井水清冽,深不见底,终年有烟雾自井中喷出,弥漫井上,游人凭井俯视,为烟雾所蔽,只见烟雨迷蒙,不见井内各物,五羊人士,称为胜地,乃列入五羊八景之一,即所谓大通烟雨者也。相传昔时,烟雨井之井水,平如玻璃,从井口下窥,照见珠江河面之风景,帆樯林立,水驱上下,一一现于井中。有客来花地游览者,舟至花地河面,即可从中望见,人皆称之为奇迹。其后有孕妇投井自杀,奇迹遂减,而有烟雨自井中喷出。然不过市井相传,未足为据,但因烟雨空蒙,则为事实。然此不过地气使然,并非有甚么神话存乎其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