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的鲁班伸出了大拇指。因为鲁班使劲太大,大桥东拱圈下便留下了他的手印,桥上也因此留下了驴蹄印、车道沟、柴荣跌倒时留下的一个膝印和张果老斗笠掉在桥上时打出的圆坑。至今这些痕迹犹在。
历史传承
赵州桥建于隋代大业年间(606~618年),历经1370多年的漫长岁月,承受过洪水冲击,地震摇撼,车马碾压,风雨侵蚀,至今岿然屹立,被无数中外桥梁建筑专家称为奇迹。故有“奇巧固护,甲于天下”之誉。
赵州桥是世界首创大型敞肩石拱桥,是我国古代建筑工程中最杰出的成就之一。建成700年后,法国泰克河上才出现石拱桥,但还不是敞肩的,而且在1809年就已毁坏。像赵州桥这样敞肩拱桥,直到19世纪中叶才在欧洲问世。前后比较,他们已晚了1000多年。
造桥过程
赵县是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北上可抵涿郡,南下可达洛阳,交通十分繁忙。但这一交通要道却被城外的洨河所阻断,洨河进入洪水季节甚至不能通行。因此,隋朝大业元年,政府决定在洨河上建设一座大型石桥,李春受命负责设计并管理大桥的施工。他率领属下的工匠来到这里,对洨河及两岸地质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认真总结了前人的建桥经验,提出了独具匠心的设计方案,经过精心细致的施工,很快就出色地完成了建桥任务。
赵州桥的成就
赵州桥桥体全部用石块建成,共用石块1000多块,每块石重达1吨,桥上装有精美的石雕栏杆,雄伟壮丽、灵巧精美。它以首创的敞肩拱结构形式、精美的建筑艺术和施工技巧等杰出成就,在中外桥梁史上令人瞩目,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桥梁建造方面的丰富经验和高度智慧。
风雨桥是侗族独有的桥,被称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议桥梁之一。侗乡风雨桥是侗族人民标志性风物,也是传统色彩浓厚的交通建筑。风雨桥以其独特的造型和艺术风格成为中国桥梁中的艺术珍品。
风雨桥也称“花桥”,是侗乡的特色标志。在侗乡,“有寨必有鼓楼,有河必有
大风雨桥”。全木结构的风雨桥集桥、廊、亭三者为一体,是侗族人民的智慧结晶。风雨桥大多架设在村寨下方的溪河之上,既作交通之用,又有宗教方面的含义。它象征飞龙绕寨,以保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幸福。
风雨桥的特征
风雨桥,是侗族建筑“三宝”之一。风雨桥的桥墩以巨大的石块构成、桥身用巨木,桥梁上建造木质的长廊和亭阁。始于汉末至唐代,风格和汉唐时的古建筑颇为相似,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通常风雨桥以杉木为主要建筑材料,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系木料凿榫
64
衔接,横穿竖插。棚顶都盖有坚硬严实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质表面都涂有防腐桐油,所以这一座座庞大的建筑物,横跨溪河,傲立苍穹,久经风雨,仍然岿然不动。
风雨桥的力学原理很值得称道,桥身以巨木为梁。从石墩起,用巨木结构倒梯形的桥梁,抬拱桥身,使受力点均衡,桥面游廊宛如长龙。游廊上建有三层或五层的四角形成八角形的桥亭三至五座。桥的长廊中间
为过道,两旁铺设长凳,供来往行人休息。热心公益的侗族人民在夏天施茶水于桥上,供行人解渴。长廊两壁上端,用木板雕刻各种历史人物,或绘制神话故事彩画,供行人休息时欣赏。
程阳桥
程阳桥坐落在广西三江林溪河上,建于1916年,是一座四孔五墩伸臂木梁桥。其结构以桥墩、桥身为主的两部分。墩底用生松木铺垫,用油灰沾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上铺放数层并排巨杉圆木,再铺木板作桥面,桥面上建造长廊,为四柱抬楼式建筑。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长廊和楼亭的瓦檐头均有雕刻绘画,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
永济桥
侗族风雨桥中的永济桥是国内唯一一座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侗乡桥梁。该桥坐落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马安寨,始建于1912年,于1924年建成,桥长77。76米,桥道宽3。75米,桥面高11。52米,为石墩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二台三墩四孔。墩台上建有五座塔式桥亭和十九间桥廊。五个桥亭最有特色,中亭似宝塔,巍峨雄伟,侧面亭似宫阙,富丽端庄。亭廊相连,浑然一体,宛如水上一座长廊式楼阁,雄伟壮观,飘逸俊秀。全桥为吊脚悬柱,不用一根铁钉,均为榫接,穿孔衔接,横直斜套,成为一个坚固的整体。
