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释义】:
知道雄,守于雌的事物,是遍天下的溪流。遍天下的溪流,都奔行不止,充满生命之力,就如初生的婴儿。知黑守白的事物,莫如太极之图式。太极图式运转不停,便是无极的状态。知道荣耀,甘于受辱,所为之事莫过于食物,食物充足,才是朴实的需求。扑实的道理可用于指导器物的制作,圣人用之,将起到表率的作用,所以大道的传承不会断。
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释义】:
寄希望于夺取天下以便可以为所欲为,这样的想法是不可能得到实现的。天下最难得到的是民心,因为民心不可欺骗,也不可玩弄。欺骗的手段最终都会失败,玩弄民心者将失去民心。所以圣人治理天下不会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会失去人民的拥戴。人心是最不可捉模的事物,表现万般,前行后随,或觑或吹,或弱或强,或安或危不一而足。所以,圣人治下不走极端,不尚骄奢,不居高临下。
第三十章以道佐人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也,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释义】:
按照道的规则行事的君主,并不会总以兵力强取,往往见好而收。军队所处的地方,往往只剩下杂草灌木。两军交战过后的地方,瘟役横行,民不聊生。善用兵者,以达到目的为目标,不提倡强用武力。得到结果而不矜持,得到结果而不再攻伐,得到结果而不骄傲,得到结果而有不得已的理由,得到结果而不逞强。事物壮到极处便会走向衰老,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转折规律,这样的规律早已在历史上得到证明。
【不道】:
我理解这里的不道,是居于有和无中间的那个点的道,不属于有道,也不属于无道。也就是物壮则老这个原理中的壮和老的中间那一点,称之为不,也就是“勿”,其实,在这一章里,不道,有可能是指的事物变化的转折点,也即是转折之道。但我在释义的时候,不用不道,而是直接用发展变化的转折点来代替,只是想将事情说得清楚一些,能否达到效果,不得而知。
第三十一章夫兵者
【原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都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都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释义】:
军队,不是吉祥的事物,一般都起破坏性作用,所以一些按照道的规则行事的人不予认可。所以君子平时考虑问题讲究深远,用兵的时候则贵在保守。战争带来的往往是灾难,不是君子愿意使用的手段,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用,且都以和平谈判为上上之选,否则胜利者的结局也不能算得上完美,如果认为战争会带来更完美的结果,这样的人往往会主张杀戮。沉溺于杀戮之道的人,其志向不可能得到人们广泛的认可。吉祥的事应该给予鼓励,坏事应该避免其发生。下级将领导的行为应干劲十足,上级将领导的行为以稳妥为主,言语上讲究稳重。战争必将导致大量的人被杀死,应对他们进行哀悼纪念,战争结束后为他们举行丧礼。
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
【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释义】:
有些道没有被命名,但却存在。既是是很小事物遵循的道,放之于下也是必然得到遵循的。王候若能遵循这个原则,则事物都能得到妥善对待。大气层与大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空气保持循环,形成雨水,不需谁来命令,都会让人公平享有。按照这种公平的原则制定相关规则,规则才有遵循的必要,人们按照公平的原则来决定行止,这样的行事方式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这样的道理不知凡几,构成了道的万千分支,但脱不了道的根本,就象百川终归于大海一样。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释义】:
能知人用人的有智慧,能自知的人聪明。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能战胜自己的人强大。知到满足的人才算富有,努力不懈的人拥有志向。不会迷失方向的人才会活得长久,虽然身死但其精神不亡的人才称得上长寿。