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视觉上的感受印象最深刻。虽然大家都明白“不可以貌取人”,但是,实际上双眼所见的形象,往往成为评判个人的标准,这个印象可能是造成误解的原因。如果让周遭的人有了不好的印象,且造成误解,若不早点解决,恐怕不好收拾。
(5)说话欠缺考虑。
误解,它不同于嫉妒、诽谤、恶语中伤。严格地说,它是别人没有正确地理解你的言行,甚至产生相反的理解。被人误解、无端地蒙受冤枉和委屈的确是件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但是,如果你遭到别人的误解,就不能冷静地克制自己,而采取当场顶撞、抗拒的态度,在公众场合搞得双方都下不了台,形成以错对错的局面,使彼此的关系进一步僵化,甚至于互相形成偏见或成见,后果是很不好的,而且你因此还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别人误解你属于人际间的认知关系问题。例如,有的人因为缺乏经验,往往从表面现象上认识别人,从而对别人作出错误的判断。当然,有时候在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关系中,也有较多的情绪因素掺杂其中,比如,有的人对自己喜爱的人容易感知到其优点,对嫌恶的人则容易感知其缺点,但这种情况是个别的、少见的。当你认识到这其中的原委时,你就能够很好地处理别人对你的误解,也就缓解了自己的压力。
人与人之间相处,应该缩小自己,开阔心胸,让自己可以走进别人眼里,甚至进入他人的心里,而不会刺伤人。我们一定要了解别人的立场,人与人之间会冲突、不愉快、会争执,是因为我们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立场不同,看法就不同,作风也不同。替别人着想,就要克服自我中心的人格特质。自我中心的人,以睥睨的眼光看人,以不屑的语言抨击人,当自我中心膨胀到一定程度时,就开始与别人冲突。很不幸的是,这些冲突和争吵,并没有引导他去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和改进沟通的方法,结果,他总觉得别人是错的,别人对不起他,甚至认为别人无知。相对的,别人也会因为他的自大,而与他疏远。
人类之所以要过群居的生活,就是为了互助的方便。为他人尽力,即是为自己尽力,因为一个人在帮助别人时,无形之中就已经投资了感情,别人对于你的帮助会永记在心,只要一有机会,他们也会主动帮助你的。
在泰戈尔看来,只有爱,才能把人的灵魂统一起来,才能把人和自然万物统一起来。通过爱,人们在自己周围的事物中证悟了他自己;通过爱,人们超越自己的局限而进入无限;通过爱,人类的灵魂充满完美的意愿。泰戈尔劝诫人们,要以一种无差别、无憎恨、无敌意的精神,以无限的慈悲对待众生,当立、行、卧,直到睡眠时,都要保持既定的慈悲精神,这就是宗教虔诚的行为。
人人应该做两种利益,一是利益自己,二是利益他人。只想为着自己的利益的人是自私的人、贪欲的人、侵占他人、没有公平的心、不资助别人的人,所以,足心地污秽不净的人。
佛法启示我们,人生是缘起的,而缘起的人生,便是互助的人生。所以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为个人的享受,乃在求个人的健全,以谋全体社会的大幸福。因为社会包括了个人,社会得到了大幸福,个人的幸福也在里面了。要是我们只顾个人的幸福,而不顾社会幸福,甚至妨害社会幸福,那么社会的幸福被害了,结果个人的幸福也得不到。四、最好的生活态度就是“随缘”
如果把天地当做一个大熔炉,那么造物主就是铁匠,人只不过是棋子而已。在现实社会中,人面临死生、存亡、穷达、祸福、贫富、毁誉、饥渴、寒暑、是非、贤与不肖等等,这些既不可抗拒亦非人力所能改变。这是造化之功,是事世之变,是命运之行。
南怀瑾先生说:“要学习超然物外,不要执著于万事万物,因为尘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无常。”不要执著,不代表不让生活中任何感情和经验穿越心扉,事实恰恰相反,我们要让所有的情绪、体验、经验穿透心房,只有真实去接受、体会和认清这些经验,才能让它离开、不再执著。不执著了,就会享受当下,坦然接受一切。
炎热的夏天,禅院的草地一片枯黄。“快撒点草种子吧!”小和尚说。“等天凉了。”
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
“不好了,好多种子被风吹飞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
“随性。”
撒完种子,跟着就有几只小鸟来啄食。
“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傅说,“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师傅!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师父说,“随缘。”
一个星期过去,原本光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师傅点头:“随喜。”
佛教主张万事随缘,也就是凡事顺其自然,对结果不必强求。一个懂得随缘,顺其自然的人,他们可以在风雨飘摇、艰难困苦的生活中,谈笑自若、平静自在。老和尚随口说出的五随,足以见得他满是淡定超然的禅意。世间一切皆佛法,顺其自然就是得道。我们若看待自己的命运像小和尚的师傅对待草籽一样,我们的生命就会轻松随性,收获意想不到的大充实。
人活于天地之间,常常为生计所迫,东奔西走,艰辛劳碌,被名利所包围,被谋略所纠缠,被事业所压迫,被巧智所蛊惑,被名利之心、谋略之心、企图之心和智巧之心包围,无常的人生,乐到极处就会变成苦,苦到极处也会转向乐,能做到云水随缘之心态者又有几?
