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中国历代名人精粹图片 > 第四章 文豪泰斗(第12页)

第四章 文豪泰斗(第12页)

五四运动期间,闻一多积极参加宣传、游行、罢课、营救被捕同学等一系列活动,表现了高度的热情。面对反动政府的淫威,闻一多和他的同学们高呼口号,并去警察局与反动军警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要求立即释放被捕同学,闻一多这种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深受同学的敬佩,被同学推选为清华大学的代表团成员。

1922年7月,闻一多远赴美国留学,在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在那里,他亲身体会到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弱国子民的歧视,感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的熏天铜臭。1923年9月,他的第一本诗集《红烛》出版。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不出国不知道想家的滋味。但是,不要误会以为我想的是狭义的"家",不是!我所想的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

1925年7月,闻一多担任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教务长。次年秋,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职。1927年夏,在上海参与创办新月书店,后列名为《新月》杂志编辑。同年秋后,任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更名为中央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第二本诗集《死水》问世。闻一多的这两本诗集和关于新诗理论的论述,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中国新诗史上的重要地位,成为五四以来中国诗坛三大流派之一的格律诗派的主要代表。1928年秋,闻一多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开始专攻中国古代文学。1930年秋,转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秋,闻一多回到阔别十载的母校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在长沙组成国立临时大学,闻一多单身由武汉赶赴"临大"任教。1938年2月,他参加"临大"学生组织的湘黔滇旅行团,同青年学生一起,长途跋涉3500华里,步行到达西南边陲重镇昆明。同年5月,"临大"改为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任中国文学系教授。

在西南联大任职期间,闻一多接触了马克思主义。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

1946年7月,国民党特务暗杀了著名社会教育家李公朴先生。闻一多极为悲愤,在李先生的追悼会上,闻一多进行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猛烈抨击了反动政府的阴谋和特务们的无赖本质。闻一多先生终于成为反动政府锁定的下一个谋杀对象,随后遭到了特务们的暗害。

◎延伸阅读:闻一多的故事

闻一多先生是参加步行团的四位教授之一,他担任民间歌谣组的指导,而且沿途对少数民族的习俗、语言、服装、山歌、民谣、民间传说亲作调查。当时跟随闻一多采风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马学良回忆说:"每到一处山寨,他顾不得安排住处,也顾不得旅途的疲劳,一到宿营地就带着我们几个年轻人走家串户,采风问俗。他在破旧的村舍里和老乡们促膝长谈,谁也看不出他是中外著名的教授和学者。他兴味十足地观看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舞蹈,并从中考证《楚辞》与当地民俗的关系。他喜欢去茶馆酒楼闲坐,听素不相识的老乡论古道今,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他亲自指导同行的原南开大学学生刘兆吉沿途搜集民歌民谣,到昆明后整理成《西南采风录》,并亲自为之作序。"

当代著名作家--巴金

大事记:巴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现当代文坛的巨匠。

巴金(1904~2005)现当代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他在发表小说《灭亡》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巴金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从小目睹封建大家庭内部腐败堕落、勾心斗角的生活方式,封建专制主义压迫、摧残年轻一代的罪恶行径,他对封建制度、封建家庭的痛恨和对自由生活的热情向往,充盈于作品之中。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使用笔名"巴金"。

1929年回国后,因无政府主义运动已经失败,将绝望与愤怒的心情寄托于文学虚构。所创作的小说有两大主题: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会专制制度的罪恶,代表作有《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热烈、真诚,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家》给巴金带来家。巴金一直以"愿天下人都有饭吃"为己任,全身心地投入事业而无暇顾及儿女私情。1936年,巴金以《家》而成为青年之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有一个女高中生给他写的信最多,他们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女孩主动寄了张照片给巴金,然后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经过8年的恋爱长跑,年届不惑的巴金与这个名叫萧珊的女孩结为连理。

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了,但是省吃俭用,他还是要买书。一天,一向依着他的萧珊实在忍不住对他说:"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不知道家里到底有没有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的巴金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第二天,他又带着孩子们去逛书店了。

巴金把自己的病也写进小说。幼年多病的巴金,其实从来没有读过大学。14岁时,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进入英语补习学校念书,刚刚一个月,就因病辍学。1925年,他到北京准备考北京大学,但是体检时发现患有肺病,无奈与北大失之交臂。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写,并且因患病而发生情绪、思想的变化,《灭亡》中的杜大心等都是如此。写《灭亡》时正是巴金治疗肺病与休养的关键时期,主人公杜大心也就因患有肺病而萌生暗杀军阀以解脱痛苦的念头。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是最能体现巴金这个时期创作风格的代表作。

"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2005年10月17日,巴老逝世,享年101岁。

◎知识小百科:《激流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是长篇《家》《春》《秋》三部连续性小说的总称。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从1931年开始创作第一部《家》,到1940年完成第三部《秋》,其间断断续续经历了10年时间。这是文学史上继《红楼梦》之后又一部记录封建大家族没落史的杰作。

《三部曲》以五四运动所掀起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激流必将摧毁一座座封建思想的最后营垒为总的主题,展示了腐朽没落的封建秩序、伦理道德必然死亡,民主的新生的一代青年正在崛起这样一个重大意义的社会趋向。它的内容由三个互相连续的部分所构成:《家》描写了高家森严的威势,梅的忧郁而死,瑞珏的悲惨结局,鸣凤的投湖自尽和觉慧的毅然叛逆。《春》描写了觉民的继起斗争,淑英的愤然出走,惠的悲剧命运和克安、克定的日趋堕落。《秋》描写了高家矛盾的激化,情儿的重病身亡,觉新的逐步觉醒和高家的土崩瓦解。具有强烈反封建意义的故事,曾经激动过几代读者的心。

