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中华取名艺术大全 第2章 > 第4章 名目繁多别有寓意(第5页)

第4章 名目繁多别有寓意(第5页)

唐代著名诗人温庭筠,相貌丑陋,人称“温钟馗”。他文思敏捷,每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拱手)而八韵成”,大家又叫他“温八叉”。写过名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唐代诗人李绅,身材短小,绰号叫“短李”。白居易曾在诗中戏称:“闷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

2.畸形怪僻型

这类绰号是根据人物与众不同的奇僻行径取的。南宋时朐山(今江苏连云港西南绵屏山)有一位姓何的书生,屡考进士不中,他行为古怪,常穿一件破烂白衣,时间久了,就用莎草(即香附子)系。

有一次他去游妙严寺,看见自己在池中的倒影,恍然大悟,自此有了“特异功能”。据说人间吉凶祸福,无不奇中;凡有病人乞命持一根茅草,旬日即愈,时人都叫他“莎衣道人”。宋孝宗非常想见一见这位奇人,但屡召不赴,特赐号“神通先生”。

北宋书画家米芾,为文奇险,妙于翰墨,所画山水人物,自成一家,且精于鉴赏。但他为人特立独行,举止“癫狂”,喜蓄奇石,凡遇古董书画,竭力求取,必得乃已。他更有一个“洁癖”,爱清洁到了极点。为选女婿久不得人,有人向他介绍一位姓段名拂字去尘的女士,米芾大喜曰:“拂矣又去尘,真吾婿也。”立即招为女婿,未料段拂后来谄附秦桧,掉到最不清洁的地方去了。由于米芾有此种“癫狂”怪僻,时人就送了他一个“米颠”的绰号。

3.特长喜好型

有的绰号是根据人物的特长或特殊爱好取的,带有称许色彩。如西汉名将李广,数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为郎骑常侍、右北平太守。他勇敢善战,尤长骑射,匈奴闻风丧胆,数年不敢攻扰,称他为“飞将军”。后梁大将王彦章作战时惯用两条铁枪,皆重百斤,冲锋陷阵,勇猛过人,军中号为“王铁枪”。

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骆宾王,写诗喜用数字,由此得了一个“算博士”的绰号。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喜爱弹琴,但他平时不弹别的曲子,只弹《履霜》一曲,朋友们就送了他一个“范履霜”的绰号。南宋画家马远爱画“残山剩水”,常在画面留下耐人寻味的空白,让人们自己去揣摩品味,时人称为“马一角”。南宋另有一位与马远、刘松年、李唐并称为四大家的画家夏硅,也有爱画局部的癖好,如画行人渡口而不见船只,被人称为“夏半边”。

4.特殊经历型

这类绰号系根据人物的一些特殊经历、特殊事件或为人津津乐道的行迹而取的。北宋时居承天寺的诗僧仲殊,原是一位书生,因被妻子毒药加害,愤而弃家为僧,为了解毒,他大量吃蜜。苏东坡素与交善,称他为“蜜殊”,并写了一首《安州老人食蜜歌》诗。

苏东坡的弟子由瘦,曾把自己的诗作寄给老师,其中一首是这样四句:“十年京国厌肥柠,日日糕花压红玉。从来此腹负将军,今者固宜安脱粟。”诗中的“腹负将军”是一个绰号。据记载,有一大将军,一次酒足饭饱后,用手拍拍腹部幽默地说:“我不负你啊。”左右随从立刻迎合他说:“将军你不负它,它也从不负你啊。”这位将军由此得了一个“腹负将军”的绰号。

东汉张湛,官拜光禄勋,光武帝刘秀临朝,有时马虎随便,他就陈谏其失。因常乘白马入朝,光武帝见张湛来就说:“白马生又来进谏了。”张湛居于京城中东门侯舍,时人都叫他“中东门君”。

古人云:民心如镜。如同民间谣谚可以反映世态人心、社会风尚一样,作为人民群众口碑之一的绰号,也具有这方面的意义。请不要小视了这个简单的绰号,有时候确实是人民群众臧否人物、彰善瘅恶的锐利武器,一号之命名,凝聚了人心之向背,世风之好恶,含义实在精微之至。对于那些为官清正、执法严明、为人民做过好事的清官、良将,老百姓就用褒赞色彩的绰号来表示他们的感戴。如包文正之为“包青天”,海瑞之为“海青天”,况钟之为“况青天”,这是妇孺皆知的绰号。

