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生气不如争气发火不如发奋的启示 > 第一章 身 简朴空灵明朗自在身 简朴空灵明朗自在(第3页)

第一章 身 简朴空灵明朗自在身 简朴空灵明朗自在(第3页)

此人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装入规则的容器,但又像这小小的水滴,改变着坚硬的青石板,直到破坏容器。”

禅师说:“对,这个窝会变成一个洞!”

这个人答:“那么,我找到答案了!”

禅师不语,用微笑和沉默与这个人对话。这人离开了禅师,重新回到了社会,他用行动与禅师对话。这世间又多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人。

故事中,禅师对那个人的启发,归根结底就是要让他明白:社会是有规则的,或者说是以固定的形态出现的,但是人却是可以随时改变形态以适应社会的,说得更简单一些就是要善于改变自己。

具有自我中心型幼稚型人格的人,永远不知道自我检讨、永远都认识不到或者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凡事都会把问题推到他人身上或者找一个与自己不相干的借口推脱,凡事都只会考虑自己的需要和感受。

人最大的困难是认识自己,最容易的也是认识自己。很多时候,我们认不清自己,只因为我们把自己放在了一个错误的位置,给了自己一个错觉。所以,不怕前路坎坷,只怕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心中仅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声音。每个人都想别人做自己的听众或信徒,这是极度的自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做任何事情都要把自己考虑进去,深入反思自己,一切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如果忘记了自身的限制,则必将是好高骛远,水中月、镜中花,事与愿违。没有自己一切都是空。自我观照,反求诸己;自我更新,不断净化;自我实践,不向外求;自我离相,不计内外。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需精心去处世。人生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之初;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到中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回归自然。

要想静心,需要摆脱日常的琐事和烦恼,沉寂下来,认真思索人生的真谛。用禅者的智慧去洞察人的生存,用哲学的方法去思考人的发展。有不少人总认为,改变自我就是取消自我,这是错误的想法。改变自我就是消融自我,就是把自我融入一个群体,这样才能长久。

佛祖释迦牟尼问弟子们说:“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弟子们都回答不出。

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一次,我在北大听国学大师叶曼老先生讲座,针对人的自我中心主义,她就毫不掩饰自己的批评:

“在我们生之前,天有多长?地有多久?有人类多久?人类从哪儿来?天之上,地之下,空间到底有多久?谁生了天地?连祖先从哪儿来都不知道,怎敢称自己是‘万物的灵掌’?天的恩泽,地的供养,天地是长久的,人类仰仗它们生活。人永远不满足自己的长寿,人永远对现实要求太高,人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对于宇宙完全无知,整天在那里高谈‘平等’,请问:你为人类做了什么?我们第一个应该感激的是大自然。人类整天在破坏天地,不知回报,不知珍惜天地给予的一切,甚至糟蹋。没有天地,就没有生活的地方。最应该感激的,是天、地、君、亲、师。天地把你养大,你要知道报恩。肩不能挑担,五谷不分,所谓‘知识分子’以何报答?常常反省自己,为了这个世界、人类、社会,自己到底做了什么?不要一开口就说‘我要……’,是我欠世界,不是世界欠我,还得太少,取得太多!讨债的人,心情最恶劣。凡是人,凡是生物,都是很自私的。当大家都觉得应该的时候,人生就会十分痛苦。人之所以痛苦,就是不知道感激。”

是啊,人在天地之间十分渺小,有什么值得骄傲与自我的理由呢?这个世界上,最容易做的事情就是自以为是地改变社会和改变他人,但是最难改变的就是自己。要将《坛经》中的哲理牢记于心,扫除分别心、执著心、是非心、凡圣心。雁过长空,不留痕迹。竹影扫阶尘不动,月华照水无痕。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自己慢慢从“自我成长”过渡到“自我消融”。而方法原则其实很简单,就是少一些自私心,多一些慈悲心;少一些烦恼心,多一些智能心。当有情绪出现时,就要用观念和方法来调整、疏导以及化解,而这个过程就是在“自我消融”。

自我的世界不外是自心的反射,但这“我”只是个“观念”而已。人烦恼的主要原因是不认识自我,若能认识“我”的真相,则很多的问题便能化解。观察这世上,世间人有如蜗牛,都是躲在“我”的甲壳内生存,为我而继续活着。人在这甲壳下感到压力与负担,想放下又脱不了,即使用功修行,这“我”还是如影随形,无可奈何。

