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中国历代名人精粹图片 > 第四章 文豪泰斗(第11页)

第四章 文豪泰斗(第11页)

1962年2月24日,胡适因心脏病在台湾逝世。

◎延伸阅读:胡适晚年

在胡适晚年的孤寂境遇里,有一位卖麻饼的小贩竟做了他的朋友,给他带来一点意外的安慰和快乐。小贩名叫袁瓞,他做饼卖饼之余,还爱读一点书,喜欢与人讨论英美的政治制度,到底英美政制哪个更好一点?他比较倾向于崇拜美国,但理论上说不明白,一直得不到满意的答复。于是便贸然写了一封长信,向大学者胡适请教。

胡适接到这封信,知是一位卖芝麻饼的小贩,竟能在业余勤奋自修,精神可佩;问的又是胡博士最热中的英美政治问题,更觉十分高兴,便亲笔写了一封回信。

信中说:"……我们这个国家里,有一个卖饼的,每天背着铅皮桶在街上叫卖芝麻饼,风雨无阻,烈日更不放在心上,但他还肯忙里偷闲,关心国家大计,关心英美的政治制度,盼望国家能走上长治久安之路──单只这件奇事,已够使我乐观,使我高兴了……"从此,小贩袁瓞便成了博士胡适的朋友。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

大事记: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者。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他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他的这些主张和措施,在北京大学推行之后,影响全国,以至有人称他为自由主义教育家。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孑民,号孑农,绍兴山阴(今越城区)人。被誉为"学界泰斗"的蔡元培,是我国新型大学教育的开拓者。

蔡元培的父亲是个钱庄的经理。蔡元培在1890年中进士后,曾任翰林院编修。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使他看到了清朝的腐败,决心弃官回家,兴办教育。这年冬天,他回到绍兴任中西学堂监督,着手倡办新式教育。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更使蔡元培进一步认识到清朝的不可救药,产生了反清革命的思想。第二年,他到日本游历,结识了一批革命党人,反清的目标更加明确了。回国后,在上海创办爱国学社,向学生宣传反清革命。1904年,他在上海建立革命组织光复会,任会长。第二年,又参加在东京成立的同盟会,并被指定为上海分部的主盟员。1907年,他去德国留学,进了莱比锡大学。

武昌起义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回国就任教育总长。他按照西方资本主义的教育制度,对全国教育实行改革。后来因为不满袁世凯擅权,辞职再去德国从事研究工作,直到1917年应邀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

北京大学原是戊戌变法时创设的京师大学堂,清末招收的学生大都是京官,追求升官发财的风气很盛,民国以来改变也不大。蔡元培到了北大,认真整顿腐败的校风,他极力把北大办成一所新型的资产阶级大学,成立了各种学会,提倡研究学问,特别是提倡学术研究自由;主张无论什么学派,只要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都要让它自由发展。他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聘请具有各种不同观点的人来校教书,如陈*秀、李大钊、胡适等,都应聘来校,充实了教师队伍。1920年,北大开始招收女生,这在全国也是开风气之先的。从他开始,中国形成了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展后,蔡元培提倡科学与民主的新思想,提倡白话文;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礼教,反对文言文。他还曾多方营救因参加运动被捕的学生。因此,五四时期北大成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他对北洋军阀政府镇压学生运动是非常不满的,但是当运动深入发展的时候,他又力劝学生停止罢课,不要纠缠于政治问题。1920年4月,更发表《洪水与猛兽一文、用洪水比喻新思潮、猛兽比喻军阀,主张"疏导洪水","驯服猛兽",表现出思想上的动摇。

1923年1月,蔡元培终于因为对北洋军阀政府不满而辞职,再度去欧洲。1926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他回国来参加,在江浙从事组织工作。随后,他先后担任国民党政府的大学院(当时的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院长、监察院院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民国二十一年(1932)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抗日爱国运动。曾援救杨开慧烈士,援救许德珩等爱国民主人士,营救丁玲、朱宜权等太平党员。1940年,蔡元培在香港病逝。

◎延伸阅读:蔡元培"三顾茅庐"请陈*秀

1916年11月26日,主办《新青年》的陈*秀和亚东图书馆的老友汪孟邹一同北上,正值接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物色文科学长人选,12月26日早上9点,蔡第一次造访独秀,正式邀请没有学位头衔的陈*秀主持最高学府的文科。

