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小说网

456小说网>中国历代名人精粹图片 > 第四章 文豪泰斗(第9页)

第四章 文豪泰斗(第9页)

明朝灭亡后,王夫之曾在衡山举兵起义,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王夫之对永历政权抱有很大的希望,以为那里的人会卧薪尝胆,齐心协力,共同恢复故国,自己投奔他们也是想有一番作为,没想到,他到肇庆后,发现这里的人苟安之息浓厚,不以国事为重,整天为权力而争斗不已,他深感失望。加之以反对王化澄,几陷大狱。

于是,他决心离开,到桂林依瞿式耜。瞿氏殉难,王夫之潜回湖南。清兵占领湖南后,王夫之避居零陵北洞、钓竹源等地,又改换姓名,变易衣服,打扮成瑶人,在常宁县西庄园授徒讲学,主要讲授《春秋》,通过对"华夷之辨"的阐述,向青年学子们灌输反清思想。王夫之辗转于湘西以及郴、永、涟、邵间,窜身瑶洞,伏处深山,刻苦研究,勤恳著述,历四十年"守发以终"(始终未剪发),其爱国气节和刻苦精神,至死不渝。

1657年,清政府大赦天下,王夫之回到南岳续梦庵,过着幽栖生活。1662年,吴三桂绞杀永历帝,对王夫之震动极大。

王夫之晚年为其新筑草庐"观生居"自题堂联,有"六经责我开生面"一句。他治《周易》与象数家不同,不囿于繁琐的图书象数,而着力于抉发经中的义理,结合时代阐释《周易》的微言大义,创建了别开生面的易学。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农历正月王夫之逝于石船山下的湘西草堂,终年74岁。

◎延伸阅读:王夫之打伞

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王夫之,人称船山先生。他不仅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有研究,而且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但,让人刮目相看的可不仅仅是他的学术成就,此老的"个性"尤其值得敬佩。清王朝确立了全国的统治后,不少原明政府的文人学士纷纷投效,以猎取官位和利禄,可王夫之却偏偏不买"老靼子"这个帐!据说,他晚年在衡阳的十七年里,每次出门,不论春夏秋冬,不管刮风下雨,总是手打一把雨伞、脚穿一双木屐,表明自己是明代遗民,头不顶清朝的天,足不踏清朝的地。

旷世奇才--曹雪芹

大事记:《红楼梦》是一部中国长篇小说,写成于清朝乾隆帝中期。清乾隆帝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在此之前,此书一般都题为《石头记》。此后《红楼梦》便取代《石头记》而成为通行的书名。《红楼梦》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

曹雪芹(约1715~1763),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祖先原为汉人,后入旗籍,为正白旗"包衣"。

曹雪芹生活在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祖父曹寅当过康熙的"侍读",曾祖母又是康熙的乳母,曹家与皇室的关系非常密切。少年时代,他"锦衣纨绔"、"饫甘餍肥",过了一段豪门公子的奢侈生活。雍正五年(1727),他父亲曹頫因事受到株连,被革职抄家。从此,家族的权势和财产都丧失殆尽。他的家庭居处屡迁,生活极不安定,有时甚至不得不投亲靠友,以维持生活,还常常受到歧视和凌辱。经历了由锦衣玉食到"举家食粥"的贫民百姓的沧桑之变,使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没落命运有了切身感受,对社会上的黑暗和罪恶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他应两江总督尹继善邀请到南京去了一趟,重访故居。那时的江宁织造府已成乾隆皇帝的行宫,不准入内;有的宅院也成为别家的园林,曹雪芹感慨万分。他还到处寻访江宁织造府里的旧人。在秦淮市井之间,访到他少年熟识的一个小丫头,曹雪芹很同情她的遭遇,就聘为续娶夫人,并给她取名为"芳卿"。芳卿精于工艺美术,能自编自绘织锦图样。曹雪芹曾和她共同研究织锦工艺,写成书稿。尹继善同曹家是世交,对曹雪芹很看重,请他在总督衙门做文书。这种师爷生活自然与他的性格不合。第二年,他就带了芳卿辞职回京,仍然在西山过着贫困的日子。

曹雪芹才华出众,家族没落后,在一所贵族子弟学校任职。在这里他结识了敦诚、敦敏兄弟,成了终生的好友。晚年,曹雪芹搬到香山卧佛寺附近的一个山村里居住,过著十分贫困的生活。敦诚、敦敏的诗里说他和妻子、儿子一家三口常常喝粥。曹雪芹爱喝酒,却没钱买,于是便赊酒喝,待卖了画再还钱。但是,在这样艰辛的条件下,曹雪芹仍然坚持写作《红楼梦》。

