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生气不如争气的名句 > 第四章 道 一粒沙尘一方世界一朵野花一个天堂道 一粒沙尘一方世界(第7页)

第四章 道 一粒沙尘一方世界一朵野花一个天堂道 一粒沙尘一方世界(第7页)

快乐就是这样简单:只需放下。

今天的社会,太多的欲望,太多的诱惑,很多人整天都被名缰利锁缠身,何来快乐?整天陷入你争我夺的境地,快乐从何而来?整天心事重重,阴霾不开,快乐又在哪里?整天小肚鸡肠,心胸如豆,无法开豁,快乐又何处去寻?放下名缰利锁,快乐就会如影随形。世界上有许多诱惑,金钱、桂冠、权贵,都是身外之物,只有生命才是最真实的。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人情的执著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才能感受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禅境。只有在滚滚红尘中保持一份清醒,才能以一闲对百忙,以潇洒的姿态应对人生。

苦在一切人面前都是平等的,只不过苦的方式不同而已。人活着为什么会感到很累呢?就是因为总被种种外在的事相所迷惑,总期求得到的越多越好,以致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连步子都迈不开了。人生是苦的,充满烦恼,但如果放下执著,苦当下就是空,烦恼就是菩提,人生就是解脱。禅宗充分地发扬了佛教的解脱说,它要我们当下放下、五分别,凡夫是佛,婆娑世界就是净土,在繁忙的人生中就能实现最大的自在。

有一天,怀海禅师陪马祖散步。

听到野鸭的叫声,马祖问:“那是什么声音?”

“野鸭的叫声。”

过了好久,马祖又问:“哦,刚才的声音哪里去了?”

怀海答:“飞过去了。”

马祖回过头来,用力拧着怀海的耳朵,怀海痛得大叫起来。

飞去的不仅有野鸭,而且怀海的心,他还停留在野鸭那里。

现实社会就是一张无常的尘网,一个人要学习超然物外,不要执著于万事万物,因为尘世间万事万物均是无常。既然世间的一切都是变幻无常的,还有什么好执著的呢?

南怀瑾先生说,我们一切众生,有一个“我执”,认为这是我,有个我,把我的现象执著得很厉害,认为我还有个心呢,把自己所有的妄念、意识、分别、烦恼,一切不实在的这些观念、往来思想当成是真实的。人总是趋向于保护自我,相信我,供养我的,信赖自己的感觉,凭自己旧有的经验行事,将自己抓得紧紧的。执著很多时候是一种愚昧的固执,有执著而后有贪恋,执著使我们成为一个套中人,处在自己温室一样的茧中,心安理得,坐井观天。殊不知,世人所执著的我并不是那个真我,而是自性的一个幻影。如果一个人能够放弃我执,就会减少很多烦恼,在人生的道路上就能轻装上阵,去怀抱雨露阳光,收获像金黄的稻子一般的幸福和快乐,走向无限广阔自由的天地。

佛家认为,见性成佛,人的一切杂乱皆由心性而起,只有做到心性畅然,才会去除万般烦恼。人是渺小的,心最不可测。用积极的心态看大地,到处是阳光普照,鲜花盛开;用消极的心态看世界,只有视觉的疲劳而已。

只有真正能够活在当下的人,快乐时常与他相伴,空虚与他无缘,烦恼离他而去。就如同天上的云彩,感觉来来去去。坐在这里,不想过去,也不想未来,并且知道到自己在坐着。这一刻多美妙、多精彩。我们只浇灌心中欢乐、安详的种子,而不去浇灌烦恼的种子。那么,此刻我们已经步入到解脱道中了。我们要做一个快乐的现实主义者,人生最美好的选择就是活在快乐的当下。我们来品味两个美妙的故事,相对你对“活在当下”的观念会有更多的感触和认同。

《宝积经》云:不分别过去,不执著未来,不戏论现在。我们知道生命就在当下一刻,并且我们有可能握住当下,因此我们决心在日常生活中的训练我们自己深入到生活中去。

只有当你放下对自我感观思虑的执著、放下对外在享受的执著,你才能够解脱出来。

从这段问法,我们可以得悉,空就是放下成见,放下执著,放下贪欲,放下别人对自己的苛责,放下憎恨与不满,放下一切,让自己空空如也,才能让心灵真正发出白内之光,智慧之泉。那就是觉悟,就是成佛之道。所以说:放下攀缘,心中空空如也,本来就是佛。

