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想看看吗。”阳阳似乎并不是很在意,“它太高了,不好拿,我一使劲它就掉下来了。”
???“真是的,我这花瓶可是朋友从国外带来送我的。”小姨一脸不高兴,“你这孩子越说你越乱动,这下可好,花瓶让你弄坏了,你说怎么办吧?”
???“不就是一花瓶吗?回头我们赔你!”这时妈妈看到小姨责怪自己的宝贝儿子,心里着实不高兴了。
“这孩子都让你们惯坏了,乱翻别人的东西也不管!”小姨可不管这一套,看着地上自己心爱的花瓶,“赔,我都说了,这不是国内买的,你们拿什么赔?”
“不就是个破花瓶吗,你这么大人了至于吗?为打烂个花瓶跟孩子过意不去?”妈妈红着脸跟小姨吵了起来,“你放心,无论在哪里买的我们都赔!”
“你就惯孩子吧,错了也不承认,早晚把孩子惯坏了!”小姨并不示弱。
正在厨房做饭的小姨夫听见屋里的动静不对,赶紧进了屋,看见姐俩正在吵着,赶紧上前劝,“怎么回事?姐,你别跟她一般见识,别生气!”
妈妈此时已经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带着儿子正往屋外走,“你们家我们呆不起!”说完不等小姨夫的劝阻,带着儿子愤愤离开了小姨家。
从此,姐俩为了这件事情很长一段时间不说话。
就是这个胡乱翻东西的“小毛病”导致了一场不可避免的家庭矛盾,虽然说小姨的教育方法有些着急,可是作为家长,阳阳的妈妈放纵孩子的行为更令人深思。虽说这一在家长眼里不足为奇的小习惯,很可能被家长看作是孩子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但对于他人来说,就是一种侵犯,如果发现后不及时教育和纠正,这一毛病也很可能酿成大错。
小青也总爱在家里翻这翻那,每次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把妈妈的放到抽屉里的东西翻出来,有时甚至翻出妈妈的内衣在屋里左看右看。这个毛病让家人颇为头疼。
一天下午,妈妈正在做晚饭。邻居肖阿姨敲门拜访,妈妈把肖阿姨让进了屋,俩人寒暄了几句,肖阿姨不太自然地向妈妈问道:“小青妈妈,我想问问你有没有看见小青手里有一个小红盒子?”
“小红盒子?”妈妈疑惑地看着肖阿姨,“我好像没太注意,你不是怀疑我们青青吧?”
“没有、没有,”肖阿姨忙解释,“刚才小青跟我家小虎玩,小虎告诉我小青从我家抽屉里拿了那个小红盒子,里面装着我的结婚戒指。我没别的意思,可能小孩子不懂事拿着玩。”
“什么?你说我家青青把你的结婚戒指翻出来拿着玩?”妈妈一听肖阿姨的话,立刻不高兴起来,“你这不是说我家青青偷东西么?你有什么证据啊?”
肖阿姨正要解释,这时小青从卧室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只红色地小首饰盒。肖阿姨眼尖,一眼看见小首饰盒,“你看,就是这个!”
妈妈赶紧上前从小青手里拿过小红首饰盒,打开一看,果然里面装着一只肖阿姨曾经带过的黄金戒指。当时脸上不停地变化着颜色,“青青,这个从哪儿来的?”
“这是我从小虎妈妈抽屉里拿出来的,我觉得好玩就借来玩两天。”小青看着妈妈和肖阿姨一脸茫然。
“你这孩子,太不像话了!你怎么可以随便拿人家的东西啊?”妈妈气得不知道说什么了。
“小肖,你看,孩子不懂事,”妈妈脸上一片绯红,“不好意思,青青拿了你的东西,回头我一定好好教育她!真是对不起啊!”