乾隆二十八年(公元一七六三年)的秋天,他的儿子因得痘疹死了。曹雪芹十分哀伤。不久,他自己也贫病交加,无钱医治,竟在除夕这一天悄然离开了人世。

《红楼梦》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大家庭从繁荣走向衰败的故事。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是这个故事的中心。作者的高明在于,他没有表面地、简单地表现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从人物思想性格的深处,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去挖掘这一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充分地揭露了封建主义的残酷虚伪和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罪恶。作品的主题也没有局限在个人爱情悲剧本身,而是围绕着中心事件,展开了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描绘了一幅极其广阔的社会生活图画,说明了整个封建社会已是千疮百孔,摇摇俗坠。深刻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政治吏治、婚姻制度、伦理关系,悲愤满腔地控诉了封建主义的残酷无情和灭绝人性,大胆锐敏地预示了封建社会和封建统治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在中国,《红楼梦》被评价为剖析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这首先体现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三国演义》和《水浒》中写的大多是英雄人物,这些人物的斗争故事本身就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红楼梦》是探索到人物灵魂的深处,描写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不同的典型。另外,它还是以日常生活和爱情题材来塑造人物形象的。《红楼梦》中日常生活场景描写生动逼真,并巧妙地与刻划人物相结合;语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些都对后代人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广的影响。《红楼梦》在诗词、戏曲、绘画、建筑、园林等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知识小百科:红学

对《红楼梦》的主题、人物、作者生平、版本、与其它古典名著的相互影响等等的研究,都可称为红学。红学又分为旧红学与新红学。所谓旧红学,指的是五四时期以前,有关《红楼梦》的评点、索引、题咏。新红学则指以胡适为代表的考证派。

文学斗士--鲁迅

大事记:鲁迅弃医从文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杰出的作家,这不是个人的一时冲动,而是时代召唤的结果。从此以后,鲁迅,创作出了《呐喊》、《彷徨》等惊世之作,终身以思想启蒙、唤醒民众为己任,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和我国伟大的文坛斗士。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1882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越中先贤的道德文章,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1904年夏,鲁迅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选择学医,一方面如他自己所说:"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更重要的是,鲁迅认为日本的维新既然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那么医学也就能够促进中国的革命。他学医学的很认真,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原本可以做一个很优秀的医生,但两年后的一件事却彻底改变了他的初衷。

ヂ逞冈谙商ㄑб降氖焙颍正值日俄战争爆发,中国成了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势力范围的主战场。有一次,鲁迅在幻灯片上看到了他久违的同胞,其中一人因替俄军做侦探而被日军砍头示众,而一群体格并非不强壮的中国人,却无动于衷、呆板麻木地围着"赏鉴这示众的盛举"。讲堂里的日本学生拍掌欢呼起来,刺耳的"万岁"

声利刃似的绞割着鲁迅的心,使他的内心受到巨大的伤害和震动。事后,鲁迅陷入了痛苦的思索之中,他觉得对于中国来说,医学倒还不是一件紧要的事,医治、改变中国人的麻木的精神,实在比医治他们虚弱的肉体更为重要,否则中国人体格就是再健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而要想医治和改变人民的精神,鲁迅当时认为莫如文学。于是鲁迅毅然决定弃医从文,从振兴中华的需要出发,抛弃了血肉的外科,从事改造人灵魂的"内科"。

1906年3月,鲁迅从仙台医专退学,回到东京,正式开始了他的文艺生涯。

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他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他主编《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许多刊物,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坚持韧性战斗,撰写了数百篇杂文。这些杂文,如匕首,似投枪,在反文化"围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与太平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太平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鲁迅的整个一生都是在拼时间。他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时间对任何人都是公正的。鲁迅习惯以各种形式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在鲁迅的卧室里墙上挂着勉励自己珍惜时间的对联及最崇敬的人。鲁迅曾说:"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与世长辞,终年55岁。

◎延伸阅读:鲁迅故事

广州的一些进步青年创办的"南中国"文学社,希望鲁迅给他们的创刊号撰稿。鲁迅说:"文章还是你们自己先写好,我以后再写,免得有人说鲁迅一来到文州,就找青年来为自己捧场了。"

青年们说:"我们都是穷学生,如果刊物第一期销路不好,就不一定有力量出第二期了。"

鲁迅风趣而又严肃地说:"要刊物销路好也很容易,你们可以写文章骂我,骂我的刊物也是销路好的。"

现代文豪--郭沫若

大事记: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光辉旗帜。60多年来,他在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外国进步文艺的翻译介绍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早在五四时期,即以充满激情的诗歌创作,追求个性解放,向往光明和自由,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郭沫若在中小学期间,广泛阅读了中外文学作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14年初到日本学医,接触到泰戈尔、海涅、歌德、斯宾诺莎等人的著作,倾向于泛神论思想。由于五四运动的冲击,郭沫若怀着改造社会和振兴民族的热情,从事文学活动,于1919年开始发表新诗和小说。1920年出版了与田汉、宗白华通信合集《三叶集》。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同年夏,与成仿吾、郁达夫等发起组织创造社。1923年大学毕业后弃医回国到上海,编辑《创造周报》等刊物。

1924年,通过翻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较系统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1926年任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文科学长。7月随军参加北伐战争,此后又参加了南昌起义。

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达10年,其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成绩卓著,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