国学大师--钱钟书

大事记:钱钟书深入研读过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著有多部享有声誉的学术著作。他的散文和小说也很出色,特别是长篇小说《围城》,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可谓家喻户晓。

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因他周岁"抓周"时抓得一本书,故取名"钟书"。

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在这一时期,他刻苦学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1933年大学毕业。1935年和作家、翻译家杨绛结婚。同年考取公费留学生资格,在牛津大学英文系攻读两年,又到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一年,于1938年回国,曾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

尽管钱钟书学习成绩很好,但在生活方面,他确实有点"痴气"。比如,他总分不清东西南北,一出门就分不清方向;穿衣服不是前后颠倒,便是内外不分。最出洋相的是上体育课,作为领队,他的英语口令喊得相当宏亮、准确,但他自己却左右不分,不知道该怎么办。口令喊对了,自己却糊里糊涂不会站,常常闹得全班哄堂大笑,自己却莫名其妙。聪明过人却又时常"糊涂",这就是叫人难以捉摸的钱钟书。

《围城》书成后在国内流传不久就销声匿迹了,倍受几十年的冷落。墙内开花墙外香,《围城》在国外却享誉甚高。美藉华人,著名文艺批评家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他的评价引发了许多西方译本的出现,钱钟书作为作家渐渐为世界所瞩目。

晚年的钱钟书闭门谢客,淡泊名利,其高风亮节为世人所称道。有位外国记者曾说,他来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万里长城,二是看钱钟书。他把钱钟书看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还有一个外国记者因为看了钱钟书的《围城》,想去采访钱钟书。他打了很多次电话,终于找到了钱钟书。钱钟书在电话里拒绝了采访的请求,并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鸡呢?"

中央电视台开辟了一个面对大众的颇受欢迎的《东方之子》栏目,许多人拚死往里钻,以一展"风采"为荣,但当节目制作人员试图去采访钱钟书时,却遭到了他坚决的拒绝。美国一所著名的大学想邀请他去讲学,时间是半年,两周讲一次,一次40分钟,合起来大约是8个小时的时间,而给予的报酬是16万美元,但钱钟书丝毫不为所动。还有人在巴黎的《世界报》上著文称:中国有资格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非钱钟书莫属。钱钟书对这个评价不但不表示接受,反而在《光明日报》上写文章质疑诺贝尔文学奖的公正性。

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知识小百科:钱钟书故事

钱钟书学识渊博,记忆力惊人。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他就与吴晗、夏鼐被誉为清华"三才子"。与陈衍老人的交往更体现了这一点。陈衍,号石遗,晚清"三大诗人"之一,在当时的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石遗老人对当时的诗人学者甚少许可,但是对钱钟书却另眼相看。每年寒暑假钱钟书从清华回无锡,石遗老人都要邀他去自己家。有一次,石遗老人说起清末大诗人王闿运:"王闿运人品极低,仪表亦恶,世兄知之乎?"钱钟书对曰:"应该是个矮子。"石遗笑说:"何以知之?"钱钟书说:"王死时,沪报有滑稽挽联云学富文中子,形同武大郎,以此得之。"石遗老人点头称是。又说王闿运的著作只有《湘军志》可观,其诗可取者很少,他的《石遗室诗话》中只采用某两句,但已记不起是哪两句了。钱钟书马上回答:"好像是独惭携短剑,真为看山来。"石遗老人不由得惊叹:"世兄真是好记性!"

著名武侠小说作家--古龙

大事记:1960年,武侠小说已成为最流行的大众文化消费品之一。金庸、梁羽生已经名满天下,其他大大小小"写家"也各显神通,各据要津。古龙要靠自己独特的写法,自己独特的风格。在短短的几年内写出了大量的、独特的作品很快博得了台湾"四大名家"之一的称号。是武侠文坛中屈指可数的大家。

古龙(1936~1985),本名熊耀华,江西人。台湾淡江英专(即淡江大学前身)毕业(一说肄业)。少年时期便嗜读古今武侠小说及西洋文学作品,一般多以为他是受到吉川英治、大小仲马、海明威、杰·伦敦的影响启迪。故能日新又新,后来居上,且别开武侠小说新境界。

解放前夕,古龙随着他的父母迁居到台湾。他的父亲曾担任台北市长的机要秘书,无须为温饱发愁。遗憾的是父母间的感情不能弥合,在不断的争吵中分道扬镳。倔强的古龙离家出走,过早地承担了自食其力的艰辛,过着食不果腹,困顿潦倒的生活。他一边拼命打工,一边又含辛茹苦地念书,居然以一个流浪少年的身份读完了高中和大学。就在这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欧美小说。

大学毕业后,古龙对于文学很迷恋,使古龙做着这样的好梦:幽静的小茅屋,竹林,小溪,阳光灿烂,在窗前或树下、溪旁读书写文章。他喜欢的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是创造文字时的那种无限快乐,因而,他辞去了工作,在偏僻安静的瑞芳镇租了间房子,过起了自由写作人的生活。

古龙出手迅猛,不同凡响,很快在当时的武侠小说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用"一举成名"形容再适合不过了,随之而来的就是金钱和荣誉。从1960年到1963年这4年间,他就写出了14部长篇小说;大约在1965年前后,古龙一口气创作了《情人箭》、《大旗英雄传》、《武林外史》、《名剑风流》、《绝代双骄》等作品,标志着他的武侠写作达到了新的高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