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疑伯恩斯坦是出色的,但他并不是成功的,因为他的大半辈子都活在苦恼和矛盾之中,甚至最后还是带着深深的遗憾告别了人世。
伯恩斯坦的经历告诉我们:“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只有这样才可能激发全部的奋斗精神,也才可以心安理得,做人做事最重要的是不留遗憾。
当然,作为管理者在分配员工工作时,要以企业的整体利益为重,不可能满足员工的所有要求。这时管理者就要找出一个平衡的办法,扭转员工不喜欢的心理,逐渐培养和激发员工对工作的兴趣。
智慧悟语
对于个人来说,不值得做的事不要做,值得做的事就要把它做好。对于管理者来说,要善于培养和满足员工的成就感,这样他就会觉得所从事的工作是值得做的,这样他就会拿出全部的热情去把工作做好,最重要的是会实现自我价值。
4。蘑菇管理定律:帮助新员工快速成长
定律概述
蘑菇管理定律一词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一批年轻的电脑程序员的创意。由于当时许多人不理解他们的工作,对他们持怀疑和轻视的态度,所以年轻的电脑程序员就经常自嘲“像蘑菇一样的生活”,生成在阴暗角落里,得不到阳光,只有长到一定高度才开始被人关注。管理学中的蘑菇定律,是指非常适用于企业对待职场新人的一种管理方法。职场新人被分配到不受重视的部门,或被安排做打杂跑腿的工作,像他们自己所说的“吃的是杂粮、干的是杂活、做的是杂人”,而且经常代人受过,受到无端的批评、指责,管理者往往缺少对他们必要的重视、指导和提携。
职场新人大多数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虽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既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又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还缺乏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公司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尽快为职场新人补上上述的三课,使其尽早融入企业团队之中。
职场新人应该怎样正确运用蘑菇管理定律,快速走出职业发展的“蘑菇期”呢?卡莉·费奥丽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卡莉·费奥丽娜从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房地产经纪公司做接线员,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接电话、打字、复印、整理文件。尽管父母和朋友都表示支持她的选择,但很明显这并不是一个斯坦福毕业生应有的工作。她毫无怨言,在简单的工作中积极学习、积累经验。一次偶然的机会,几个经纪人问她是否还愿意干点别的什么,于是她得到了一次撰写文稿的机会,也正是这一次,她的人生从此改变。这位卡莉·费奥丽娜就是惠普公司前CEO,被尊称为世界第一女CEO。
可见,“蘑菇经历”对每一位新员工来说,都是一笔财富,能对其人生价值的实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这个阶段的磨练,员工就会熟练的掌握当前所从事工作的操作技能,提升一些为人处事的能力,并且增强挑战挫折、战胜失败的信心。这诸多能力的具备,为员工将来职业的顺利发展铺平了道路。
一个组织,一般对新进人员都一视同仁,无论你是多么优秀的人才,都只能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蘑菇”的经历,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就像蚕茧,是羽化前必须经历的一步。所以,如何高效率的走过新入职场的这段历程,并从中尽可能汲取经验,成熟起来,并树立良好的值得信赖的个人形象,是每个刚入社会的年轻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如今就业形势非常紧迫,刚出校门的毕业生由于没有从业经历,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于是有些人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的道路。在社会上工作和在学校里生活有天壤之别,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磨去棱角适应社会,把年轻人的傲气和知识分子的清高去掉,摆正心态,放低姿态。这些社会新人如果明白蘑菇管理的道理,就能从最简单最单调的事情中学习,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多干活少抱怨,更快进入社会角色,赢得前辈们的认同和信任,从而较早地结束蘑菇时期,进入真正能发挥才干的领域。对于管理者来说,应积极帮助职场新人,有效地激励他们成长,使他们顺利度过职业生涯的蘑菇期,真正的为企业所用。
职场新人只有同时提高认识社会和认识自我的能力,认真地对待每一件小事,力争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并以乐观、自信、向上的心态去面对你的组织、上司和同事,尽快适应职场环境,并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你才能高效顺利地度过职业发展的“蘑菇期”,事业发展的春天才能真正来临。企业领导要把职场新人看成是新鲜血液的注入,新的思想观念的引进,认真做好帮助新人的工作,这也是企业发展培育接班人的需要。领导者对职场新人要像对待军队战士一样严格管理要求,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全面关心爱护,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蘑菇期”,早日成才挑起公司的大梁,为公司创出更好更多的效益来!
