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生者:这个笔名意在讽刺当时“鸳鸯蝴蝶”小说的作者,因为这一派作者常以“××生”为笔名,而且他们的小说多用“某生者,某地人,家世簪缨,文采斐雅……”之类的开头。
从这些笔名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笔名同他的杂文一样,“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堪称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
四、取笔名的技巧
所谓本名,包括姓、名、字、号。而笔名的拟定,是以自己本来的姓、名、字、号为出发点,使笔名保留它们的某些痕迹。由于这些痕迹,便使得笔名和本名保持着藕断丝连的关系。这种关系有以下5种类型:
1.笔名和姓名发生联系
(1)从声音上与姓名有关联
戴望舒笔名艾昂甫。艾和戴叠韵,昂和望叠韵,甫和舒叠韵。这是采用音转的方法拟定笔名。李耀南笔名李岳南。笔名只改动原名的一个字,而岳和耀双声,借以表达对民族英雄岳飞的敬仰,以及抗战到底的决心。
(2)从意义上与姓名有联系:蒋海澄笔名艾青
依蒋海澄的故乡浙江金华的口音,艾青系海澄的谐音。而艾字又把“蒋”字下面的“将”字去掉了,以表示对蒋杰石的反动统治的强烈憎恨。
2.笔名和原姓发生联系
(1)原姓出现在笔名中
张心远笔名张恨水。这是直接使用原姓。丁明哲笔名白丁,这是以姓为名,又用唐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之典:“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白丁”就是指平民百姓,用这个笔名意在表示自己要用笔为大众服务的决心。马千木笔名马识途。保留了原姓,却又巧妙地截取成语“老马识途”的后3字,使原姓在笔名中产生新的意义。
(2)笔名与原姓在声音上有关联
胡振邦笔名呼延青,呼和胡谐音。秦浩笔名陈新,陈和秦叠韵。
(3)笔名与原姓字形有联系
聂绀弩笔名耳耶。聂的繁体字是由3个耳字组成。耶字右边偏旁俗称“大耳”,故“耳耶”也是3个“耳”。万家宝笔名曹禺。万字繁体字作莴,上为草字头,下为禺,拆成两字便是草禺。但草禺属于非姓名模式,为了变成姓氏模式,就取“草”的谐音字“曹”作为笔名的姓氏,便成为曹禺。舒庆春笔名老舍。舒字去掉予便是舍。再以“老”为笔名的姓氏。
3.笔名与原名联系
(1)与原名声音联系
童天鉴笔名田间。田间和原名天鉴谐音。赵文节笔名闻捷。闻捷和原名文节谐音。
(2)笔名和原名某一字形上联系
封季壬笔名禾子。笔名系将季字拆为禾子二字。张松如笔名公木。笔名系将松字拆为公木二字。
(3)笔名中有一个字与原名有关联
谢婉莹笔名冰心。冰心虽然出典于“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句,更重要的是冰和莹意义本来相通。汤道耕笔名艾芜。艾与刈相通,“艾芜”即芟除芜草,与原名中的耕字意义相关。
4。笔名和字、号发生联系
王统照字剑三,笔名韦佩。佩和剑常组合使用。
舒庆春字舍予,笔名非我。非我同舍予义近。
周树人号俟堂,笔名唐俟。唐俟是颠倒“俟堂”二字的谐音。
由于从“五四”以来,字、号已经不太流行,因此,源自字、号的笔名数量较少。
五、笔名与别号
由于笔名主要用于作品的署名,因此,笔名在某些方面与古代文人的别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因古代文人尤其是书画家往往将其别号署于作品,但笔名与别号又有本质的区别,这主要体现于如下两个方面:
1。笔名与别号的产生年代不同
别号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在先秦时代,一些隐士为隐姓埋名、避人耳目就已开始使用别号了,如《庄子》一书中所提到的几位隐士就是这种类型。迄止清代及至现代,文人墨客们常常以别号相标榜;笔名则是近代才有的事情,首先使用笔名的是清末民初的一些通俗文学、市民文学作家,现代作家往往都有很多笔名。因此,别号往往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情趣,而笔名则多体现现代文化精神,这是由两者产生的年代和使用的主体所决定的。
2。笔名与别号的功能不同
简单地说,作家使用笔名的目的是为了隐匿其真实姓名,避人耳目,而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使用别号的目的则恰恰相反,是为了自我标榜,招人耳目。
第六节
文人雅事的书斋名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宣传家和学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他有两个自号:早年号任公,1899年后又号饮冰室主人。这两个自号反映了他在戊戌变法前及失败后的不同心态。在近代文化学者中,不知道“饮冰室”的也应该知道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饮冰室,是梁启超为自己的书房取的名称,其语出自《庄子·人间世》中叶公子高出使齐国之前对孔子的一段表白:“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欤。”叶公子高重任在肩,忧心忡忡,不得不靠喝冰水来平息内心的焦灼之火。梁启超援引“饮冰”一语,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炽热情怀,古朴典雅,情真意切,“饮冰室”之名,因而为世人所熟悉,在相当程度上成了梁启超的别号和代称。因梁启超号“饮冰室主人”,他的著作出版时起名为《饮冰室合集》,分文集、专集两部分,编年排列;他的诗论作品起名为《饮冰室诗话》。
学者认为,室名斋号的产生,当始于汉晋之前。《晋传》(参见《渊鉴类函》卷346页):嵇含好学,能属文,家在巩县,门曰归厚之门,室曰慎终之室。《山堂肆考》也记载,东晋桓温于南州起斋,斋中绘盘龙,号“盘龙斋”。不过室名斋号取代姓名,成为人物的称呼,这种风气是唐宋时代才兴起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室名“老学庵”。他自己解释:“予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名庵。”师旷是春秋时代晋国乐师,生而目盲,善辩声乐。陆游以他的话名庵,表明自己活到老,学到老的恒心。稍晚于陆游的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人称稼轩居士。这“稼轩”就是他于淳熙八年(1181年)在上饶郡城外所建书房。因房屋四周均为田亩,故名“稼轩”。
文化人以书斋或者居室之名闻世的社会风习,到明清时期更是风行一时。直到近、现代,不少知识分子仍有这种雅好。文化人知书识礼,志向高洁,性情耿介,意趣雅致,这些人品特征往往通过他们的室名反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