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修禅,不是为了把自己变成一个铁石心肠、没有丝毫感情的人,而是要变成一个慈悲度世的人。禅宗讲“无念为宗”真正的“无念”不是装聋作哑,勉强自己追求清静,而是要能在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中,不生一切杂念妄想。
打坐不是打出来的,正如坐禅也不是坐出来的,禅从哪里来,吃饭,读书还是如厕、发呆?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这样讲话本来就已经太过机锋了,其实也不是因为如果太刻意了,禅就失去了它的本来含义。
佛法是需要修正的,一个人去修正、实践佛法不一定能成佛,但一个不去修正、实践的学佛者则绝不可能获得解脱。实证佛法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佛法并不离于世间,佛教的本旨只是要洞悉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教人求真求智,以断除生命中的愚痴与烦恼,修学佛法也并不一定都要离尘出家,在家之人同样可以用佛法来指导人生,利益世间。七、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心灵就少了浮躁
身做人世事,心在尘缘外。南怀瑾先生说,一般学佛的人观念错误,认为学佛可以偷懒,可以躲避,以为学佛可以万事不管。这完全是错误的态度,不但不够小乘,就是连基本做人的行为都算错误的。
三十年前,一个年轻人离开故乡,开始创造自己的前途。
他动身的第一站,是去拜访本族的族长,请求指点。
老族长正在练字,他听说本族有位后辈开始踏上人生的旅途,就写了3个字:不要怕。
然后抬起头来,望着年轻人说:“孩子,人生的秘诀只有6个字,今天先告诉你3个,供你半生受用。”
三十年后,这个从前的年轻人已是人到中年,有了一些成就,也添了很多伤心事。
归程漫漫,到了家乡,他又去拜访那位族长。
他到了族长家里,才知道老人家几年前已经去世,家人取出一个密封的信封对他说:“这是族长生前留给你的,他说有一天你会再来。”
还乡的游子这才想起来,三十年前他在这里听到人生的一半秘诀,拆开信封,里面赫然又是3个大字:不要悔。
中年以前不要怕,中年以后不要悔。
红尘即俗世。各行各业,凡是想成功的人,生活都十分忙碌。往往弄得吃也不得安宁,睡也不得安宁,一天到晚为了名利,在世俗尘劳中辗转沉沦。世人执著太多,爱恨名利,身心俱困,无有平静之心,佛性已被泯灭。佛陀告诉人们,世间本来是虚幻,功名、利禄、情爱都是过眼烟云。可是世人却以虚当实,执著不放,就成了修炼上天的障碍。常人对名利情和世间一切的执著都是不好的东西,是修炼中必须去掉的。
有一个从事房地产的年轻人,经过自己几年的打拼,在当地已小有名气了。他每天的生活就像上足劲的发条一样,被传真、资料、甲方以及各种方案充塞得满满的。
一天,这位年轻人加班到很晚。从公司出来后,走了很远的路也没有叫到车。走得热了,他停下来,解开领带,仰头出了口气。这时,他吃惊地看见星星在丝绒般的夜幕中闪烁着,洋溢着一种清朗的宁静。一如他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晚,几个要好的同学躺在学校图书馆前的草坪上看到的那样。那一晚,他们深深被血脉中扩张的青春激动着,广袤的星空与未来的前途一片光明。
从那以后,他几乎再也没有时间去注视过夜晚的星空了。因为从他走入社会,他一直保持着弯腰向前奔跑的姿势。太忙碌了,欲望总在膨胀,目标总在前方,不停地向前奔跑着……每个夜晚的这个时刻,他多半在应酬或是在做楼盘计划和方案,他从没有想过哪怕透过一扇小窗,去望望宁静的夜空,倾听心灵一些细小的声音。
幸福,它是一路上持续发生的,就如深夜静谧而美丽的星空所带给人的震撼,而非那个令人疲惫的终极雪球。幸福到底是什么?许多人都在问,其实得到幸福很简单。听一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扔掉那些对自己来说十分奢侈的梦想和追求,那么,你就被幸福包围了。
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一个人体会幸福的感觉不仅与现实有关,还与自己的期望值紧密相连。如果期望值大于现实值,人们就会失望;反之,就会高兴。”的确,在同样的现实面前,由于期望值不一样,你的心情、体会就会产生差异。
一只老猫见到一只小猫在追逐自己的尾巴,便问道:“你为什么要追自己的尾巴呢?”小猫回答说:“我听说,对于一只猫来说,最为美好的便是幸福,而这个幸福就是我的尾巴。所以,我正在追逐它,一旦我捉住了我的尾巴,便得到幸福。”
老猫说:“我的孩子,我也曾考虑过宇宙间的各种问题,我也曾认为幸福就是我的尾巴。但是,我现在已经发现,每当我追逐自己的尾巴时,它总是一躲再躲,而当我着手做自己的事情时,它却形影不离地伴随着我。”
同样道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喜欢拼命地追求、索取,以为这样便可以得到幸福。殊不知,当你费尽心机地实现了这个目标,会感到幸福依然很遥远。
修行根本不需要分别什么“出世”、“入世”,世俗中的一切因果是不能回避的,想解脱从眼前就可以开始,穿衣吃饭,坐卧住行、贫富贵贱等等都应该成为修行的好道场。
修行首先要“出世”,但却要从“入世”下手。多数人一开始修行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解脱,而少有一开始就想着为他人谋福的。