在我们寻常人的眼里,世间的万法往往是被认为是实有的,加之我们以固有的观念去看待世间的万物,因而在我们主观的视角中便产生畸形的人生观,当做衡量世间一切事物的尺度,因而使我们深深地被是非烦恼困扰住了。于是人生就平生起了许多的痛苦,而我们自身又无法摆脱这种痛苦的缠绕。显然,我们要摆脱世间各种烦恼的缠缚,单纯地依靠世间的智慧,无疑是不可能实现的,有时我们还需要一种勇气、一种敢于“放下”的勇气。比方说我们对某些事“求不得”时,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去争取实现其目的,而当这一目的被实现之后,新的欲求又将会接着产生,由是转而产生新的烦恼,如此则永无了期。此时此刻,如果我们心中能够产生一种“放下”的勇气,这个烦恼也就有了期限。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放下一些,放下一些虚荣心、嫉妒心、偏执心、狭隘心。即使不能全部放下,最起码放下一些杂碎的东西,让自己简单并且快乐。

不要一味地执著于既定的方向目标,也要回头看看,也许更好的机会正在身边却一直被你忽略了,不要过于执著,要勇于放下,回头看看。活在当下,我们不必太执著,很多时候,放开自我也是一种美,一种大智慧。

现代的人,都说容易迷失自我,容易找不到真实的自己,因为现代社会的转速太快,自性都被各种欲望淹没了。

六、孤零零地坐在古庙里,不意味着就成佛了

修行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吃饭、睡觉一样,是平平常常的,用不着去谈玄说妙,把修行说得神乎其神。修行其实就是一种随意自然的生活,开悟也是在日常的运水搬柴的劳动中实现的。

禅宗既主张不脱离生活实际体悟自性,又反对以“空”对“空”的修炼方式,即既出世又入世的超然人生态度,力求心地静寂,追求“气和容众,心静如空”。

学佛并不是孤零零坐在庙里学佛的样子,应该把握佛法的本质,放弃对外象的模仿,在正确的地方努力,才能事半功倍。不束缚于外相,不拘泥于常规,整合因缘,随缘就势。心中有佛,形式并不重要!

南怀瑾先生说,有些人认为,悟道以后,大概什么都不要,什么也都不相干,一切的一切都不管,跑到古庙深山,孤零零地坐在那里,就以为成佛了。如果成了这样的佛的话,世上多成一千个佛对他们也没有关系,因为山里早有的是佛,许多石头、泥巴摆在那里,从开天辟地到现在,都可以叫做佛。反正它们对一切事物、一切出世入世的一概不理。其实,那是绝对的自我,看起来很解脱,一切事物不著,实际上是自我,为了自我而已!认为我要这样,因为他下意识的意识形态有了这个法相。著名禅师天然移住洛阳慧林寺。

一年冬天,洛阳气候特别寒冷,为了取暖,天然把大殿里的木雕佛像,用利斧劈破成小块,烧了起来。

寺僧十分震惊,对他虽无办法处置,却冷言热语说个不停。天然不以为然,却笑着对僧众说:“我是火化舍利来取得供养啊!”

僧众说:“木头哪里会烧出舍利?”天然悠然自得地回答说:“大家既然知道是木头,为什么还要责怪我呢?”说得众僧无话可说,怏怏而去。

在天然心目中,宇宙真理才是佛身的真正表现,佛像不过是一堆物质而已。寒则取暖,热则乘凉,不拘形式,顺应自然。难怪马祖赞扬他:“我弟子天然!”

翠微是天然的学生。

一天,翠微供养罗汉,有僧人问禅师:“你师父烧木佛,你为什么还要供养罗汉?”翠微说:“佛是烧不着的,想供养也任你供养。”

学佛参禅的人,念佛,想佛,希望能达到“佛入我,我入佛”的境地,那是他一生的追求。

从前,有一位老妇人,建了一座茅庵,供养一个和尚修禅,并且常叫一位少女给这位禅僧送饭。

一天,她想试一试这位禅僧的修行工夫,便跟送饭少女嘱咐了几句话。

少女听从吩咐,抱住和尚说:“你喜欢我吗?”

不料,那和尚面无表情地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

少女回报了这情形后,老妇人叹道:“想不到我二十年供养,只得一个无情俗汉!”

于是,她赶走了和尚,一把火把茅庵烧掉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