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基金说认为,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资本额是一个固定的量,其中用来支付工资的部分称为工资基金,其数量也是固定的。所以,工资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工资基金与人口之间的比例。
国际需求方程式
在自由贸易和不存在运输费用的条件下,两种进出口商品的比例,即它们的国际价值不是取决于生产费用,而是取决于供求关系。而这两种商品在两个国家间的交换比例将使两种商品的出口量都与两国在此交换比例下对进口商品量的需求相等。
穆勒接受了工资基金说一观点,认为短期工资决定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也就是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取决于维持雇佣劳动生活的资本的数量,即工资基金和要求就业的劳动者人数的比例。由于工资基金数量是一定的,以及人口过剩,所以总会有一部分失业人口。这样,在劳动供给经常多于需求的情况下,工人的工资必然压得很低。除了增加用于雇佣劳动的总基金数量以外,工资率是不能上升的。他还接受了马尔萨斯的观点,主张限制人口,用法律禁止不能养活家庭的穷人结婚。在他看来,工人提高工资的斗争是徒劳的。
经典理论
生产规律与分配规律
穆勒把经济规律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规律;另一类是分配规律。在他看来,生产规律和分配规律具有不同的性质。
关于生产规律,穆勒认为它是永恒的自然规律,它不依社会制度而改变。他写道:“财富生产的规律和条件含有自然真理的性质。它们没有任意选择或可以武断的余地。任何人类所生产的东西,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在一定的条件下被生产,那是由外界事物以及人类自己的肉体构造和精神构造上所固有的性质决定的。”也就是说,生产规律具有自然规律物理学真理的性质,生产制度不能随意选择和改变。
关于分配规律,穆勒认为它是人为的制度,它决定于社会法律和习惯以及统治者的意志。他说,财富的分配“完全是人类的制度问题。一经有了物品,人类就可以个别地或集体地按照他们自己的愿望来处理它们。他们可以随意把它们交给任何人来支配,并随意规定条件……所以财富的分配是取决于社会的法律和习惯。决定分配的规律是统治着社会的那部分人的意见和情感所制造出来的,并且在各个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家里是大不相同的,假如人类要这样做的话,还会更不相同”。
价值理论
约翰·穆勒认为价值论并不是政治经济学的主题。在他看来,价值概念与财富的生产无关,而只与财富的分配有关,他说,在价值规律方面,再没有任何东西留待现在或将来的作者去澄清了,它的理论已经完成。而他本人要做的就是综合总结。穆勒认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满足欲望或适合目的的能力,即效用。他把商品的价值归结为交换价值和相对价值。在他看来,价格是表示商品与货币相联系的价值,即商品的货币价值。在分析价值决定问题时,他把价值分为市场价值和自然价值。他认为市场价值决定于需求和供给,这实际上是在讲价格。
为了说明自然价值的决定,他把商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供给数量不能随意增加的商品,如古代雕刻、名家字画、绝版书籍、稀有钱币和邮票等;第二类是供给数量可以无限制地增加,而其单位生产费用不变的商品,如工业品;第三类是供给数量可以无限制地增加,而其单位生产费用则随之提高的商品,如农业品。他认为这三类商品的自然价值的决定是不相同的。第一类商品的自然价值取决于供求关系。他认为这类商品的自然价值的特点是:“它在这个市场上诱发的需求刚好能吸收现存的或预计的供应量。”这实际上是说供求均衡决定这类商品的自然价值。第二类和第三类商品的自然价值都取决于生产费用,所不同的是:第二类商品的自然价值取决于一般的生产费用,第三类商品的自然价值取决于最高的生产费用。
利润理论
在利润理论上,穆勒认为利润来源于劳动的生产力。他把总利润分解为利息、保险费和管理工资。按照西尼尔的“节欲论”,穆勒认为利息是资本家节欲的报酬。按照萨伊的分配论,穆勒认为保险费是资本家投资风险的报酬;管理工资是资本家在领导生产时所付出的劳动和技能的报酬。这些报酬的来源从何而来呢?他的回答是来源于“劳动生产力”。在他看来,由于劳动所生产的食物、衣服、原料和工具所能经历的时间比生产它们所需要的时间长,所以工人还有剩余时间创造利润。这样,只要劳动生产力所生产的产品多于所耗费的产品,即使不存在交换,利润也照样存在,他以此驳斥了利润来自流通中的交换的观点。
地租理论
穆勒认为,地租是优等土地的收获超过劣等土地收获的部分,是使用土地的代价,是一种自然垄断的结果。他认为,由于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垄断,所以耕种土地就必须支付地租。同时,他也认为,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的不同,耕种优等土地或距离市场较近的土地,比用同等数量的资本耕种劣等土地或距离市场较远的土地所生产的产品数量要多,其差额就是级差地租。穆勒认识到随着经济的增长,地租和土地价格会随之增加,而地租阻碍了人们更好地发挥生产积极性,并使地主阶级能够无偿占有他人生产出来的劳动成果。因此,他主张这一部分被无偿占有的劳动产品,应该收归国家所有,用征收土地税的办法来使地租社会化。
大师小传
约翰·穆勒(JohnStuartMill,1806—1873)是英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经济学世家,是李嘉图学派詹姆斯·穆勒的长子。穆勒自幼未进过学校,全是靠父亲的教育成长起来的。他3岁时就开始学习希腊文,8岁时学习拉丁文,10岁的时候就已经通晓世界历史和希腊、罗马文学。穆勒13岁时开始学习政治经济学,在他父亲的指导下仔细研读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著作。1820年,他应边沁之邀到法国访问,在巴黎结识了萨伊和圣西门。1823—1858年,他一直在东印度公司任职,长达35年之久。