修行的“入世”,最终还是为了要“出世”。但“出世”并不是指消极避世或者回避现实,而是指真心想要证得无上佛法,获得超越彻底解脱。这是修行佛法的大原则,假如一个人执迷于现有的世界和生活,对修行还没有生起真正的信心,那他还是摆脱不了苦。世俗是个大染缸,你要没有出离它的心,就只能被无尽的烦恼淹没,那佛亲自来度也度不了你。所以,“入世”修行要保持“出世”之心,这样既利人,也利己,是彻底解脱、修正成佛的通途大道。
总之,修行是离不开“入世”的,也无须分“出世”与“入世”,世俗也是个人练习场,如果你善于利用它,烦恼也会变成菩萨,帮你修成正果。所以,佛从眼前的穿衣、吃饭开始,教众人从“入世”修行着手,安住“出世”超脱之心。
《坛经》中慧能禅师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内心空明、不被外界所扰,这是坐禅者应该达到的基本境界,也是人们行事处世的快乐之本。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怎么样处理我们的心念,就是我们人生最大的问题。
南怀瑾先生贯通佛、道、儒三学,思想偏于儒学,对三者都有所吸收:儒家精进利生;道家谦下养生;佛家圣净无生。一水犹如三面古镜,观照人生的不同趋向,何时何地应当何去何从,某时某刻应当如何运用宝鉴以自照、自知、自处。
对一般来说,学问仅仅是一种工具而已,有用则贵,无用则弃。对南怀瑾大师来说,学问是一种素养,得之于心、用之于身、随之于意,到了这种境界,就称得上真学问了!以出世的姿态入世,以入世的姿态出世。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知足常乐”。佛教的理想是“少欲知足”。孟子曾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是说希望心能够正,欲望欲少欲好。他还说过:“其为人也寡欲,虽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寡矣。”欲少则仁心存,欲多则仁心亡,说明了欲与仁之间的关系。
自古仕途多变动,所以古人以为身在官场的纷华中,要有时刻淡化利欲之心的心理。利欲之心人固有之,甚至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这当然是正常的。问题要能进行自控,不把一切看得太重,到了接近极限的时候,要能把握得准,跳得出这个圈子,不为利欲之争而舍弃了一切。
人生在世,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人还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自我实现就是其中之一。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可是,欲望是无止境的,欲望太强烈,就会造成痛苦和不幸,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因此,人应该尽力克制自己过高的欲望,培养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
《菜根谭》中主张:“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则危;能事不宜尽华,尽华则衰;行谊不宜过高,过高则滂兴而毁来。”意即官爵不必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否则就容易陷入危险的境地,自己得意之事也不可过度,否则就会转为衰颓,言行不要过于高洁,否则就会招来诽谤或攻击。
同理,在追求快乐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乐极生悲”这句话,适可而止,才能掌握真正的快乐。大凡美味佳肴吃多了就如同吃药一样,只要吃一半就够了;令人愉快的事追求太过则会成为败身丧德的媒介,能够控制一半才是恰到好处。
所谓“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酩酊,便成恶境矣。履盈满者,宜思之。”意即赏花的最佳时刻是含苞待放之时,喝酒则是在半醉时的感觉最佳。凡事只达七八分处才有佳趣产生。正如酒止微醺,花看半开,则瞻前大有希望,顾后也没断绝生机。如此就能悠久长存于天地畛域之中。
又如:“宾朋云集,剧饮淋漓乐矣,俄而漏尽烛残,香销茗冷,不觉反而呕咽,令人索然无味。天下事率类此,奈何不早回头也。”痛饮狂欢固然快乐,但是等到曲终人散,夜深烛残的时候,面对杯盘狼藉,必然会兴尽悲来,感到人生索然无味,天下事大多如此,为什么不及早醒悟呢?
常常看到有些人为了谋到一官半职,请客送礼,煞费苦心地找关系、托门路,机关用尽,而结果还往往与愿相违;还有些人因未能得到重用,就牢骚满腹,借酒浇愁,甚至做些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事情。凡此种种,真是太不值得了!他们这样做都是因为太看重名利,甚至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压在了上面。其实,生命的乐趣很多,何必那么关注功名利禄这些身外之物呢?少点欲望,多点情趣,人生会更有意义,何况该是你的跑不掉,不该是你的争也白搭。
因此,注重中庸并保持淡泊人生,乐趣知足的心态,才能使自己体会出无尽的乐趣,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八、不向灵山塔下求,灵山就在你心里
南怀瑾先生说:浪求就是乱求。不必到灵鹫山求佛,不要跑那么远了,因为灵山只在你的心头。每一个人自己的本身,就有一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就行了。也有另外一种说法:“不向灵山塔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