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您别理他。这孩子就是成心,非不让我睡安稳觉!”爸爸气愤地说。
“哇”,莱莱觉得委屈,又大哭起来,而且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你给我起来,”本来就堵着气的爸爸,这会儿可真的发起火来,“我看你这孩子真是惯得没样,今天我要不好好教育教育你,我就不是你爸爸!”
说着,上前一把拉起莱莱,在莱莱的屁股上狠狠的打了一巴掌。
挨了打的莱莱更是像杀猪一样,嚎啕不止。奶奶看见爸爸真的打了孙子,又不禁心疼,赶紧过来劝,就这样祖孙三人乱作一团。
???
这样胡乱闹腾的孩子的确让人厌烦。无论在家还是在外面,总有这样一些孩子,只要不高兴就撒泼打滚、嚎啕大哭,而且越当着众人越来劲,弄得家长颜面扫地。这种耍赖的毛病一旦形成习惯,不仅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更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质和文明的行为。因此,家长千万不要再娇惯和放纵孩子这样肆意乱为。
“冲啊,杀啊!”湘湘和小朋友肆无忌惮地在楼道里打闹着。这时邻居王奶奶从屋里出来,“湘湘啊,爷爷奶奶身体不好,中午需要休息,到外面玩,好吗?”
“我就在这里玩。”顽皮的湘湘冲王奶奶做了个鬼脸,又开始在楼道里乱跑乱叫。
王奶奶看见湘湘这样肆无忌惮而且没有礼貌不禁摇头叹气,无奈走进了屋。
湘湘和小朋友楼上楼下的跑着,在楼道里大声地喊叫着,弄得很多邻居出门查看。楼长孙奶奶正巧走进楼道,看见湘湘他们这样疯闹,打扰了邻居,就走过去制止湘湘,“湘湘,你们不要在楼道里闹了,到外面去玩,不要打扰楼里爷爷奶奶睡午觉啊。”
别的小朋友低着头往外走去,只有湘湘就是不走,还大喊其他小朋友回来接着玩。
“湘湘,你怎么那么不听话啊?”孙奶奶有些生气,“这样可不是好孩子啊!”
“我们玩碍着你什么事了,我们就玩,你管的着么?”湘湘没有礼貌地强词夺理。
“这孩子,回头我告诉你妈妈去。”孙奶奶有些生气了。
“你告去,你欺负小孩,啊——”湘湘说着,倒在地上,翻滚着大哭起来。
孩子的哭声惹来了众多邻居,大家纷纷出来观看,评说着。弄得孙奶奶不知如何是好。湘湘的爷爷也闻讯出来,看见孙子在地上撒泼打滚的哭叫着,赶紧上前拉起湘湘,“这是怎么回事啊,玩的好好的怎么哭了?”
孙奶奶把刚才的情形跟湘湘的爷爷说了一遍,周围的邻居也纷纷声讨湘湘不懂事,弄得爷爷觉得自己在老邻居面前没了面子,连连向大家道歉,并向大家保证回去一定加强对湘湘的教育,赶紧拉着湘湘回了屋。
???
孩子玩得高兴开心,不仅是件好事,也会令家长高兴不已。但是孩子的高兴和玩乐不能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如果孩子的玩乐行为影响了其他人的休息,那这种欢乐对于别人来说无疑就是一种折磨。就像前两个故事里的小主人公,他们的行为已经妨碍了他人的利益,而由于家长平时的娇惯和纵容,一旦有人制止他们的不良行为,他们就采取更不负责的行为来维护他们的行为,就仿佛破皮无赖。不但让家人感到反感,更让周围的人感到孩子家庭教育的失败。为此,对于那些稍不顺心就爱“撒野”的孩子来说,家长一定要及时纠正这一不良习惯,以免让孩子这一坏毛病影响了他今后的人生轨迹。
?分析孩子心里,转移孩子注意?