圣严法师说,消融自己,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是力量的源泉。就是一种超然,一种物我两忘。一个人活在世上,还是应该多一点自知之明,了解自己,克制自己,战胜自己,这样你的内心才能归于平静,无为无欲,顺其自然,与“道”翱翔,成为有“道”之人。老子说,能够认识和了解别人的人只能算有智慧,能够认识和了解自己的人才算高明。

三、人之所以受苦,是因为执著于自我

《庄子·齐物论》中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意思是说,有大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而有小才的人,总爱因小是小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恢弘盛大。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人生,无休止的被私欲占据着,有数不清的是是非非,一切围绕着一个“我”。一个人最大的障碍、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这个“自己”,指的不只是个人心中的观念和习性,还包括自我意识。人之所以会有烦恼痛苦,皆因有“我”。“我”是烦恼的根源,我爱、我要、我欢喜,凡事只想到我的需要,就容易与人对立、冲突,因此“我”多则苦多,“我”少则苦少。

要征服自我,先要解构自我。痛苦可以从根断除,因为如果没有自我,就没有痛苦。圣严法师说,当我们的自我中心太强、自私心太重时,就会不断地向外追求,同时又不断地排斥外在环境中的一切,所以会带来许多痛苦。当我们渐渐放弃自我中心的烦恼,就能随时随地感受到豁然开朗、清凉自在的快乐。

从前,有个人总是非常苦恼,听说佛陀能灭除一切苦难后,就背上行囊去找佛陀。

佛陀听完他的诉说后,对他说:“真正能够解脱你的,只能是你自己。”

“可是,心中充满了苦恼和困惑的正是我自己啊!”那人不解地说。

“你想一想,你心里的苦恼和困惑是谁放进去的?”佛陀对他慈悲地微笑着说道。

这个人沉吟半晌,没有说话。

佛陀继续开示:“是谁放进去的,就让谁拿出来吧。”

站在温暖而灿烂的阳光下,苦恼的人终于明白:自己的苦恼不过是自己的一种执著,要求得到解脱最终也只能靠自己。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太强,那就会有太多的我挡在他和周遭的人与事之间,而使他的目光变得短浅,只看到“我”,却看不到其他东西。这些挡在自己和周遭人与事间的“我”,其实都是由识心或妄心产生的“忘我”,也是我们必须先加以排除的“我”。

为什么我们会执假为真呢?因为我们生生世世在无明大海中生死轮回,紧紧抱着一个“我”,所以产生种种的“我见”“我所”“我有”,而不能超脱。佛是破执,离执、去执、无执,由此而“外离诸相,内心不乱。”不向外寻原因,搬弄孰是孰非,反向内求,反省自己。

佛家说人是由四大五蕴组合而成的,哪一部分叫做“我”呢?如果说受、想、行、识是我,思想能单独成为“我”吗?五蕴里找不到一个“我”,所以“我”是没有自性的。佛陀认为万物无常,刹那生灭,不存在可以名之为“我”的固定不变的实体。

在亚洲,有一种捉猴子的陷阱。

人们把椰子挖空,然后用绳子绑起来,接在树上或固定在地上。椰子上留了一个小洞,洞里放了一些食物,洞口大小恰好只能让猴子空着手伸进去,而无法握着拳头伸出来。于是猴子闻香而来,将它的手伸进去抓食物。理所当然地,紧握的拳头便缩不出洞口。当猎人来时,猴子惊慌失措,更是逃不掉。

没有任何人捉住猴子不放,它是被自己的执著所俘虏,它只需将手放开就能缩回来。

生活中许多人就像这只猴子一样,时刻在努力建立一个坚固的自我,以掌握对自己心灵的自主权,并经由外在的行为来检验自我坚固的程度。心中的欲念使我们放不下,内心的欲望与执著,使我们一直受缚,我们惟一要做的,只是将我们的双手张开,放下无谓的执著,就能逍遥自在了。

现代社会的人,往往个性张扬、率意而为,一得势就盛气凌人、傲慢无礼,这些都是无知下贱、自以为是的表现。张扬自己人生才能灿烂,但过于张扬就变成了张狂,变成了幼稚,有可能让你跌入万丈深渊。心理学家说:“我们一定要了解别人的立场,人与人之间会冲突、不愉快、会争执,是因为我们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立场不同,看法就不同,作风也不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