风雨桥的特色
在侗乡纵横交错的溪河上都建有风雨桥,人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河床的宽度大小,设计出各式各样的风雨桥,不过在众多的风雨桥中,以亭楼式的风雨桥居多,这种风雨桥于长廊顶部竖起多个宝塔式楼阁,楼阁飞檐重叠,少的有三层,多的达五层。桥身庄重巍峨,如巨龙卧江,气吞山河,十分壮观。桥面两侧有精致的栏杆和舒适的座位,可供人们憩息。桥壁上或雕或画有雄狮、蝙蝠、凤凰、麒麟等吉祥之物图案,形象诙谐洒脱,古香古色,栩栩如生。风雨桥既有古代百越族干栏式的建筑色彩,又有汉族宫殿式的工艺成分。据传,风雨桥建在溪河上不仅仅是给人们交通提供便利,而且还有镇邪和留财之意。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研究人类起源的著名而重要的科学考察基地,周口店遗址不仅是有关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的一个罕见的历史证据,而且也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过程。1987年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周口店遗址是中国主要的古人类文化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约50千米的房山区周
大口店村旁的龙骨山上。距市区48公里。这里地处山区和平原的交界处,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天然洞穴。70万年前,北京人的祖先就是在这些洞穴中生活、藏身和保存火种的。
“北京人”遗址的发掘
1918年,瑞典地质学家约翰
古纳
安特生到周口店一带进行考察旅行。1921年,他又和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奥托
茨丹斯基等人考察龙骨山北坡时,发现了更丰富的埋葬化石的地点,这就是著名的周口店第一地点——“北京人”遗址。之后又有多名学者来此挖掘。1927年加拿大学者步达生对周口店进行正式挖掘。并将周口店发现的三枚人的牙齿正式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1929年中国考古学者裴文中在此发掘出土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距今约60万年。这消息一公布,立刻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1933年,在裴文中先生的主
68持下,在龙骨山山顶洞穴内又发现了人类化石,距今约1。8万年。它们大约代表着十个
人的遗骸,其中有三个完整的成年男女的头盖骨,被命名为“山顶洞人”,属晚期智人,具有原始蒙古人种的特征。1973年,在龙骨山东南角还发现了介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间的古人类牙齿,距今约10万年,被命名为“新洞人”。
揭开人类历史的序幕
早在旧石器时代的初期,“北京人”已懂得选取岩石,制作石器,用它作为武器或原始的生产工具,在与大自然进行斗争中改造自己,表明“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原始的工具从事劳动,这是人和猿的根本区别所在。
在“北京人”居住过的洞穴里,发现厚度达4~6米、色彩鲜艳的灰烬,表明“北京人”已懂得使用火、支配火、学会保存火种的方法,是人类由动物界跨入文明世界的重要标志。
周口店出土文物
周口店第1地点从1921年发现和发掘起,已下挖了40多米。宛如一口深井。但已挖堆积还不到全洞堆积物的一半。从早期的挖掘开始,“北京人”化石从第二层至第三层均有发现,共出土骨头6具、头骨碎片12件、下颌骨15件、牙齿157枚、股骨7件、胫骨1件、肱骨1件、锁骨和月骨各1件,另外还有一些破片。这些“北京人”遗骨分属四十多个体。但绝大多数化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下落不明,成为考古界的谜团。
目前所知的化石,保存在我国的有七枚牙齿、一段肱骨、一段胫骨、顶骨和枕骨各一件,另外还有一具保存完好的下颌骨;1927年以前发现的三枚牙齿则在瑞典。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石器,主要分为两种:锤击石器和刮削器。这类工具发现亦不少,保存在周口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