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王僧虔的侄子王俭也在朝中任高官,王僧虔便对王俭说:“你在朝中官高任重,我如果再受任,则一门之内有两个台司,实可畏惧。”便坚决推辞不受。萧颐无法,只得改任王僧虔为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
有人对此很不理解,便问王僧虔为什么辞高官不做。王僧虔说:“君子所应担忧的是不能立德,而不担心不被宠爱。我现在衣食俱足,尊荣职位已经过分了,常为庸碌不能报国而惭愧,怎能再接受更高的职位,被人耻笑呢!”
滴水感悟
如果我们处事都像王僧虔一样以德立身,使大家在自由、平等、和睦的环境中共同进步,我们的社会必将更加美好。
田基不降叛逆
赵国佛肸叛乱,占据中牟县,并说:“顺从我的封给他土地,不顺从我的就扔到鼎里煮死他。”
中牟县的士人都表示顺从。只有城北田基最后到,撩起衣服就准备朝鼎内跳,并说:“我听说,有道义的人,即使高官厚禄摆在前面,不合道义也不接受;即使刀斧架在脖子后面,合乎道义就是死也不逃避。”说完,就准备跳进鼎里。
佛肸敬佩他是一条好汉,忙让人拦住他。
后来,赵简子打败佛肸,收复中牟,奖赏有功人员时,将田基列为第一。田基说:“我听说廉洁的人不羞辱别人。如果我接受平定中牟的功劳,中牟的士人将终身感到羞愧。”他没有接受封赏,背着母亲迁居到楚国。楚王很尊重他,给他司马的待遇。
滴水感悟
一个人名誉被毁,就很难有出息了。这就是很多心怀大志的人宁死也不丢失名誉的原因。
孔子认错
一次,孔子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来到陈国和蔡国交界之处,带的干粮全吃完了。老师和学生几天都没吃上一顿饭,甚至连野菜汤也喝不上,大家饿得东倒西歪,寸步难行,只好白天躺在地上睡觉,以保存体力。
孔子的学生颜回,看见大家饿得实在走不动了,就一个人暗暗地到一个村子里去讨米。
他把米带回来后,就点火给老师和同学们煮饭。等到饭差不多快要煮熟的时候,坐在远处的孔子看到,颜回伸手从锅里抓起一把饭放到嘴里吃了。
孔子假装没看见,心里却想:“颜回怎么能这样呢!饭还没熟呢,他怎么先偷偷地吃起来了,他应该不是这样的人呀!”在孔子心目中,颜回是个好学生,平素很受孔子的器重。正因为如此,颜回的行为才会令孔子有些失望。
过了一阵后,饭煮熟了。颜回首先给老师盛了一碗饭,请老师吃。孔子站起来,说:“刚才我梦见了我死去的父亲,这碗饭如果干净的话,我想先用来祭奠我的父亲。”
孔子的话中有话,但颜回心里很坦然,没有做什么亏心事,自然没有听出老师弦外之音。他见老师对他的父亲这样虔诚,急忙阻拦道:“老师,这可不行。刚才我烧饭时,没注意,有炉灰掉进锅里,我觉得把弄脏了的饭扔掉,太可惜了,要是让老师和同学吃了,也不好。因而,我就把它抓起来吃了。这锅饭不干净,不能用它祭奠您的令尊大人!”
孔子听后,恍然大悟。他对刚才误解颜回感到十分不安,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对学生们说:“同学们,颜回把不干净的饭吃了,我却以为……我一直认为,凡是亲眼所见,就可以坚信不疑,看来光凭眼睛看到,还不能完全相信。假如是单凭主观臆测,更是容易弄错啊!”
滴水感悟
连圣人亲眼看到的事都可能出错,我们对某些事存有疑虑时,更应该保持审慎,千万不要草率下结论。一旦发现自己错了,就要坦率认错,绝不要为了面子而坚持自己的错误。
深藏不露
荀子生活简朴,平易近人,看上去一点也不像大学问家。住在他附近的千夫长虽然官职不大,却十分富有,并且在衣、食、住、行上处处显示出来。
有一天,千夫长对荀子说:“你应该显示出自己很有学问才对啊。”
荀子说:“钱财是用于造福社会的,学问是用于引导百姓的,怎么能当资本显示呢?要说显示的话,也应该显示自己的本色。天显其明,地显其阔,山显其峻,水显其秀,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来说,应该首先显示出德行才对啊!”
滴水感悟
理查德·斯蒂尔说:“对一个有优越才能的人来说,懂得平等待人,是最伟大最真正的品质。”荀子不炫耀学问,也是平等待人的一种体现。
法律大于个人信用
唐贞观年间,在太宗李世民的倡导之下,朝廷开展了大规模的选拔推荐人才的活动。由于这个活动规模声势宏大,就有人打算浑水摸鱼。太宗听说有人谎报官阶和资历,就命谎报的人自首。并警告说,如果不自首,一经查出,便处以死刑。
过了不久,有一个谎报资历的人事情泄露了。大理寺根据国家的法律,将这个人判处了流放。
太宗听说这件事以后,就把负责人戴胄召进宫中,问他:“你本来知道我当初下的诏书上说,不自首的人处死刑。现在,你只判他流放,这不是告诉天下人我说话不算数吗?”
戴胄回答说:“要是陛下当时就杀了他,这不是我所能管到的。但是,您既然已经把他交给大理寺处理了,我就不能违背法律。”
太宗问戴胄:“你遵守国家法律,难道可以让我失去信用吗?”
戴胄说:“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保证,国家的信用才是最大的信用。您所说的话,只是当时凭着一时的喜怒讲出来的罢了。陛下一时发怒,想要杀死他。后来知道不能这样,才将他送给大理寺按照法律处理。这正是您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的结果。我觉得陛下的做法非常可贵,因此很值得珍惜。”
听了戴胄的这番话,太宗说:“在我执法有误的地方,你能够纠正我,我非常感谢你。”
于是,太宗改变初衷,同意了大理寺的判决。
滴水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