而对于那些昏君、奸臣、涂炭百姓的贪官污吏、酒囊饭袋,人民群众就用绰号加以辛辣的讽刺嘲笑,这种绰号简直如匕首、投枪,具有鲜明的倾向性与战斗性。且看一些史书所载的绰号: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无恶不作,人呼其为董磔,磔(音哲)古代酷型分尸也,意为万人恨。

北齐后主高纬荒淫无道,不理朝政,自作《无愁曲》,民间谓之“无愁天子”。

唐代酷吏周兴,人呼“牛头阿婆”;李林甫阴险狠毒,世称“李猫”。

五代时,闽国的杨思恭酷虐害民,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国人谓之“杨剥皮”。

北宋宰相王硅,在位十年,除“取旨、领旨、传旨”外,尸位素餐,无所事事,人称“三旨相公”。

北宋薛昂依附奸臣蔡京,官至尚书左丞,曾作诗和蔡京云:“逢时可谓真千载,拜赐应须更万回。”谄事权贵,媚态百出,时人讽为“薛万回”。

宋代有两个亡国宰相。其一是北宋末年的李邦彦,他生平游纵无检,擅长戏谑、踢球和撰写词曲,绰号“浪子宰相”。他任相期间,无所建树,金兵南犯,力主割地求和,导致亡国,被时人骂为“六贼”之一。其二是南宋末年的贾似道,生平热衷于斗鸡走马,饮酒宿娼,无所不至;他在当宰相时,常与群妾伏地争斗蟋蟀,还将养、斗蟋蟀的经验写成一部《促织经》。由于这位“蟋蟀宰相”浪荡误国,终于在他手里断送了南宋的半壁河山。

三、取绰号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

1.以出生地为绰号

如宋朝的吕蕙卿是福建人,被称为“福建子”。现在还有小山东、小北京之类的绰号。

2.因某轶事而起的绰号

比如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二,曾在灾年把家里的一仓库芝麻拿出来赈济灾民,因此人称“芝麻李”。

3.因文人的名篇佳句而起绰号

如秦观绰号“山抹微云君”、谢逸绰号“谢蝴蝶”、吴绮绰号“红豆词人”、王士祯绰号“王桐花”等等。

宋元以后,下层人民中绰号很多,一般都极为生动,很有民俗色彩。贴切、生动的绰号往往比名字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个性,所以很多人的绰号也传之久远,甚至比他们的本名更出名了。例如,北宋名将杨令公、明末女将红娘子都是如此。

现在还是有很多人有绰号。我们认为不能笼统地提倡或反对这件事。好的绰号也能增进朋友之间的感情,但不应该借绰号嘲笑别人的缺点,尤其是身体缺陷,而起名字也要注意避免不好的谐音和引申义,不让别人容易起贬损的绰号。

喜欢嘲笑别人的缺点,尤其是身体缺陷,而起名字也要注意避免不好的谐音和引申义,不让别人容易起贬损的绰号。意义有褒有贬。如:“大头”、“假姑娘”、“阿鼠”、“探长”等,现在回想起来,其鲜活的形象仍然跃然而出。

无论古代或现代生活里,起绰号,叫绰号,都是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绰号与姓名、字、号的本质区别在于:姓名、字、号或由长辈取,或由自己定,但都是本人接受、承认的;而绰号则是由旁人根据你的某种特征给他们留下的认知印象而决定,不管你本人是否接受、承认,它都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流传开来。

绰号,又叫诨名,是社会交往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与人的正式名称相比,大部分绰号形象、幽默、戏谑,不失为生活的趣味添加剂。如以某人品性或生理特征为号,“竹竿”(意指高个子)、“麻子”、“李大款”等等。

如鲁迅所说,绰号是“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只要见过被画者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谁:夸张了这人的特长——不论优点或弱点,却更知道这是谁。”

《水浒》中的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人人都有一个精彩的绰号:

“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花和尚”鲁智深、“玉麒麟”卢俊义、“神行太保”戴宗、“浪里白条”张顺、“霹雳火”秦明、“鼓上蚤”时迁、“一丈青”扈三娘……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妇孺皆知的绰号,为民除害、替天行道的梁山好汉们绝不能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如此鲜活的印象,有口皆碑,津津乐道。

《红楼梦》里的人物,也有传神的绰号。用兴儿的话说,寡妇奶奶绰号“大菩萨”、“第一个善德的人”。二姑娘绰号叫“二木头”,戳一针也不知道“哎呀”一声。三姑娘绰号是“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有刺戳手了。

第四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