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只身潜回祖国,筹办《救亡日报》,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有关抗战文化宣传工作。其间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部充分显示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这是他创作的又一重大成就。这些剧作借古喻今,紧密配合了现实的斗争。1944年,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抗战胜利后,在生命不断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坚持反对独裁和内战,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曾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以主要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活动和文化的组织领导工作以及世界和平、对外友好与交流等事业。同时,继续进行文艺创作。
郭沫若的代表作有《漂流三部曲》等小说和《小品六章》等散文,作品中充满主观抒情的个性色彩。还出版有诗集《星空》、《瓶》、《前茅》、《恢复》,并写有历史剧、历史小说、文学论文等作品。
◎延伸阅读:郭沫若与鲁迅
郭沫若认识鲁迅是从接触鲁迅的作品开始,当他读到鲁迅小说《头发的故事》时,便由衷地敬佩,"觉得他的观察很深刻,笔调很简练。"并为鲁迅的一篇小说发表时排在一篇日本小说的译文后面深感不平。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出版时,郭沫若又专门着文表示祝贺。
与此同时,鲁迅也很赏识郭沫若的才华和"奋战忿斗"的精神。1927年在给李霁野的信中特别谈到:"创造社和我们,现在感情似乎很好。他们在南方颇受迫压了,可叹。看现在文艺方面用力的,仍只有创造,未名,沉钟三社,别的没有,这三社若沉默,中国全国真成了沙漠了。"这里面自然包括同郭沫若的关系,不仅是赞赏、关切,而且引为同一战线。鲁迅还多次揭穿反动文人陈源及高长虹之流企图挑拨他与郭沫若的关系的阴谋,使其伎俩不能得逞。于此也可以看出鲁迅很珍视同郭沫若的关系。这些都表现了他们共同的革命本质和品格,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成为同一文化新军的两位主将,两面旗帜;也因为如此,才使他们得以并立文坛,同时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伟人。
先锋作家--茅盾
大事记: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这一派来源于19世纪法国、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说两相结合。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说,直至80年代现代派的先锋小说兴起,一种更偏于个人内心的新一代叙事风行于世。这并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纪绝大部分时间所充任的,也是这种"新兴"作家的角色。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少年时代的茅盾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他十分爱看"闲书"。一次放学回家,他在放杂物的平房里找到一部刻印的《西游记》。尽管这部书是木板刻印的,有的字迹已模糊成一片,可是,他书一拿到就爱不释手,拣那些可以看的章节津津有味地读起来。茅盾的父母对此并不阻止,还找来一部石印的《后西游记》给他看,抽空给他讲《西游记》中的故事,与他谈论书中人物的功过是非。茅盾读高小以后,读小说的兴趣更浓了,《三国演义》、《水浒》、《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古典文学名著,他都抽课余时间,广泛涉猎。这为他后来研究古典文学和进行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茅盾20岁时初出茅庐,到人才济济的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一个清末就是商务编译所任职的高级编译孙毓修,看茅盾在读《困学纪闻》大为惊异,便问:"你喜欢考据之学?"茅盾答道:"谈不上考据之学,我是个杂家而已。"孙更惊异,便问茅盾读过什么书。茅盾说:"涉猎所及有十三经注疏,先秦诸子,《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昭明文选》、《资治通鉴》……"最后,茅盾补充说:"不过,我这些杂学,不尽来自学校,也来自家庭。"孙恍然大悟道:"尊大人是何出身?"茅盾答:"我10岁丧父。"孙又问:"刚才你说家庭教育,想来是祖父?"茅盾答:"不是,是家母。"孙听后瞠目,喟叹不已。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发生了黄金提价舞弊案,全国各大报纸都有报道。茅盾读了报上的新闻非常气愤。于是他决定写剧本,记录这个案件。抗战以来,他写了四部长篇小说,都没有详细的大纲,而为了写这个剧本,他却写了篇两万七千字的大纲,相当于剧本字数的三分之一。因为他觉得自己写剧本是外行。他带着这个"大纲",去拜访著名剧作家曹禺、吴祖光,虚心向他们请教。两位剧作家都给了茅盾热情的鼓励,又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经过曹禺等人的鼓励他也坚定了写作话剧《清明前后》的决心。不久他终于在抗战的胜利声中写完了《清明前后》,并在重庆《大公晚报》的副刊《小公园》上连载。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在"文革"期间,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1981年辞世。
《子夜》出版于1933年,震动了中国文坛,瞿秋白把这一年称为"子夜年"。茅盾以《子夜》这部长篇杰作的创作,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延伸阅读:茅盾的婚姻
茅盾祖父虽然很早为其订了亲,但待茅盾成年之后,父亲早已去世了。这件事使茅盾母亲大伤脑筋,考虑到不识字的媳妇与儿子太不相称,担心给儿子带来苦恼,退婚的话,又怕女方不肯。1917年春节期间,母亲问茅盾:"你有女朋友吗?"茅盾腼腆地说:"没有。""真没有?"母亲又追问了一句。儿子点点头。这时,母亲本来是想:如果儿子有了女朋友,执意要退婚的话,她就出面与女方交涉。得知儿子没有女朋友,她便接着说:"我从前料想你出了校门后,不过当个小学教员,至多是中学教员,一个不识字的老婆也还相配;现在你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不过半年,就受重视,今后大概一帆风顺,还要做许多事,这样,一个不识字的老婆就不相称了。所以我要问你,你如果一定不要,我只好托媒人去退亲,不过对方未必允许,说不定要打官司,那我就为难了。"因茅盾全神贯注在事业上,老婆识字不识字觉得无所谓,他不愿让母亲作难,况且娶过来后,或进学校,或由母亲教她识字,都无不可。为此,第二年,母亲就为儿子办了婚事。