穆勒他一生以新闻记者和作家的身份写了不少著作。其心理学思想散见于《逻辑学体系》(ASystemofLogic,1843)、《对汉密尔敦的审查》(ExaminationsofSirWilliamHamiltonsPhilosophy,1865)和《对詹姆士·穆勒心理学的诠释》(1869)等,最后这部著作是他和贝因等合著的。约翰·穆勒认为心理学应该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它的任务是发现各种心理状态间的规律。同时他还指出心理学应从心理现象自身出发进行研究,不必借助于生理学。这种言论从其实质来说,是反对从唯物论出发研究心理的生理基础。约翰·穆勒为了补救他父亲的心理力学中机械性的缺陷,提出了“化学心理学”这一思想,认为有些观念的联合好像氢和氧化合成水一样,水具有新的性质,这种性质无论在氢或氧中都是没有的,它是由氢和氧的化合物形成的新品质。他还认为由观念的联合而形成的新品质不能由原先观念的性质来预知,而必须通过实际经验才可以认识到。他从“心理混合”改为“心理化合”,用心理化学代替心理力学,这种看法似乎比较符合于心理事实。
穆勒的主要经济著作有《略论政治经济学的某些有待解决的问题》(1844),这部著作汇集了他在1829—1830年写的五篇经济学论文,以及《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这是他的成名作,在他生前曾再版过3次,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几十年间大学广泛采用的政治经济学必读教科书,直到1890年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出版为止。穆勒的其他著作还有:《逻辑体系》(1843)、《论自由》(1859)、《功利主义》(1863)、《孔德与实证主义》(1865)、《自传》(1875)、《社会主义社会》(1879)等。
供给会自行制造需求——萨伊
关键概念
三位一体公式
萨伊认为,既然生产有三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这三要素在生产中共同创造了价值,那么三要素的所有者理应得到相应的报酬——劳动的所有者得到工资,资本的所有者得到利息,土地的所有者得到地租。因此,萨伊的分配理论可以概括为这个公式: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地租。马克思借用基督教义中把同一上帝区分为圣父、圣子、圣灵的说法,把萨伊的这种分配理论讽刺为“三位一体的公式”。
萨伊定律
萨伊认为,一种商品总是用另一种商品来购买的,一种商品的出售就是对另一种商品的购买,由此,他提出了一个根本命题:供给会自行制造需求,以此来否认资本主义制度下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这一命题被其追随者称之为“萨伊定律”。
三分法
萨伊在评论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时说,这部著作“只不过是一大堆杂乱地放在一起的……不齐整的奇妙的创造性理论”,“许多地方都欠明晰,全部著作几乎都缺乏条理”。因此,他以斯密理论的“解释者”的资格,把斯密的经济学说本身分为三个部分——生产、分配和消费,因此,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也就应当划分为彼此相互独立的三个部分——生产、分配和消费。至于交换,则被萨伊列人生产这一部分中,这就是政治经济学史上著名的“三分法”。萨伊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概论》就是按照“三分法”分成了三篇,该书的副标题就是《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这种关于政治经济学的“三分法”被后来的西方经济学家普遍接受,并认为这是萨伊的一个功绩。
经典理论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萨伊认为政治经济学是“阐明财富是怎样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科学。他将一般生产等同于资本主义生产,将一般财富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用抽象谈论生产、分配和消费问题来代替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分析,从而否定了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生产关系的科学。
萨伊认为,政治经济学应当和政治学严格区分开来。他宣称财富不依存于政治组织,其目的实际上是反对政治干预经济。他甚至把政治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相类比,认为政治经济学和物理学、化学、天文学一样,是“实验科学的一个部分”。财富的规律像物理规律一样,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生产三要素论
萨伊认为生产是创造效用的,价值的基础是效用,创造效用也就是创造价值。萨伊指出,生产的意义在于通过各种因素协同活动使自然界本来就有的各种物质适宜于用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所谓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它改变了已经存在的物质形态,使之提供原来所不具有的效用,或扩大原有的效用。所谓效用,就是“物品满足人类需要的内在力量”,即物品的有用性。在萨伊看来,由于生产出来的物品具有效用,所以这种物品就有价值,物品价值的唯一基础是它的效用。
萨伊从他的效用是价值基础的理论中引申出生产三要素论,即生产的三要素是劳动、资本和土地。效用是生产三要素结合起来共同创造的,因而价值也就是生产三要素创造的。萨伊认为“只有人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这是错误的。更严密的分析表明,一切价值都是来自劳力的作用,或说得正确些,来自人的劳动加上自然力与资本的作用”
价值理论
萨伊从生产不仅创造效用,也创造价值的观点出发,提出了效用决定价值的观点。他说:“人们所给与物品的价值,是由物品的用途而产生的。有的东西能维持人的生命,有的东西可制为衣服,有的东西可能为人抵御狂风烈日如房屋等,有的东西能满足人们的嗜好和虚荣。后两者也是一种需要,满足这种需要的东西大抵是装饰品。当人们承认某东西有价值时,所根据的总是它的有用性。这是千真万确的,没用的东西,谁也不肯给与价值……这是因为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
生产费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