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工作中,你也可以假身旁之物摆脱困境,让左右为难的自己找到下台阶。
如果某人在你的办公桌前滔滔不绝,而你却不能耽搁太多的时间。如喋喋不休的人是下属或是朋友那还好办,偏偏又是得罪不起的人物,你怎么办呢?
你可以写个纸给同事小林:“到隔壁的办公室打个电话给我。”
用不了几分钟,电话响了。你可以大声说:“什么,马上去!这儿有位很重要的客人,什么?不去不行?那……好吧。”
一般来说,那牢骚不已的来客会示意你,赶快去。如果他没这么说,你也可以假装满心歉意,送走来客且不会伤了他那可怜的自尊。
如果把这事看成电话中的某片断,那么,电影则是最理想的道具。这么做,既不损人又利己,实为最佳解决办法。
作为女性,经常有男士的邀请,如果想拒绝又不伤对方的心,办法有许多种,借物脱困无疑是其中的妙着之一。
例如,有位男士走到你面前,说了一句:“欢迎你参加!”然后就把一张入场券递给你。这时你想拒绝他,又要让他下得了台阶。你可从皮包里拿出笔记本,打开一看,不论看到什么,都可说:“哎呀?我和小王小张约好今天去购物,你只有和别人同去了,不过还是很谢谢你。”
使用笔记本,给人错觉上面记着自己的时间安排,婉言拒绝了对方,达到了自己的交际目的。
还有拆词换字式的明话暗说。在说话时,如果把一些完整的词拆下来讲,可以表达出另外一种意义。
一次,一位大学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时对现进的某些状况进行评论。突然,一位学生发问道:“现在人们对‘官倒’与‘私倒’恨之入骨。但如何区别‘官倒’与‘私倒’?”
那位教师稍加思索,答道:“‘官倒’与‘私倒’的区别在于:对于前者,国家国家,国即是家;对于后者,国家国家,家即是国。”
如此作答,妙不可言,赢得了满堂喝彩。
这位教师把“国家”二字拆开,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很好地阐释了那一组概念。
拆词换字常是对某词的拆解而重新组事或者对对方的话稍加改造,获得了与原意迥然相反的意思,从而掌握了对话中的小技巧,就会有言语的主动权,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站在他人的角度开口
有些时候,我们很难用简单的对与错来衡量某一事情。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结果也就不一样。当一个人面对严重的难题时,如果他能够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事情,原本疑惑不解的问题可能就变得豁然开朗,他的说话方式也会自然地改变。
生活中有时会发生这样的事:他有时即使真的错了,也不一定承认。在这种情况下,责备他是没有用的,甚至会起相反的作用。你应该了解他,这才是最聪明的做法。
对方为何会这样,其中一定自有他的道理。探寻出其中隐藏的原因来,你便了解了他,了解了他的个性,这才是解答他的钥匙。
纽约州汉普斯特市的山姆·道格拉斯,过去经常抱怨太太把过多的时间都用在修理草坪上了:他太太一周至少去草坪拔草、施肥和剪草两次。而道格拉斯却认为草坪和四年前刚搬来时一样,并未变好。当他把这话说给太太听时,自然就破坏了他们的夫妻感情。
后来道格拉斯认识到了自己的愚蠢。他试着从太太的角度考虑:她确实喜欢草坪,是因为她从中找到了乐趣。于是道格拉斯决心改变自己。
一天晚饭后,太太又去修理草坪,道格拉斯也跟了出去,帮助太太—起除草、施肥,他们边干活,边愉快地谈话,他的太太非常高兴。
从此他经常帮助太太修理草坪,并称赞她干得好,草坪比以前好看多了。于是,夫妻间的感情日益加深。
肯尼迪·古迪的《怎样让人们变成黄金》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停下来,用数秒的时间比较一下,你是如何关心自己的事情和关心他人的事情的,就会理解,别人也和你一样。而一旦你掌握了这个诀窍,你就会像罗斯福和林肯一样,拥有了做任何事的坚实基础。总之,和别人相处的关系怎样,完全取决于你在多大程度上替别人着想了。”
无独有偶,古拉得·力伊帕也和古迪有相同的观点。他在《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一书中,也有类似的一段话:“把别人的感觉和观念与自己的感觉和观念置于相同的位置,并把它表现出来,这样谈话的气氛就会融洽起来。当你在听别人谈话时,要根据对方的意思来准备自己将要说的话,那样,由于你已理解和认向了他的观点,他也就会理解和认同你的观点。”
多年来,罗克常到离家不远的公园中散步和骑马,以此作为消遣。罗克非常喜欢橡树,所以每当看到公园里一些树被烧掉时,他就十分痛心。这些火差不多都是由到园中野炊的孩子们造成的。有时火势很凶,必须叫来消防队才能扑灭。
