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中华取名艺术大全 第2章 > 第4章 名目繁多别有寓意(第12页)

第4章 名目繁多别有寓意(第12页)

现代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将自己的工作间命名为“记骨室”,表明终生以潜心研究脊椎古生物化石的学术事业。

现代语言学家杨树达认为,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学问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所以,他的室名是“积微居”。

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认为,做学问既要追求高远,又不可舍弃细微,而应兼顾二者,“龙虫并雕”。所以,他将自己的书斋起名“龙虫并雕斋”。

清朝史学家钱大昕21岁时,江苏巡抚指名将他送往苏州紫阳书院深造,书院院长誉其为“天下才”。但是钱大昕本人从不以聪颖过人自居,而将自己的书斋名为“十驾斋”。“十驾”一语,出自《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驽马,指能力低下的马。十驾,指十天所行的路程。钱大昕以驽马自励,只要天天奋力前行,同样能达到骏马一日千里的目标。

明朝文学家张溥,擅长散文,他自小勤奋刻苦,所读之书必经手抄,抄完诵读一遍之后,将其烧毁,然后再抄再读,如是者六七遍,直至烂熟于胸。他由此而将书房命名为“七录斋”。

知识分子以室名自称,有一趣闻可作例证。

近代人张春帆,他的室名叫“漱六山房”。有一次,他写信给平襟亚,最后有一句礼貌用语——“漱六山房鞠躬”。平襟亚看了,不禁笑道:“危险!危险!山房鞠躬,岂不倾塌,人岂不被压死了!”

还有一责“幽默”的“故事”:

有一古代文人喜用“二酉”做书斋之名,缘由是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大酉山有洞曰大酉洞,小酉山在酉溪口,山下有石穴,中有书千卷,旧云秦人避地隐学于此。”清代一铁匠,发迹后,附庸风雅,请某名士为其住宅命名,名士便题写了“二酉堂”。有人批评名士文不对题,但他却不慌不忙地回答道:“你仔细看那‘酉’字,直立正像打铁的铁砧,横卧又如洪炉的风箱。这两样物件,恰是铁匠的传家宝呢!”

1935年前后,鲁迅住在上海北四川路。这条马路是“租界”当局越出“租界”范围以外修筑的,纵贯“公共租界”和闸北地区。这一片地带也就成了所谓“半租界”。鲁迅便取租界二字各一半的“且介”,与“亭子间”之“亭”搭配,作为自己的居处之名。这一段时间内他写的那些如匕首和投枪的杂文集,也命名为“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

读书人的书斋、住宅之名,除了叫某某室、某某斋以外,也有叫某某堂,以及某某馆、房、屋、阁、轩、庐、舍的。在这种情形下,堂名和室名的意义可视为同一。例如晚清大儒俞樾,就称自己的书斋为茶香室、右台仙馆、诂经精舍、春在堂等不同的名号。

室名与堂名的区别,是堂名有时并非仅为书斋之名,而是作为祠堂、庙堂、讲堂等更大规模的建筑群落的总体称呼。例如,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住所的院落中,生长有三株挺拔的古松,先生十分喜爱,并因此将自己的居所名为“三松堂”。又如现代作家兼画家的丰子恺,1926年秋与弘一法师相遇,他请法师为寓所命名。法师令他写若干自己喜爱且易于搭配的字,团成纸球,拈阄而定。谁知两次拈到的竟然是同一个字“缘”,于是遂定名“缘缘堂”。几年以后,丰子恺在故乡建成颇有规模的宅院,弘一法师手书的“缘缘堂”横幅,便高悬于门楣之一上。

一、书斋名的类型

1.根据自己姓名起室名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福建建阳辟一书室,根据自己的字“元晦”,题室名为“晦庵”,意思是“木晦于根,春荣华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表白自己要做一个外表含蓄、内德丰厚的贤明君子。后来,他更干脆以“晦庵”作自己的号。

2.表现思想志向起室名

清初学者颜元,早年尊奉二程(颐、颢)、朱熹之学,以“思古”为书斋命名。

清人李绂,康熙进士,将自己的室名定为“无怒轩”。他还专门写了一篇《无怒轩记》,解释为什么追求“无怒”,吾年逾四十,无涵养性情之学,无变化气质之功,因怒得过。旋悔旋犯。惧终于念戾而已,因以“无怒”名轩。这位李进士,检讨自己涵养不够,常吃发怒之亏,又无后悔药可吃,所以苦心以“无怒”名轩,时时警醒自己,不致重蹈覆辙。