“没什么,东西找回来就好了。”肖阿姨想了想说,“青青妈妈,我说句话你别在意啊。孩子虽然是无意识的拿了东西,但如果一旦孩子养成了随意乱翻别人东西的话,可就不好了。”肖阿姨说完拿着东西走了。
妈妈看着肖阿姨的背影,再看看一脸茫然的青青,心里不是个滋味。
以上两个故事,都说明好奇心导致孩子犯错。其实,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引导得当,那将引领孩子探索未来,取得成就并走向成功;但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好奇心理没有很好地引领,这种好奇则很可能会演变成一种不良的习惯,而使孩子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甚至还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家长面对孩子乱翻东西这一不良习惯,一定要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纠正孩子乱翻东西的习惯。
引导其注意力,时刻提醒教育
当家长发现孩子有胡乱翻东西的习惯时,既不要着急也不要视而不见。单纯的说教很可能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家长可以选用其他有效的方法予以提醒和制止。家长可以在孩子乱翻别人的东西时,用其他让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或事物引开孩子的注意力,以此制止孩子乱翻东西的行为。然后告诉孩子在未经他人允许的情况下,不能乱翻他人的东西,这是一种不礼貌的错误行为和表现。如果想要他人的东西或者对他人的物品好奇、喜欢,很想看一下或者玩一下,可以跟物品的拥有者说明,可以友好礼貌地问对方“我可以玩一下,好吗?”、“我能看看吗?”或者“能把你的好玩意拿出来让我看看吗?”在征得他人同意后再看、再玩,如果对方不愿意,那就不能勉强,更不能趁对方不注意而偷偷将东西拿出来或翻出来玩。
事先提醒约定,事后教育引导??
为了教育和阻止孩子不乱翻他人物品,在带孩子去某人家中之前,家长一定要事先告诫孩子要有礼貌,未经他人允许就乱翻别人的东西是一种不礼貌的错误表现,所以到了别人家一定要遵守规矩,不能乱动别人的东西。家长为了更好地督促孩子实现诺言,可以答应孩子在兑现了承诺之后,如果在别人家表现良好,可以给他买些玩具、糖果或者答应带他到好玩的地方以资奖励。不仅如此,在去别人家之前,要再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果孩子没有按约定做事,表现了不礼貌的行为,那就自动取消原本约定的对他的奖励,予以小小的惩戒,并在事后告诉他取消约定的原因,引导孩子反省自己的错误行为,让孩子自觉地约束自己,慢慢摆脱乱翻他人东西的毛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孩子先做榜样,学会交际分享
为了教育和纠正孩子乱翻他人物品这一不良习惯,家长首先要让自己的孩子学会分享,让孩子首先做好表率作用,把自己心爱的东西拿出来与其他小朋友或者家庭成员一起分享。为了培养与人分享的习惯,家长可以有意让孩子和长辈一起吃、一起玩,并互换角色相互请吃、请玩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分享的快乐,并明白在分享他人物品时要征得别人的同意,这样以后再到别人家做客的时候,孩子自然就知道如何征求别人的同意再分享他人的物品了。
切记,家长对孩子不能过分宠爱,好吃的、好玩的也不要让孩子一个人享用,要有意地教育让孩子学会与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更要教育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爱乱翻别人的东西、自私自立不愿意帮助别人”等等这些行为和习惯是不恰当的,是令人讨厌和不受欢迎的,要教育孩子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控制和规范孩子的行为,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和谦让、宽容的美德。
8.撒泼打滚闹翻天
“我就不吗,我就要看电视,我就要看电视!”莱莱在地上不停地翻滚着,哭闹不止。弄得奶奶不知所措,“好,看,看啊,小祖宗,你别闹了!爸爸上夜班刚回来,要是把你爸爸吵醒了,起来又要揍你了!”奶奶无奈只好给莱莱打开电视。
莱莱就是这样一个小孩儿,不论什么,只要不高兴就撒泼打滚,大哭大闹,直到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否则决不善罢甘休。弄得全家人着实为他这个毛病头疼。
这天爸爸下夜班,在屋里睡觉,莱莱却非要看电视,奶奶怕打扰爸爸睡觉,所以没有答应,结果莱莱就来了他最拿手的“闹”了起来。奶奶无奈只好给孙子打开了电视。
谁想到,莱莱有点得寸进尺,看了电视,还觉得不过瘾,非要在屋里玩球,奶奶让他出去找小朋友玩,他好像就是成心不想让爸爸休息,非要在屋里玩。奶奶气的把球拿出了屋。这一举动又调动了他的“天赋”,整个人在地上一躺,手脚蹬踹着,哭闹不止。
气得奶奶直跺脚。爸爸终于被莱莱吵醒了,怒气冲冲地从卧室里出来“莱莱,你怎么回事啊?没事老闹什么啊?”
“我没闹,奶奶不给我球。”莱莱看见爸爸出来了,强词夺理。
“你这孩子,没看见你爸爸睡觉啊,非要在屋里玩球,我能给你吗?”奶奶生气地教训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