公园的角落里有一块牌子,警告人们不要在公园玩火,违者罚款。但由于牌子在角落里,很少有人看见它。公园里有警察,负责骑马巡逻,但他对自己的工作不太认真,火灾仍然时常发生。
有一次,罗克又看到公园失火,就急忙跑去告诉警察快叫消防队,可没想到他却说那不是他的事。罗克非常失望,于是以后罗克再到公园里散步的时候,就担负起了保护公园的义务。当他看见树下起火时就非常不快,急忙上前警告那些野炊的孩子们,用威严的辞令命令他们把火扑灭。如果他们不听,就会恐吓要把他们交给警察。就这样,罗克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情感,全然没有考虑孩子们的感觉。
结果呢,那些儿童怀着一种反感的情绪暂时遵从了。转过身去的时候,他们又生起了火堆,并恨不得把整个公园烧尽。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克逐渐懂得了与人相处的道理,知道了怎样使用技巧,更懂得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于是他不再发布命令,甚至恐吓。而是说;“孩子们,玩得高兴吗?你们在做什么晚餐?我小时候,也很喜欢生火,直到现在我仍然很喜欢,但你们知道在公园里生火是很危险的吗?我知道你们几个会很小心,但别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们来了也会学着你们生火,回家的时候却又不把火扑灭,这样就会烧掉公园里的所有树木。如果我们再不谨慎的话,我们就不会再看到这里的树木了。因为在这里生火,还有可能被警察抓起来。我不干涉你们的兴致,我很愿意看到你们开开心心的,但我想请你们在离开时,把火用土埋起来,并把火堆旁边的干枯树叶拨开,好吗?你们下次来公园玩时,可不可以到山丘的那一边,就在那沙坑里取火,那样就不会有任何危险了。多谢了,孩子们,祝你们玩得快乐。”
这样的说法,产生的效果可好多了!孩子们听了之后都非常听话,而且很愿意接受和合作。他们没有被强制服从命令。罗克为他们保全了面子,双方的感觉都很好,因为罗克在处理这件事时,完全是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考虑的。
哈佛商学院特哈姆说:“在与人谈话前,我情愿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在他的办公室前的人行道上散步,而不愿在还没有清晰的想法,不知该如何说,并且不了解对方,没有充分准备答案的情况下,直接去他的办公室”
如果你永远都能按照对方的观点去想,从他人的立场看事,这就足够成为你一生中一个新的里程碑。
认识别人,被别人认识,认识自己,用一颗真诚的心将三者统一。把自己当成别人,关键的在于认识自己,弄懂了这个意思,也许不需要华丽的语言,你的说话便会充满力量。
多赞美,少恶言
世间没有绝对的对错好坏,凡事能够把握分寸,就是一种智慧。在夸赞别人这个问题上同样存在分寸拿捏不同,后果也不同的现象。如果赞美得当,那就是一种美德,但若是不得当的赞美就成为阿谀,难免遭人轻视。把握赞美的分寸十分重要。赞美能赢得友谊——赞美如花香,芬芳而宜人,能以赞美之言予人者,必得人缘,所以和人相处,最重要的就是赞美。
莎士比亚说过:“我们得到的赞扬就是我们的工薪。”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别人“工薪”的支付者。你也应该慷慨地把这种“工薪”支付给你的朋友。我们平时听到的最多的牢骚是什么?不是“太累了”或“太苦了”,而是“干了这么多,谁也没有说个好字”。这类似的牢骚很能说明一个问题,即人们需要得到“工薪”,而应付“工薪”的人又太吝啬了。
有人说,赞扬是一笔投资,只需片刻的思索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报酬。这话有些道理,但似乎又含有太多的实用主义的味道。赞扬不应该仅仅是为了报酬,它还是沟通情感、表示理解的方式,如同微笑一样,也是照在人们心灵上的阳光。
有的人吝惜赞美,很难赏赐别人一句赞美的话,他们不懂得,多正面引导、多表扬鼓励,是思想教育工作的一条规律。予人以真诚的赞美,体现了对人的尊重、期望与信任,并有助于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友谊,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好方法。人人皆有可赞美之处,只不过长处、优点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有隐有显罢了。只要你细心,就随时能发现别人身上可赞美的“闪光点”。即使缺点较多或长期处于消极状态的人,只要稍有改正缺点、要求上进的可喜苗头,就应及时给予肯定、赞扬。但赞美也应注意以下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