清人张岳龄,为书斋题一匾额“味蓼书屋”。蓼,一种草本植物,味辛苦。《诗经·周颂·小毖》有“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说的是“不堪胜任国家辛苦事,我又陷入辛苦了”。“味蓼书屋”之名,表白其主人当此国势困顿之际,不避艰苦,勇担匹夫之责的决心。

辛亥时期反清进步文学团体“南社”的发起人之一柳亚子先生,不仅是书生,而且是斗士。他的书房名为“磨剑室”,取意于唐人贾岛的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推翻君主专制,铲除世间不平的铁血精神跃然而出。

历史学家陈垣,时常勉励自己要在学术园地里辛勤耕耘,将书斋命名为“励耘书屋”。他的弟子们纪念老师的文集,亦名《励耘承学录》。定名“纸帐铜瓶室”。根据是蜗居虽局促,但气氛古朴典雅,名家字画挂于墙,出土铜瓶置于桌。三五友朋聚此。论古道今,其乐陶陶。

有一位周姓文士购得宋版陶渊明诗集各一部,视为珍宝,于是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礼陶斋”。后来,他把《礼》转让给他人,书斋也随之改名“宝陶斋”。再后来,连陶诗集也被迫转让出去,书斋就只好叫做“梦陶斋”了。

二、斋室起名的技巧

一部《红楼梦》造就了一门所谓红学,脂砚斋三字则是红学的热门话题。脂砚斋参与了《红楼梦》的抄阅整理工作,更以写在小说早期抄本上的评语眉批,为不朽巨著及其作者的研究提供了珍贵无比的资料。一芹一脂是书何幸,缔成了文学史上一段佳话。有关这位曹雪芹的亲密合作者的真实身份,迄今仍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曹雪芹的叔父,也有人说是他的堂兄弟,更有人说是他的表妹,即史湘云之原型。甚至连性别也成了疑问。于是最方便亦是最谨慎的提法,便是仍沿用“脂砚斋”这三字来称呼。这可又应了所谓其名虽晦,其号益彰的古义。不过这个号,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别号,而叫“室名”或“斋号”,即文人墨客书斋的名称。

在中国人的称谓习惯中,室名斋号常常也成为书斋主人的代称,如“少室山房”、“阅微草堂”、“聊斋”,已成为胡应麟、纪昀、蒲松龄的固定的别名。著名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论殷墟卜辞研究,谓:“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这就是所谓甲骨四堂,分别为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董作宾(彦堂)、郭沫若(鼎堂)四人的斋号,治古文字学和三代历史者,一听便知,绝不会搞错的。

私家室名斋号的产生大约是汉晋之际。《山堂肆考》里说:桓温初于南川起斋,斋中悉画盘龙,因号盘龙斋。真正以室名斋号替代姓名来相称的风气在唐宋才逐渐兴起,名头最响亮的当推辛弃疾之稼轩。这是他在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春在上饶郡城外兴建的一间书房,因旁边全辟为田亩,故名稼轩——临(庄)稼之轩的意思。淳熙十五年(1188年)元旦,其门人范开编成老师的作品集,即以《稼轩词》命传,“稼轩”之号真有盖过他本名的势头。

元明时代以室名斋号相标在文人骚客间已成时髦,许多人的作品集率以此为题,如《酸斋乐府》、《甜斋乐府》、《秋水庵花影集》、《少室山房笔丛》等作品,皆是名例。从清代到近代,更是泛滥,虽不通文墨之辈,亦往往附庸风雅,以争取室名为荣,结果在清代人的笔记里,便留下不少这方面的笑话。如徐珂《清卑类钞》说:“某总兵予告归里,大起第宅,请於某名士,乞书堂匾,乃为书竹苞堂三字。盖总兵不笑书,家中皆纨绔子弟,目不识丁,故以个个草诮之也。惟文盲总兵遭人戏弄尚蒙在鼓里,以后还要用这竹苞室名来充斯文实在可笑。”

室名的形式几乎全是偏正式结构,后半部分表示建筑式样,通常是一个字如亭馆楼阁等,也有两个字如山庄、草堂、山房、精舍等。最常见的大约有三十多种,比如:

“西轩”(唐柳宗元)

“陶庵”(明张岱)

“香畹楼”(清陈斐之)

“诚斋”(明朱有敦)

“塔影园”(明文肇祉)

“越缦堂”(清李慈铭)

“喜声馆”(明吕坤)

“古风庄”(明叶继武)

“梅花墅”(明许自昌)

“饮冰室”(近代梁启超)

“十杉亭”(清张汉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