散文大家--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大家,他的《春》、《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脍炙人口。
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20年,是朱自清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要14元。这钱对这部大书说来虽不算太贵,可对一个念书的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自己手头没这么多钱,可书又实在舍不得,思来想去,就自己的一件皮大氅还值点钱了。
这件大氅,是父亲在朱自清结婚时为他做的,水獭领,紫貂皮。大氅虽是布面,样式有点土气,领子还是用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可毕竟是皮衣,在制作的时候,父亲还很费了些心力。可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将来准能将大氅赎出,便在踌躇许久后,毅然将它拿到了当铺。
当铺在学校后门,转身就到。朱自清并没有过多考虑。因为想到将来赎回,便以书价作当价:14块。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所以当铺柜上的人一点不为难,即刻付款。拿上钱,朱自清马上去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来。不料那件费了父亲许多心力的大氅,却终于没有赎回来。
大学毕业后,朱自清在江浙一带中学教书,后来被聘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朱自清没有力量缝制棉袍,便到街上去买了一件马夫用的毡披风。这种披风有两种,一种式样较好且细毛柔软,但价贵,朱自清买不起,便买了一种粗糙但便宜点的。这件毡披风由于太过显眼,成了教授生活清贫的标志,以至于后来多次出现在回忆朱自清的朋友的笔下。
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此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
同年,朱自清病逝。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给的美国面粉!"
点评: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中,朱自清以其散文有力地证明了:取代文言文的白话文,也可以写出与文言散文媲美甚至超过它的精品。这是朱自清作为一位语言大师对现代汉语的重大贡献。
◎知识小百科:朱自清勤奋求学的故事
朱自清是个非常勤奋的人。就是度蜜月时,他带着旅途回来的疲倦,就开始了紧张的写作生活。为了能安安静静地写作,朱自清夫妇特意住在普陀一个小寺院里。根据朱自清夫人的回忆,在他们共同生活的十七年的时间里,朱自清从没放松过一分一秒。他的作息时间是安排得很严格的:早晨起床做早操,用冷水擦澡,洗脸,漱口时就把书放在洗脸架上看,然后喝一杯牛奶就到图书馆去。中午回家吃饭,饭后看报。图书馆一开门便又去了。吃罢晚饭,还要去图书馆,直到闭馆才回家。进家门便又摆上东西写,一直到11点休息。除了生病,他的夫人竟然从未见他11点前睡过。
大学者--胡适
大事记:胡适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前者的平视诸子以及历史的眼光,后者的双线文学观念,都是对本世纪学术发展影响甚深的"大胆假设"。另外,他首创新红学,重修禅宗史,以及用历史演进法来研究中国章回小说,都是开一代新风,功不可没。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参加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
五四运动前,胡适就开始提倡白话文。1915年陈*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在北京创刊,开展关于改革中国文学的讨论。胡适提出了"八不主义",即"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这对当时的白话文运动,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1917年,他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他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这是当时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他还倡导新诗,在1920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1919年北京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胡适极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口号,妄图加以对抗。1920年,他和《新青年》脱离了关系。于1922年另行创办《努力周刊》和《读书杂志》,后来又出版《国学季刊》和《现代评论》。1928年和徐志摩、梁实秋等出版《新月》月刊,发表文章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宣扬买办文化。1931年,他任北京大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第二年又与蒋廷黻等创办《独立评论》,积极支持蒋杰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并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去美国做外交工作,1938年起担任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直到1942年才辞去这一职务,留在美国从事学术研究。1946年,他回国任北大校长。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后,1947年曾打算委任他为考试院院长及国府委员。他没有接受,说是"我不入政府,则更能为政府助力。"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当他听说中国太平党提出了"八条二十四款"和平条件时,连连哀叹说"和比战难",于4月从上海乘船逃往美国。1958年,他离开美国,回台北就任伪中央研究院院长。
晚年,他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第一部关于河道水系的科学著作--《水经注》版本的考证,写了六篇有关学术论文,有独到见解。长时期来,他在学术研究中提倡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法,对学术界很有影响。他的主要著作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白话文学史》(上卷)等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