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体上打出小孔,用于观察事物,更容易发现事物的本质。我们通常情况下所见的事物,总是被各种表象掩盖着,让人看不明白。这些表象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有些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有的却是事物的本质。利用工具反复观察,便可发现其最精微的构成,这些最精微的构成,是物质形成的基础,蕴含着生物传承的信息,从古至今,这些遗传信息从未遗失,一直保持着初始状态的样子,似乎在等待着人们的解析。我如何知道这些事物是在等待人们的研究呢?因为我此时正在从事着这样的研究。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释义】:
弯曲的树木往往得以保全,用作房梁的木材应当越直越好,低洼的之地,往往更容易洪水泛滥,消除积弊才能推陈出新。往往浅显易懂的道理反映的正是事物的本质,思虑太多反而容易迷惑。所以圣人一般都坚持使用辩证统一的方式去研究事物的本质。不存偏见,才能更加明析,不自以为是,才能更加彰显事物的本象,不使结论自相矛盾,更容易获得成功。不持矜骄情,方能保持长久的谦虚谨慎。这些浅显易懂的道理都是不需争辩的事实,所以大家再去进行争论就显得没有任何意义。其实古人所说的象“曲则全”这样的道理并不是凭空捏造的,是在真实历史事件中经过反复验证后才归纳总结出来的。
【延伸】:
中国最著名的理论便是格物致知,比如“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便是以自然界的事物“花”没有花期能够长达一百天的原理,来说明“人”的生活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倒底是先有物的道理,然后人们去学习;还是先有人的道理,人们再去自然界找相似的事物来总结,以使人们能更好的记住,传承;还是这两都之间都是因为遵循道的规律,而在一些表现形式上具有共同之处?我想这个问题,似乎值得研究。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释义】:
人们总是用简练的语言来表达自然中存在的规律及其运行方式。辟如:“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是谁造成的呢?天地运行的规则。天地之间形成的事物尚且不能持久,何况人的命运。”所以,从事于研究事物本质的人认同事物的本质规律,研究事物表象之美的人认同美术之道,从事历史研究的人更认同从历史事件中总结出来的社会发展规律。从事事物根本规律研究的人,道若有知,也会乐于得到他们;从事事物表象之美研究的人,事物的表象也会乐意向其展现自己的美之所在;拥有研究历史规律的人,是历史的幸运。这些道理并不足以取信所有的人,有不信的人才符合人性之道。
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释义】:
踮着脚并不能久立,两脚跨在路上也不是行路之道;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自以为是的人不会得到表彰;自相矛盾的理论不能得到成功;持矜骄傲的人得不到进步。以研究道的眼光看待,这些现象就仿佛是因过余饱食而使身上长出赘肉的行为。象这样具有暇疵的人或事物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恶感,所以追求完美的人不愿意与之相处。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释义】:
天地初开前世间一片混沌,有物在混沌中长成,先天地而生。无形无质,独立而不可改变,循环往复而没有终止,我以为这是天地运行的本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便叫它为:道,命名为:大。大可理解为没有尽头,没有尽头的地方可称之为远,远到不能返还。所以我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世间这四大之中,人的大当排在第一位。人的行为可影响大地的环境,大地的环境影响天气的运行,天气变化将改变万物生长发展的规律,万物生长规律的变化最终影响到的还归于人自身。
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释义】:
只有通过繁重的劳动才会换来轻松的生活,宁静与烦躁相比,更显出宁静的可贵。是以君子从不厌弃繁重的工作,虽然看起来并不显得荣耀,但其轻松之态却仿若燕飞般的超然。无奈一些身处高位的人,其立身处世均显示出轻贱天下的姿态。却不知,轻贱的态度将会失去拥有轻贱他人的资本,带来不得安宁的烦躁。
第二十七章善行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不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释义】:
善于行走的人,可以隐藏辙迹。善于言谈的人,让人挑不出语病。善于数学的人,可以不打草稿。善于修建机关的人,找不到关键便使人无法开启。善于打绳结的人,不告诉别人方法,其绳结便不会被解开。所以,圣人一般善于救济人,使其不被遗弃,也善于修理物品,使废物不被丢弃。可谓具有影响事物的聪明和智慧。所以有善长的人,可以作没有善长之人的老师。没有善长的人,是有才能的人的资源。不尊重老师,不受惜资源,这样的人既使具有很高的智力也只能行迷糊之事,不懂得其中的奥妙。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