孩子不如意就撒泼打滚,大都是因为需要未达满足,或是不愿做事情,故而哭闹要挟家长。而大多数家长不愿意看到孩子哭闹,尽管费劲口舌,但孩子依然哭闹不止,由于经不住孩子的折腾,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满足孩子的要求。长此以往,孩子掌握了家长的感情和脾气,这种“撒野”行为就成了他们获得满足的一种工具,而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也会变得刁蛮、任性、固执己见。为此家长在发现孩子有这样不好的习惯时,一定要加以制止和教育。
从儿童心理角度分析,孩子的不随意注意较为突出,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家长可以利用这一点,在孩子撒泼打滚时,可以用神秘、惊诧的语言或表情,将孩子的注意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比如,当孩子撒野时,可以惊讶地对孩子说:“快看,那里好像发生了什么事!”等之类话。然后可以再对这一事物进行一定的渲染,使之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这时,切记不可以欺骗或者哄骗孩子,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并不等于欺骗孩子,而是让他不再哭闹。如果当时没有什么值得孩子注意的事情,家长可以使用其他的方法规劝孩子,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游戏、讲故事,或让孩子帮助家人劳动等等。
暂不理睬孩子,冷静分析情况
如果孩子大哭大闹的一直继续,什么方法都无法改变他的这一行为。作为家长千万不要因为生气而打骂孩子。家长可以暂时不予理睬,干脆不理孩子,任他哭闹。其实很多家长都低估了孩子的观察力,这些小家伙在面对这个世界时,他们很早就掌握了察言观色的本领,撒泼打滚本来就是孩子要挟家长的一种法宝,而一旦孩子发现他们的方法不奏效时,他们也会改变策略。孩子在哭闹过后发现家长面无表情,不为所动,就知道自己的不正当要求不会被答应,便会产生一种畏惧感,怕惹怒了家长会挨打受骂,因此,孩子的行为必定会有所收敛。而当孩子停止哭闹,祈求家长谅解时,作为家长一定要和蔼可亲,抱着孩子跟他说明原因,讲清道理,这时孩子对家长的批评教育肯定会很容易接受。
家长在教育和纠正孩子的撒野行为时,还一定要冷静分析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如果是合理的要求,就在孩子安静下来后,与孩子进行讨论,并予以实施。但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合理的要求、什么是不合理的要求,合理的要求可以通过态度温和的和平协商方式来解决,而不合理的要求即使用撒野的方法,也不会被采纳,这样,以后孩子的要求不被采纳时,也不会再选择撒泼打滚了。
家长宠爱有度,摆脱偏执固执
如今,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之家,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宠爱有时真的是有些过了头,其实孩子的行为就是家长态度的体现,大多数得不到满足就撒泼打滚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宠儿。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指导尤为重要,不要一味地惯着孩子为所欲为,一旦孩子养成了刁蛮、固执的习惯,就很难改正。家长对固执、不讲理的孩子一定要有耐心,告诉孩子所有的事情并不都是一帆风顺和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使的,人生一定会有许多的坎坷和不如意,因此教育孩子在生活中要懂得取舍,要多听周围人的意见,经常自我反省,不能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在自己所做事情之前一定要考虑是否侵犯了他人的权益,教育他们懂得尊重他人。
但家长一定要记牢,在孩子无理取闹,肆意妄为时,无论他有多野蛮、多固执,家长也不要迁就,在必要时一定要实施家长的权利,让孩子明白他们不可能生活在为所欲为的世界,社会对每一个人都是有约束的,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身心健康地发展。
9.在墙上随意“作画”
故事一:
“这是谁啊,又在墙上乱画?”幼儿园的刘爷爷看见教室的一面墙壁上,刚画上去的歪歪扭扭的蜡笔画,不禁喊道。
小柯怯怯的从一个角落里,双手背后慢慢走了出来,“刘爷爷,是我。”
“小柯啊,又是你。幼儿园里不是有纸吗?为什么还往墙上画啊?”刘爷爷一边拿布擦着墙壁,一边问小柯。
这时,老师也走了过来,看了看被小柯画花了的墙,认真地看着小柯,好像也在等着他的回话。
“我觉得墙很大啊,在上面画画很痛快。”小柯认真地说着,“再说了,电视里的画家好多都在墙上作画的。”
“哈哈,”老师和刘爷爷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原来小柯要当画家啊。”
老师蹲下来,握住小柯的手,“小柯,老师告诉你,就是画家也不能随意在墙上作画啊。你想想看,教室里的墙面是大家的公共财产,如果小朋友都在墙上乱画,那不就是破环公物吗?再说,这样乱的墙面,多影响教室的整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