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生气不如争气的名句 > 第四章 道 一粒沙尘一方世界一朵野花一个天堂道 一粒沙尘一方世界(第6页)

第四章 道 一粒沙尘一方世界一朵野花一个天堂道 一粒沙尘一方世界(第6页)

学会随心而安,我们才能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对待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间功利的奴隶,也不为凡尘中各种搅扰、牵累、烦恼所左右,使自己的人生不断得以升华;学会知足,我们才能在当今社会愈演愈烈的物欲和令人眼花缭乱、目迷神惑的世间百态面前神凝气静,做到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执著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学会知足,可以使生活多一些光亮,多一份感觉,不必为过去的得失而后悔,也不会为现在的失意而烦恼。摆脱虚荣,宠辱不惊,看山心静,看湖心宽,看树心朴,看星心明……

当不顺心的事时常萦绕着我们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面对呢?凡事不要太过强求。“随缘自适,烦恼即去”。其实,随缘是一种进取,是智者的行为,愚者的借口。何为随?虽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虽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随是一种达观,是一种洒脱,是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

“随缘”,常常被一些人理解为不需要有所作为,听天由命,由此也成为逃避问题和困难的理由。殊不知,随缘不是放弃追求,而是让人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随缘是一种智慧,可以让人在狂热的环境中,依然拥有恬静的心态,冷静的头脑;随缘是一种修养,是饱经人世的沧桑,是阅尽人情的经验,是透支人生的顿悟。随缘不是没有原则、没有立场,更不是随便马虎。“缘”需要很多条件才能成立,若能随顺因缘而不违背真理,这才叫“随缘”。

佛家多讲随缘,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莫攀缘”等说法。“随缘”不是随便行事、因循苟且,而是随顺当前环境因缘,从善如流;“不变”不是墨守成规、冥顽不化,而是要择善固守。随缘不变,则是不模糊立场,不丧失原则。就在世间上做人,要通情达理、圆融做事,这样才能够达到事理相融。

随缘不变,则是不违背真理。庄子妻死,他知道生死如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运行,既不能改变,也不可抗拒,所以他能“顺天安命,鼓盆而歌”;陆贾《新语》云:“不违天时,不夺物性。”明白宇宙人生都是因缘和合,缘聚则成,缘灭则散,才能在迁流变化的无常中,安身立命,随遇而安。生活中,如果能在原则下恪守不变,在小细节处随缘行道,自然能随心自在而不失正道。

浮生若梦,万事随缘,学道容易得道难,功名如粪土,富贵亦浮云;无相无物,放下一切,失就是得,人生也是一道题,时时处处你都必须舍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知足即幸福,随遇而安,随时随地享受快乐;心无旁骛,静若止水,相信自己的价值,只要你有信心,人是锤炼出来的;善恶正反,一念之间;佛常无为,禅悟人生;即心是佛,佛因心得!

生活像一团麻,到处都有解不开的小疙瘩。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也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烦恼。

哲学家讲过:“生活像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什么叫幸福?幸福没有固定标准,而且跟金钱、权力这些无关,甚至相反,因为它只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叫做“知足常乐”。做一个平凡的人,担水劈柴。守住一颗平常心,担水劈柴。正如佛家所言:禅悟之前,担水劈柴:禅悟之后,担水劈柴。没有必要再过分苛求自己、劳累自己,每天保持一种轻松的心态,去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美好瞬间,岂不更好?正如禅诗所云:

不求名利不求荣,

只去随缘度此生;

一个幻躯能几日,

为他闲事长无明。

禅所谓的“随缘”,是以活泼流转的生命之流,融入万物虚空但不拘泥于虚空,从空境圣境中转身而出,将小我转化为大我,将个体转化成全体,将“满目青山起白云”作为家风,随缘任运,洒脱无拘,使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合而为一,时间与空间融成一体,至真至美,无拘无束。自然物象成了禅悟者的宇宙生命,个体生命与天地息息相通。这至大至全的我,这至醇至美的道,既有宁静淡远、繁华落尽的静谧之美,又有鸢飞鱼跃、生机勃发的流动之美。

五、放下一切,岸就在当下

南怀瑾先生说,现在就是岸,一切当下放下,岸就在这里。

佛家常劝世人要“活在当下”。何谓“当下”?简单地说,“当下”指的就是你现在正在做的事、你现在所在的地方、现在与你一起工作和生活的人。

“活在当下”就是要你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当下这些人、事、物上面,全心全意地去接纳、品味、投入和体验这一切。

平常心也就是饿了吃饭,困了睡觉的心。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假无常的,认识到这个缘起无常的空性,就能看破放下,放下就会活在当下,修在当下,悟在当下;其实,修行的原因也是让我们直面承担,保持这种平常心罢了,所以说:“平常心就是道”。

一个落难的苦人找到一个老和尚倾诉他的心事。

他说:“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

老和尚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放不下的。”

他说:“这些事和人,我就偏偏放不下。”

老和尚让他拿着一个茶杯,然后就往里面倒热水,一直倒到水溢出来。苦者被烫到马上松开了手。

和尚说:“其实,这个世界上能有什么事是放不下的呢?感觉痛了,你自然就会放下。”

南怀瑾先生认为,一切事情,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能够放下世间一切假象,不为虚妄所动,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一个人才能体会到自己的真正本性,看清本来的自己。

我们每日背负了太多太沉重了,从小到大,装得满脑子的名誉、利益、道德、风尚、摒弃与追逐。可是,纵然功成名就亦负重累累,哪得一日轻松?全部放下固然不容易,求取片刻轻松还是可以的,只与内心对话,闲杂妄念抛脑后。

有一天,一个人来到佛祖面前,问道:“梵行圣者,你们居住在树林简陋的茅屋里,每天仅仅吃一顿饭,为什么还这样快乐?”

佛祖回答:“不悲过去,非贪未来,心系当下,由此安详。”

佛祖寥寥数语,便道出了人生幸福的真谛:活在当下。

人们不快乐的原因,不仅仅因为身上的生活压力,还源于对过去的追悔和对未来的担忧。这好比一肩挑了三副担子,如何能不活得累?把过去、未来这两副担子抛开,就会倍感轻松。

佛陀说,放下。人能放下,身心轻松。很多时候,如果我们想获得从容、轻松、自由和解脱,就必须学会放下那些没有意义的东西。可惜,大千世界,充满诱惑;芸芸众生,六根不净。

人们之所以总是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麻烦,是因为人们总是生活在过去或者未来,而往往被我们所忽视或者并不予以理会的则是我们生活的“当下”。而一个真正懂得“活在当下”的人便能“快乐来临的时候就享受快乐,痛苦来临的时候就迎着痛苦”,在黑暗与光明中,既不回避,也不逃离,以坦然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远处寻找快乐。可是走遍千山万水,也没有寻到快乐的踪迹。于是他沮丧地坐在山路旁。

此时正有一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看到富翁坐在那儿,就问他:“你坐在这里干什么啊?”

富翁说:“虽然我是一个人人羡慕的富翁,但是我并不快乐,我在寻找快乐。”

农夫问:“你找到了吗?”

富翁摇了摇头。然后他问农夫:“你知道快乐在哪里吗?”

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擦着汗水说:“我把柴草放下就很快乐啊!”

富翁顿时茅塞顿开:原来放下就是快乐!自己背负那么重的珠宝,担心别人偷抢,害怕遭人暗算,整日忧心忡忡,哪来的快乐?于是,富翁将财宝接济穷人,专做善事,而他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快乐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