智慧悟语
蘑菇管理是一种特殊状态下的临时管理方式,管理者要把握时机和程度,被管理者一定要诚心领会,早经历早受益。
5。贝尔效应:成功源于自信
定律概述
贝尔效应是由美国布道家、学者贝尔提出的: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曾有人估计过他毕业后若研究晶体和生物化学,定会多次赢得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了另一条道路——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的高峰,此举被称为贝尔效应。这一效应要求领导者具有伯乐精神、人梯精神、绿地精神,在人才培养中,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大业为重,以单位和集体的长远利益为先,慧眼识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贝尔效应应用在现代管理学中,有了一个新的启示,即有了成功的信心,成功就有了一半的把握。
要是有三种不同的人生——轰轰烈烈、平平凡凡、凄凄惨惨——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种?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轰轰烈烈。但事实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都平平凡凡,甚至凄凄惨惨!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他们之间真的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成功者与失败者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前者坚信自己会成功,而后者则不是。成功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有时需要的仅仅是挑战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而这正是一般人所缺乏的。
英国前首相威廉·皮特还是一个孩子时,就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就一番伟业。在成长过程中,无论他身在何处,无论他做些什么,不管是在上学、工作还是娱乐,他从未放弃过对自己的信心,不断地告诉自己应该成功,应该出人头地。这种自信的观念在他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中生根发芽,并鼓励着他锲而不舍、坚忍不拔地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做一个公正睿智的政治家前进。22岁那年,他就进入了国会;第二年,他就当上了财政大臣;到25岁时,他已经坐上了英国首相的宝座。凭着一股一定要成功的信念,威廉·皮特完成了自己人生的飞跃。
英国作家夏洛蒂很小就认定自己会成为伟大的作家。中学毕业后,她开始向成为伟大作家的道路努力。当她向父亲透露这一想法时,父亲却说:“写作这条路太难走了,你还是安心教书吧。”她给当时的桂冠诗人罗伯特·骚塞写信,两个多月后,她日日夜夜期待的回信这样说:“文学领域有很大的风险,你那习惯性的遐想,可能会让你思绪混乱,这个职业对你并不合适。”但是夏洛蒂对自己在文学方面的才华太自信了,不管有多少人在文坛上挣扎,她坚信自己会脱颖而出,她要让自己的作品出版。终于,她先后写出了长篇小说《教师》、《简·爱》,成为了闻名世界的大作家。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危言耸听,会说成功怎么可能那么容易。可事实是,只要你相信,成功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难。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误导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想到这里,他认为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将是一个不错的题目。不久,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正如威尔·布雷登所预言的,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因为它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为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不论环境如何,在我们的生命里,均潜伏着改变现时环境的力量。如果你满怀信心,积极地想着成功的景象,那么世界就会变成你想要的模样。你可以达到成功的最高峰,也可以在庸庸碌碌中悲叹。而这一切的不同,仅仅在于你是否有成功的信念!
人世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并相信自己能成功,那么你就能做成。所以,对那些说你不会成功、你生来就不是成功者的料、成功不是为你准备的等等闲言碎语,你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你要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想着成功,你的内心就会形成为成功而奋斗的无穷动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那么,最终你也一定会成功。要知道,你来到世间就是为了取得成功!作为管理者,也要积极为员工创造取得成功的环境与条件,慧眼识人,敢于用人。
智慧悟语
管理者要慧眼识才、放手用才,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个人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必胜的信心,必然会取得成功。
6。酒与污水定律:及时清除团队中的消极分子
定律概述
酒与污水定律是指,如果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中,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几乎在任何组织里,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他们到处搬弄是非、传播流言、破坏组织内部的和谐。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你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它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所以作为管理者,必须当机立断,及时清除企业中的“烂苹果”。
在企业中,总难免会有污水,而污水又总会给企业带来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要掌握酒与污水的冲突与协调的技巧。酒和污水在一个组织中也存在着相互博弈的过程。发现人才、善用人才,在人才大战中占得先机,是精明的企业管理者引领企业走向成功的重要砝码,而正确运用酒和污水定律,则是组织一个高效团队的最佳途径。
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根本性的任务,就是对团体中的人才加以指引和筛选,剔除具有破坏力的“烂苹果”,使合格者的力量指向同一目标,这就是人才的运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企业就是个人的集合体,但绝不是个人力量的简单相加,企业的整体效率取决于其内部每个人的行为,这就要求这个集合体内的每个人都能发挥最大效能,以保持团队的整体步调一致,动作协调。
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却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它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你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企业是一个求发展、谋利益的组织,谁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进程,谁就应该被淘汰,这是市场竞争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冲破感情的束缚,要有果断扔掉烂苹果的魄力和勇气。日本伊藤洋货行董事长伊藤雅俊就是这样一个有魄力的管理者。
伊藤洋货行最初是以衣料买卖起家的,后来进入食品业。由于公司内部没有食品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于是伊藤雅俊十分艰难地从东食公司挖来了岸信一雄。岸信一雄重整了公司的食品部门,十年间使公司的业绩提高了数十倍,对公司可谓功勋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