之后,蔡元培差不多天天都要来看独秀,有时早上来得很早,陈*秀还没有起床,他就招呼茶房,不要将独秀他们叫醒,只要给他拿个凳子,坐在房门口等候就行了。蔡、陈都属兔,可陈比蔡要整整小12岁,应该算是晚辈。汪孟邹就和独秀商量,晚上早点睡,早上要起得早一些才好。蔡元培诚意拳拳,陈*秀当然只能答应了。汪孟邹回上海后,将这些事讲给侄儿汪原放等人听,他们说:"这很像三顾茅庐哩!"

文学大师--老舍

大事记:老舍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一千多部(篇)作品,特别在长篇小说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与茅盾、巴金一起,并称"现代长篇小说的三大高峰"。老舍小说全景式地描写了北京的市民生活和风俗,又被看作是现代"京味小说"的源头,成为了北京文化的一个象征。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北京人。老舍是他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使用的笔名。他的笔名还有絜青、絜予、非我、鸿来等。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

老舍的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

1936年老舍辞职,从事专业写作。在青岛工作和生活的这段时期,是他一生中创作的旺盛期之一。他先后编了两个短篇集《樱海集》、《蛤藻集》,收入中短篇小说17篇。创作了《选民》(后改题为《文博士》)、《我这一辈子》、《老牛破车》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长篇杰作《骆驼祥子》。

生活中的老舍,是一个平易近人,风趣幽默的人。抗战期间,北新书局出版的《青年界》,曾向作家老舍催过稿。老舍在寄稿的同时,幽默地寄去了一封带戏曲味的答催稿信:

"元帅发来紧急令: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了马,《青年界》上走一程,吠!马来!参见元帅。带来多少人马?2000来个字!还都是老弱残兵!后帐休息!得令!正是:旌旗明明,杀气满山头!"

作家楼适夷有次去看望老舍。"最近写些什么"楼适夷问道。满族出身的老舍笑着说:"我正在当奴才,给我们的皇帝润色稿子呢!"一阵大笑后,才知道老舍正接受一项新任务--为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修改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

建国后,老舍政治热情十分高涨,他先后担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文联主席,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文联主席团成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第一、二届人大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主席团成员,全国政协三届会议常务委员等职。自1950年至1955年,老舍创作了大量的话剧、京剧、儿童剧。其中话剧《茶馆》把老舍的话剧艺术推向了高峰,成为我国戏剧艺术殿堂的一颗璀璨明珠。

1961年至1962年,老舍创作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遗憾的是未完成,就被迫停笔。

文革中,同许多老一辈爱国文艺家一样,老舍遭到了恶毒攻击和迫害。1966年,他被逼无奈,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享年67岁。

◎延伸阅读:老舍写诗

一次老舍家里来了许多青年人,请教怎样写诗。老舍说:"我不会写诗,只是瞎凑而已。"有人提议,请老舍当场"瞎凑"一首。老舍不慌不忙,沉思一会后,说了下面的这首小诗:

大雨洗星海,

长虹万籁天;

冰莹成舍我,

碧野林风眠。

老舍随口吟了这首别致的五言绝旬。寥寥20字把8位人们熟悉并称道的文艺家的名字,"瞎凑"在一起,形象鲜明,意境开阔,余味无穷。青年们听了,无不赞叹叫绝。诗中提到的大雨即孙大雨,现代诗人、文学翻译家;洗星海即洗星海,人民音乐家;高长虹是现代名人;万籁在是戏剧、电影工作者;冰莹,现代女作家,湖南人;成舍我曾任重庆《新蜀报》总编辑;碧野是当代作家;林风眠是画家。

爱国诗人--闻一多

大事记:闻一多,近现代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家,是著名的诗人、学者和自由民主斗士,对中国古代文学、文化有着深入和卓有成效的研究。毛泽东给予了闻一多极高的评价。闻一多作为民主自由斗士的形象永远激励着国人为自由而战的信心和勇气。

闻一多(1899~1946)中国诗人,文史学者。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生于湖北浠水。1912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曾任《清华周报》编辑、《清华学报》学生部编辑,发表旧体诗文多篇。1920年7月,第一首新诗《西岸》发表,以后连续发表新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