老子曾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只有一切都顺其自然,才是最高的境界。我们也只有遵守自然的规律,一切随缘,心才能自在平和,也只有这种遵守自然规律的态度,才可以让我们远离比较和嗔痴的烦恼,思想不被重重的顾虑和忧愁牵绊,获得心灵真正的自由。
学者易中天说,简单生活才能幸福生活,人要知足常乐,宽容大度,什么事情都不能想繁杂,心灵的负荷重了,就会怨天尤人。要定期地对记忆进行一次删除,把不愉快的人和事从记忆中摈弃,人生苦短,财富地位都是附加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简简单单的生活就是快快乐乐的生活。
庄子说:“不以长寿为乐,不以早夭为悲,不以通达为荣,不以穷困为耻。”“外化而内不化”,既保持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又顺应了外界的一切变化,喜怒哀乐不入胸次,获得身心之解脱。
人之一生,遭遇的事情何止千千万万,对遭遇的事情必须以良好的心态去对待。面对顺利应该有安定的态度,做到不以顺而骄,不以顺利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而应该居安思危。因为潜在的威胁就在自己的心安理得之中。
一位禅师有三个弟子,有一天,师父问三人:“门前有二棵树,荣一棵,枯一棵,你们说是枯的好、还是荣的好?”
大徒弟说:“荣的好。”
二徒弟说:“枯的好。”
三徒弟说:“枯也由它,荣也由它。”
无论你选择前两者中的哪一种心态,都会产生得失之心,因受外境影响而或喜或悲,如枯也由它,荣也由它,则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皆可泰然处之。
万物因缘灭。世间万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随缘”不是随便行事、因循苟且,而是随顺当前环境因缘,从善如流;“不变”不是墨守成规、冥顽不化,而是要择善固守。随缘不变,则是不模糊立场,不丧失原则。在世间做人,虽然要通情达理、圆融做事,但更要以因果规范为原则,才能够达到事理一如。随缘不变,则是不违背真理。
南怀瑾先生说:“不管学佛不学佛,一个人想做到随时安然而住是非常困难的。”有一句俗语“随遇而安”,安与住一样,但人不能做到随遇而安,因为人不满足自己、不满足现实,永远不满足,永远在追求莫名其妙的东西。
每一个人在世俗的社会中熏染得久了,就会越来越世故,心灵的灵性就会越来越少,得先有颗自由飘逸的心,安闲自在,任意舒卷,随时随地,随心而安。
随心而安是一种境界。知足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在知足的人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跨不过去的坎,他们会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台阶,而绝不会庸人自扰。知足的人,永远是快乐的人。
快乐在于知足,不幸在于不知足。如果把不知足归结为人类后天的变异,这不免有失公允。其实,不知足是一种最原始的心理需求,而知足则是一种理性思维后的达观与开脱。《圣经》上说,上帝在为每个人关上一扇窗的同时,也会为他打开另一扇门。知足不是自我麻醉,自欺欺人,而是看清紧握在自己手中的一切,甩开自寻烦恼的悲观失意,以乐观向上的轻松姿态去迎接每一天的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